第523章 黄道婆传授纺织术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4084字 发布时间:2023-07-31

黄道婆(1245—1330年),又称黄小姑、黄婆、黄母,出生于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一个贫困的劳动百姓家庭。


她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棉纺织家,为我国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国的纺织业,历史悠久…


然而在北宋及以前,纺织主要指丝麻和亚麻纺织。


棉纺织品仅分布在新疆、云南、闽广等地区。


到了南宋,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外贸易的日益繁盛,各地种植的棉花逐渐增多。


随着棉花种植区的扩大,棉纺织工业便有了很快的发展。


当时的海南岛,就是我国主要的棉花种植地区之一。


黄道婆出生在宋末时期,从小就被拐卖给上海鸟泥泾黄家当童养媳。


鸟泥泾是一个村镇,有1000多户人家基本依靠种地过日子。


由于土壤质量不好,每年收成很差,使其农民生活非常艰难。


后来,有人从广东带回来了棉花种子,当地人开始种植。


但他们不懂得种植技术,产量不高,特别是纺织技术差劲,用的工具又简单,织出来的布粗糙无比,人们仍然无法改善贫困的生活。


黄道婆就是在这种封建社会长大,除了和很多被压迫的女性有共同的不幸之外,还经常受到一种童养媳的压迫和痛苦。


由于从小就失去了父母,所以她没有名字,之后大家便叫她为“黄小姑”。


童媳妇几乎都是穷人,黄小姑也不例外。


黄小姑的婆婆很凶恶,她就像家里的一个工具人和保姆。


她每天都要做很多事情,早晨的时候,不能睡懒觉。


如果起得晚一点,就会被婆婆大声斥责,还会被揪耳朵、扯头发。


夏天的时候,黄小姑要去地里种田,累了的话,便在树荫下休息一会儿。


但是这种休息不能让婆婆看见,因为婆婆会觉得她在偷懒。


黄小姑还要纺纱织布,到了冬天,婆婆已经穿上棉袄,她仍然只能穿着单薄的衣服。


有一次,黄小姑也想给自己做一件衣服。


结果婆婆看见后,十分生气,把她的棉衣藏了起来,故意不让黄小姑穿上棉袄。


黄小姑在婆婆家里,完全不像一个儿媳妇,反而像一个干苦力活的下人。


夏天,黄小姑受热受晒;冬天,受冷受饿。


她没有在婆婆家过上一天好日子,但是黄小姑一直期待着长大,盼着嫁给婆婆的儿子之后,自己可能就不会那么悲惨了。


过了几年,黄小姑和婆婆的儿子成了亲。


然而,丈夫对她还是不好,非打即骂。


她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在灯光下纺织。


尽管如此努力工作,仍然受到公婆的虐待,丈夫也经常打骂她。


有一次,黄道婆生病,起不了床,没下地干活,也没做好饭菜。


婆婆回来一看,便将她毒打了一顿,还把她锁在柴房里面,不给吃喝。


黄道婆被疾病折磨,加上又饿又冷,痛苦万分,痛哭流涕。


她心想:“自己多年来,受尽了凌辱与折磨。”


“是呆在家里受折磨而死;还是鼓起勇气冲出去,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呢?”


想来想去,她最终选择了逃出去,寻求生存之道。


求生的欲望,促使她增加了勇气。


她在黑暗中摸索到一把旧铲子,使劲地在墙上挖了一个洞。


她慢慢地爬出房间,轻轻地喘了一口气,害怕家人发现便不敢怠慢,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里,慌慌张张地向外面逃跑。


不知不觉走到黄浦江边,实在累得走不动了。


她看到一艘海船停泊在江边,船上一点声音都没有,不管有人没人,她都想爬上船躲过一夜再说。


她走到船梢那里,揭开一块船板,躲了进去,还把船板盖好,一倒下就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久,黄道婆醒来,发现船下有流动的水声,知道船正在航行,忍不住感到惊讶。


就在这时,船上的水手发现了她,大声尖叫起来。


水手们聚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她:“你是怎么跑上来的,快说。”


黄道婆非常害怕,就说出了自己的遭遇。


水手们一听,纷纷表示同情,就没有人再责怪于她,只是不知道如何安顿下来她。


原来这艘船是开往崖州而去,船已经出海了。


若是将她送回原地,必然会被她家的公婆找到,再次羊入虎口。


于是,黄道婆苦苦哀求水手们带她离开这里,说自己到了达目的地,可以用自己的双手谋生。


好心的水手们答应此事,还分给了她一份口粮。


接下来那段时间,黄道婆在船上给大家洗衣服,做饭烧菜, 凡是有活干抢着去做,真是一个懂事善良的女孩。


有一天,船只到了崖州,靠泊岸边。


黄道婆带着一些干粮,告谢了水手们,独自一人走上岸谋生去了。


崖州原本是黎族人聚居的地方,黄道婆刚到这里,处处感到不习惯,更难的是语言不通,无法向人倾诉自己的经历。


那时候,一个单身女子来到这个环境,真的很难生活,但黄道婆并没有就此放弃。


她饿的时候,就在路边摘野菜吃,若是口渴了,就到山溪喝水。


晚上没有地方睡觉,她就找到了一个僻静的森林,捡起一些树枝和树叶当作被褥,露宿在那里。


一旦遇到刮风下雨,就去找了一个洞穴住宿。


白天遇到人时,用手势代替说话。


日子一长,她慢慢地学会了当地人的语言。


她经常去帮助黎族妇女工作的地方干活。


黎族人民纯朴热情,对这个衣衫褴褛的异乡女子,产生了深深的同情。


起初不让她干活,也愿意分东西给她吃。


黄道婆不想无缘无故地接受别人的东西,因此她尽力帮助黎族人民耕种土地,并逐渐与黎族人民建立友谊。


时间一长,她就开始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崖州的产棉花,黄道婆在劳动中注意到黎族人民对棉花的选种、种植等方法,记在心里,并常常向他们学习。


这里的黎族女子会纺纱织布,使用的纺织工具非常精巧。


纺织技术也很高,不仅织得布很好,而且还会织一种各种图案的布料。


她们见黄道婆喜好学习这项技术,纷纷热情地教她。


黄道婆在家乡也从事过纺织工作,但她过去使用的都是一些劣质工具,手工切割的棉花,又慢又麻烦。


弹棉花的工具也是“线弦竹弧”的小弓,操作起来非常吃力。


刚开始的时候,她使用新工具并不适应。


学会使用新工具后,黄道婆又向黎族姐妹学习设计布料上的图案。


这是黄道婆从未见过的,学起来困难多了。


但是,黄道婆并没有向困难低头,勤加苦练,认真研究。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她慢慢掌握了设计的原则。


再加上她灵巧的手法,制作出来的图案更加新颖美观。


许多黎族妇女看到她设计的新产品很好,反而过来向她请教。


她没有丝毫骄傲,一边讲述自己的方法,一边更努力地研究学习。


黄道婆和黎族妇女一起设计了许多新图案,同时改进了纺织工具。


春去秋来,黄道婆的纺织技术越来越精湛。


就这样,黄道婆和黎族姐妹们一起种棉、摘棉、轧棉、纺纱、染色、织布,共同研究如何改进纺织技术...


她在海南岛生活了20多年,从一个孤苦伶仃漂亮的小女孩,变成了一个鬓角斑白的老妇人。


虽然她生活过得很好,但始终没有忘记贫穷的故乡。


她一直在想:“教他们这些好的工具和纺织技术,那该多好呀!”


家乡还靠纺纱织布生活吗?还是用那些纺车和线机吗?还有一顿没一顿地挨饿吗?


黄道婆想回去的念头,一天比一天强烈。


有一天,来了一位故乡的布客。


她走过去一问,正好有一艘海船要去自己的家乡,她高兴得不得了,开心极了。


第二天,黄道婆告别了亲如姐妹的黎族妇女,带着纺织工具的图案和随身行李,搭起布客的船只,离开了崖州。


一路顺风顺水,航行很快。


不知过了多久,船只进入了吴淞口,在黄浦江停泊。


黄道婆拿起东西上岸,想起年轻时离开这里的情景。


心里既悲伤又高兴,她慢慢地走向鸟泥泾。


一路上谁也不认识她,纷纷好奇看着她,感觉就像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那样。


那么多年过去,也已经改朝换代,此时当朝皇帝是元成宗。


乌泥泾的人家也发生了变化,黄家的人不知道去哪了。


她在乌泥泾附近借了一间小房间,定居下来。


她询问邻居一些情况,原来和过去一样,棉花产量一直不好,织布和以前一样粗糙,没人想买。


这里的居民,生活仍然十分贫苦。


黄道婆告诉许多人自己的想法,想要改革纺织技术,摆脱贫困生活。


人们正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听她这么说,大家都很开心,让她赶紧出个主意。


黄道婆先是谈到了崖州种植棉花的方法,并教带回来的纺织工具和用法。


她不怕辛苦,耐心地教自己所学的一切给大家。


她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对带回来的纺织工具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画出了新的样式,并花钱请工匠制造。


原来乌泥泾人摘下棉花后,用手切割棉花,手工很麻烦。


现在黄道婆换成了一辆带铁杖的轧花车,效率提高了很多倍。


弹棉花原本用一尺多长的小竹弓,弹力很差。


现在她用了四尺多长的大弓,再配上很粗弦线,弹起来既整齐又快捷。


此外,她还改装了三锭三线纺车(同时纺出三根纱),并设计了一种新型织布机,用染色纱,试织起来。


她给大家看了编织的彩布。


上面编织的花鸟图案就像活着那样,与当地原产的粗布相比,她编织的布料非常精致美观。


没过多久,许多妇女纷纷前来向黄道婆学习纺织技术。


这总算完成了黄道婆自己的愿望,她更全心全意地教导众人。


黄道婆对取得这些成绩,并没有骄傲自满,还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不断研究和改进。


设计的花纹和图案,也越来越新颖美观。


当一种新的模式,受到人们的喜爱时,就有人向她请教,希望她能解释其中的道理。


黄道婆笑着说:“这没什么呀!我只是勤于思考和研究罢了。”


“老是依葫芦画瓢,是画不出像样的东西来。”


她反对墨守成规,大胆创造精神,倡导和激励了周围的人。


他们都试图在产品的颜色和图案上面,下大功夫,最终设计和编织出了更好的纺织品。


由于其产品质量非常高,受到远近人民的欢迎,各地的布客争先恐后前来鸟泥泾购买。


他们的产品数量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各地布客的需求。


有的布客先在这里提前订货,有的干脆在这里干等。


乌泥泾生产的布料不仅产量增加,而且因其品种繁多、色彩优美而受到天下各地的欢迎。


当然,人们的生活也大大改善了。


附近各县的百姓,听到人们谈论乌泥泾,都想到在这里学习技术,黄道婆一直热烈欢迎他们。


原本黄家隔壁的三婶婶,现在已经变成了三阿婆。


她高兴地过来说:“几十年过去了,您不仅没有忘记家乡,而且还带领大家想法子赚钱,真是个好人呀!”


后来黄道婆和鸟泥泾的人们,还致力于教外县的老百姓学纺织。


不久,青浦、松江、苏杭等地的百姓,都学会了这门技术,江南纺织手工业就此迅速发展了起来。


当地人们非常尊敬黄道婆,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供养,有的人叫她黄娘娘,有的人则叫她黄婆婆。


1330年,黄道婆病逝,个个泪流满面,纷纷出钱为她举行公葬。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重修了黄道婆的墓地。


她关心百姓的疾苦、大胆创新的精神,永远活在劳动人民的心中。


所作出的贡献,对于改善松江地区的棉织技术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因此,人们十分崇敬黄道婆这位伟大的纺织技术革新家。


乌泥泾镇至今仍有一首民谣:“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