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章 夺门之变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3244字 发布时间:2023-08-13

自从明军北京保卫战胜利以后,瓦剌首领也先一直派使者到明朝,希望明朝能把明英宗朱祁镇接回去。


“若是我们把这家伙送回去,感觉有点屈服于明朝的意思,有点丢人现眼。”


当然这不是瓦剌首领先也多么仁义,而是明英宗对他没有什么用处了。


以前可以用明英宗换几车甚至几十车的财物,现在连一两银子都换不了。


由于明景宗朱祁钰已经登基为帝,明朝对于瓦剌的敲诈勒索行为,视而不见。


可以说,明英宗现在就是一个吃干饭的家伙,只吃饭不干活。


要是继续留下,只会白白浪费粮食,倒不如把他送回明朝。


明景宗表示不愿退位,曾对大臣说:“我并非贪图帝位,当初把我推上了宝座,是你们啊。”


“要是我哥哥明英宗回来了,那我该怎么办?”


他是否贪恋皇帝之位并无关系,但是他废除了明英宗之子朱见深,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是千真万确之事。


由于明景宗从中作梗,明朝派了几波使者到瓦剌,都没能把明英宗接回来。


瓦剌首领也先虽然急着把明英宗送回去,但他也是要面子的。


明朝的使者每次前来什么都不带,一是不带钱财,二是不带美人,三是不带礼品,这让瓦剌怎么送?


直到杨善的到来,这一切才被打破。


右都御史杨善,没有别的特长,就是能说会道。


瓦剌首领也先,大声质问他:“你为什么跟其他前来瓦拉的使者一样,什么都没带过来?”


杨善不慌不忙回答说:“如果只带一点东西过来,那不是无法彰显您的大义与男子气概吗?”


“像您这样的人,一定要在青史上留名,供后人歌颂。”


又是大义,又是男子气概,又是青史留名,也先瞬间兴奋起来,立即安排扬善住下来,自己亲自处理明英宗回国的事宜。


回国当晚,明英宗与瓦剌各个首领举行宴会之后,在杨善的带领下,重新又回到了熟悉的边境——居庸关。


明英宗回国,按理说明景宗应该派一支轰轰烈烈的车队去迎接哥哥才对。


可事实是明景宗只派了一辆车轿和两匹马,前去居庸关迎接自己的哥哥。


明景宗的所作所为,于情于理也说不过去。


明英宗虽然不再是皇帝,但是曾经做过皇帝,现在又是太上皇,还是自己的哥哥。


迎接送仪式怎么能如此简单呢?


大臣们纷纷上奏谏言,谁知明景宗依然一意孤行,好像很不希望哥哥回来。


过了几天,明英宗只看见一辆轿子和两匹马前来迎接,觉得很不可思议。


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弟弟会这般绝情,但这不是最绝情之事,最无情的还在后面。


回到京城的明英宗受到了明景宗的礼遇,好一阵嘘寒问暖,但随之而来的是长达八年的监禁。


没过多久,明英宗被弟弟明景宗安排在南宫居住。


南宫是一座年久失修的宫殿,这座宫殿原本已经遗弃,直到明英宗回京才重新收拾启重。


明景宗以保护哥哥明英宗为由,用铁浇铸南宫门的锁芯,达到无论从内到外都无法打开的目的。


为了尽快让明英宗升天去世,又以保护哥哥为由,说树中可能藏有刺客,下令将南宫所有的树木砍掉。


有些人可能会想,砍掉的是树木,而不是明英宗,这会影响到明英宗吗?


如果南宫有树的话,一到夏天,明英宗就可以有地方乘爽享受了。


如果没有了树木,一旦到了夏天,朱祁镇只能像烧猪炉一样呆在宫殿里,承受着难以忍受的闷热。


毕竟囚禁朱祁镇的地方是宫殿,条件再差也差不到哪儿去。


到了夏天,没有了树,可以打开所有的门窗疏通空气,虽然也很热,但至少不闷,勉强能过日子。


最让明英宗生气的是,弟弟明景宗竟然连钱财和生日用品都不给提供。


以至于自己的妻子钱皇后,现在以太后之尊做针线活,叫别人在宫外去卖,换钱财买日用品。


钱氏之前因为夫君明英宗被俘虏,日夜痛哭,已经哭瞎了一只眼和弄伤了一条腿。


现在还要她每天干活赚生活费,明英宗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


“弟弟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


1457年正月,明景宗病重,大将石亨受召到病床前,听从皇帝嘱咐。


原本石亨答应了一切,但是他亲眼见到明景宗的病态,内心便打起了歪主意。


他退出皇宫后,立即派人去找前府右都督张鞁和宦官曹吉祥,告诉二人明景宗快不行了,商量要为自己谋后路。


此时,京城正有一些传言称,大学士王文正在劝明景宗,立襄王朱瞻墡的长子为皇储。


如果是这样,王文将是定鼎之臣,立有首功。


即使重新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谋议这是文臣之事,功劳也不能轮到石亨、张鞁等武将。


所以曹吉祥说:“几位大臣打算拥有以前被废弃的太子,我认为最好直接拥护太上皇明英宗的复位。”


“那样咱们就是第一大功臣,还少得了荣华富贵吗?”


石亨点点头说:“明景宗那小子病得很重,如果突然驾崩,又没有太子,不如乘势请太上皇复位,反而有不世之功。 ”


三人对视了一眼,哈哈大笑起来。


于是,这三位野心勃勃的投机分子,决定将赌注压在明英宗身上,极力拥护复位。


这样一来,他们三人就是大功臣,定能飞黄腾达。


三人当场做了分工,宦官曹吉祥进宫面见孙太后,暗中告诉她复辟一事,借机取得了孙太后的支持,毕竟明英宗是她的亲生儿子。


石亨和张鞁两人,则一起去找太常寺正卿许彬商议。


许彬听了他们的意图后,用扶着额头说:“这确实是不世之功!”


“不过我已经年老体衰,不中用了,徐有贞计谋出众,你们可以找他商量。 ”


接着,石亨跟张鞁便连夜去找徐有贞。


徐有贞听了很是兴奋,当即夜观天象,喃喃说道:“帝星已经移位,咱们要做这件事,就得赶快行动。 ”


经过详细的谋划,几个人决定在正月十六晚上动手。


正月十六白天,吏部尚书王直、礼部尚书胡濙、兵部尚书于谦与群臣商议,决定一起上奏,请求明景宗复立沂王朱见深为太子。


大家推举商辂主草奏疏,疏成后已是夕阳西山,来不及上奏朝廷。


于是大臣们决定在第二天早上,明景宗临朝的时候,把它献上去。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场政变会在这天晚上爆发。


接下来,便是有很多人面临杀身之祸。


正月十六晚,徐有贞穿上朝服,紧张不安地离开了家。


临行之前,他对妻女说:“我现在去做一件大事,若是成功了是国家之福。”


“如果我失败,徐家就有灭族之灾,你们要有个心理准备。 ”


出门以后,徐有贞又顺路邀请了杨善和王骥作为同党。


杨善和王骥二人,都说要以死报答太上皇。


当时的王骥已经70多岁,他穿着盔甲上了战马,还带上儿子和孙子。


这三方人马,接着会齐了石亨叔侄、曹吉祥叔侄,又等来了张鞁率领的大队人马,一起浩浩荡荡向皇城进发。


张鞁调兵进京的理由是:“瓦剌骚扰边境,加强京城守卫。”


石亨负责皇城的钥匙,所以下令打开城门,一行人畅通无阻。


三更时分,大队人马从长安门进入皇城。


进入紫禁城后,徐有贞又锁上了城墙大门,防止外面有援兵进来,把钥匙放进了水窦里。


皇城的守军看到这群人有些奇怪,不知怎么回事,但也不敢多问。


就在这时,天气突然变化,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


众人害怕有逆天意,恐怕遭到天谴,个个害怕不已。


精通天象的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说成败在此一举。


于是大家继续前进,顺利到达了明英宗的南宫。


然而南宫的大门非常结实牢固,无法打开。


石亨命令士兵们抬起一根粗壮的大木头,使劲撞门。


等到大门一倒,他们大喊一声,冲了进去。


正在睡觉的明英宗听到声音,连衣服都没来得及穿,惶恐不安地出来问道:“你们这是要干什么?”


几个家伙赶紧跪在地上说:“臣等迎接太上皇复位。”


就这样,明英宗被他们抬上轿子,一路前往奉天殿。


天色刚亮,文武百官来到早朝,只见明英宗坐在皇位上,纷纷大吃一惊。


徐有贞得意洋洋地宣布:“从今日开始,太上皇正式复位!”


消息传到明景帝的病床,他气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不久就去世了。


明英宗复位后,对于谦等人在他被俘流亡的时候,帮助弟弟即位称帝,本来心里就来气。


再加上徐有贞、石亨等人在他面前说了很多诬陷的话,竟然狠下心来,定了于谦一个“谋反”的罪名,杀害了于谦。


北京城的老百姓听说于谦受冤而死,无论男女老少,个个痛哭流涕。


那一天,人们传诵了于谦年轻的时候,写的一首《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首诗的意思是:只有经过千万次锤打,它才能从深山上开采出来。


他把燃烧熊熊的火,当作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


即使粉身碎骨也不畏惧,甘愿把清白留在这个人间。


它表达了诗人高尚的理想、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敢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总而言之,这首诗充满了作者对高尚理想和正义的追求,以及他对自我牺牲和毅力的信念。


世人认为,这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