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坐稳皇位后,多次大兴文字狱,造成许多读者死于非命。
所谓文字狱,就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方式。
他们断章取义,在知识分子所著的作品中,用自己的主观意识,筛选出里面对自己不利的观点,用文字罗列出犯罪证据,制造冤假错案。
我国历代文字狱自古以来就存在,可以说并不少见。
我们所能了解的有:秦始皇焚书坑儒、北宋改变苏轼命运的乌台诗案等。
虽然每个朝代或多或少都有文字狱案件,但历史上文字狱最流行的时代,还是明清时期。
文字狱属于诏狱的一种,其特点是:罪状是由当权人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起,证据也是由当权人对文字的歪曲解释而成。
一个词或一个句子,一旦被认为是对皇帝的诽谤或对朝廷的讽刺,就构成了刑事责任。
文字的含义不是客观意义,而是对当权人物的主观解释。
大明开国之初,朱元璋特别重视文人。
朝议制度、军卫、户籍、学校等规章制度,都是来自文人的策划,让他觉得文人可以治国。
那些百战功高的将领们对此感到不满,自己流血流泪打下的江山,却让一群懦弱的书生当权,于是便向朱元璋告状。
可不管提了多少次,朱元璋都是那句老话:“世乱用武,世治宜文。”
“马上可以得天下,但是不能治天下。”
意思是说:“乱世需要用武将,治理天下需要读书人,在马背上可以得天下,但却不能治理天下。”
后来不知道谁先说,文人不能太相信,太相信会上当受骗。
说文人喜欢挖苦诽谤,用话伤人,并且列举了一些例子。
他们说:“张九四(张士诚)一辈子宠信儒生,好酒好菜招待,还赐送府邸妻妾,把文人捧上天。”
“自己当了王爷后,就想取一个官名,有人帮他取名“士诚”。”
“听起来不错,其实他被骗了!”
《孟子》里有云“士,诚小人也”。
“重新组织就是“士诚,小人也”,骂他是小人。”
“张士诚被叫了半辈子小人,到死了还不明白,真是可怜呀!”
朱元璋一听就觉得有些道理,拿来了之前三司、州府呈上来的一些文书。
果然仔细一看,有很多荒谬的话语,里面有什么和尚、盗贼的字眼。
感觉是在骂自己,顿时怒火中烧,让人把这些家伙抓起来杀了。
就这样,文字狱正式兴起。
有一次,山东兖(yǎn)州有一个叫卢熊的小官,他给皇帝写了一道奏折,请奏修改衙门的大印。
可是他太粗心大意了,把“兖”写成了“衮”这个词。
明太祖看了很生气,说:“这家伙太无理了,竟然敢叫我滚蛋!我先杀了你!”
可怜那名小官员,因为一个字之差,招来了一场杀身之祸。
还有一次,明太祖宴请了一位和尚,为了表示感谢,和尚写了一首感谢诗,整首诗都是歌颂的词句。
然而明太祖看了之后,榷气得吹胡子瞪眼,说诗中有一个“殊”字,分开是“歹”和“朱”,显然是在骂他不是好人!
“太狡猾了,来人,把他拖出去砍了!”明太祖大喝一声,就这样把这名和尚杀了。
皇帝的疑心如此之重,这样下去还会有多少人会被杀呢?
于是,有一位大臣建议说:“下面的人都很无知,陛下能不能定写什么字,不能写什么字,这样他们就可以永远遵守。”
因此,明太祖亲自制定了一份格式,并在全国各地发布。
但格式只是一个框架,架不住皇帝的胡乱解释,所以仍然有很多文人遭到冤枉和杀害。
比如有人写“则”字,类似“贼”的发音,有人写“生”字,和“僧”同音。
就因为明太祖以前当过和尚,起兵造反被政府称为贼子,所以说这些话的人都被判了死罪。
有一段时间,所有的文书都被翻了出来。
“远见帝扉”被称为“帝非”,“取法”被读为“去发”。
什么样的“式君父以班爵禄”为“杀君父”,“体乾法坤,藻饰太平”被读为“早失太平”等等。
即使是“寿域千秋”这种,念不出什么不好的名堂,也是被杀。
不仅如此,那些敢于在战争中写反战诗的人将被处死。
至于什么是反战诗,朱元璋当然有最终决定权。
有一位名叫陈养浩的官吏,写了一首诗:“城南有嫠妇,夜夜哭征夫”,元璋觉得他动摇了士气军心,下令投入河中淹死。
不仅是文字,日常口语也要避讳。
据说他有一次微服私访,有一个老婆婆在跟人说话,提到皇帝的时候,老是说这个老头儿。
当时不好发作,回到徐达家,在大厅里走来走去,气得发抖。
越想越气,便下令把老婆婆居住那儿杀个精光。
朱元璋还嘀咕说:“张士诚占据东南,这里的吴人叫他张王。”
“我如今都当了皇帝,这个地方的刁民居然叫我老头儿,真是太气人了。”
明初著名诗人吴中四杰,张羽、杨基、高启、徐贲,都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后来打击面越来越大,文章里有一个词用的不当,就要被杀了。
著名诗人高启应苏州知府的邀请,为他的新府邸写了《上梁文》。
结果因为文中有“龙盘虎踞”这个词被斩。
出身状元的翰林院修撰张信是皇子们的老师。
有一次,他教皇子们写字,随手写了杜甫的一诗“舍下笋穿壁”作为临摹帖。
碰巧被来巡逻朱元璋看到,认为张信是在借古讽今,嫌弃朝廷寒酸,愤怒地责骂道:“堂堂天朝,如此嘲笑!”
随即下令将张信腰斩。
其实,朱元璋并不知道这些词,是否真的有如此严重的蔑视意义,但他总是觉得所有的文字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无数的嘲笑和讽刺。
“如有其事,杀了活该;假如是被冤枉,就当作是一种威慑吧!”
朱元璋为自己的平民出身为耻,深以做过乞丐、尚感到羞辱。
他的残暴和残忍是自己的外表,其实内心非常自卑,或者心灵极度自卑,化为极度傲慢和专横。
在他充满自卑的情结中,羡慕官员和士大夫的优越地位,从而产生了强烈压制别人暴虐的想法,以实现自己的心理平衡。
朱元璋有严重的心理障碍,他有人格分裂,当然这只是后人的猜测。
他在行为上表现出一副冷漠无情的样子,喜欢看到别人流血、痛苦和跪地求饶,而自己又拒绝宽恕。
就连自己的长子朱标和皇太孙朱允炆的谏言都不听。
如果这种品质存在于普通人身上,他的家人、同事和朋友可能会受到伤害,但会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危害程度不会很大。
若是作为皇帝,一国之君,拥有这种品质会扩大危害,难以控制。
从1384年到1396年,因为文字狱杀了这么多人,有幸免于难吗?也确实有。
这个人叫张之某,原来是翰林院的编修,因为说话太直,被贬到山西做了学正。
后来,他为朱元璋贺寿写了“天下有道”和“万寿无疆”。
朱元璋看完之后,又生气地说:“这家伙骂我是强盗,把他抓起来受审。”
张某连忙说:“臣有一句话,说完再死也不晚。”
“陛下不是说不允许编造表文,要有依据吗?
“我的前两句出自孔子,后一句出自《诗经》,说我诽谤皇帝,我不服。”
朱元璋想了很久,决定放了他。
左右太监偷偷地说:“好几年了,这是第一个被释放的人。”
朱元璋屡兴文字狱,手段极其残忍荒谬。
这种荒谬的行为,其实有着深刻的用意:“只有这种没有任何理由、没有辩护的杀戮,才能立威,展现皇权的绝对性,对朝野造成巨大威慑。”
把权力的运用,推到了极致。
如果说宋代的文化专制,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
那么至少士大夫的人格表面上是受到尊重的,所以他们可以以“正直”为自我鼓励,保持以“道”为最终人生目标的理想品格。
大明王朝建立以来,朱元璋一直想从根本上消除文人的自尊,塑造文人的奴性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