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卫制度是明朝厂卫机构的总称,由朱元璋首先开创的。
卫,即是锦衣卫;厂则是指东厂、西厂和内行厂。
这些厂卫机构在明朝中后期,对明朝政治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了对明朝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控制。
第一:锦衣卫
锦衣卫是明初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一个组织,负责皇帝日常侍卫的机构。
其主要负责皇帝的警卫工作,掌管皇帝的诏令,有权“传信天下,联络朝政”之权。
锦衣卫的首领叫指挥使,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
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
其中,锦衣卫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部门。
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跟随皇帝一起出巡的锦衣卫,与传统的禁卫军基本相同,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大汉将军”。
虽然这些人被称为“将军”,但是他们实际上只负责在宫殿里侍奉,传达皇帝的命令,以及保卫工作。
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
到了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扩张,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多人。
至于“巡查缉捕”,这是锦衣卫不同于其他朝代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人们能牢牢记住的原因。
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只是为了古代皇帝驾出时的仪仗队。
后来由于他肆意屠杀功臣,觉得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
因此他改进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侍卫。
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专门受理皇帝指定的案件,有自己的监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无需经过一般司法机关。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校尉、力士。
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的时候,被称之为“缇骑”。
缇骑的人数至少为1000人,最多为6万人。
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然后凭借能力和资质逐步提升。
除此之外,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明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和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对维护皇权有着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强烈欲望,这使无限扩大了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
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仅限于侦察各种情报,以及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
然而一旦锦衣卫的指挥掌权,落入一个野心勃勃、心狠手辣之人手里。
他将不遗余力地利用自己的权利制造事件,这不仅可以打击异己,还能作为自己晋升的资本。
从宰相、藩王到平民百姓,都在锦衣卫的监视之下。
谁要对他们的命令稍微忤逆,轻则破财消灾,重则家破人亡、全族被灭,使其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气氛当中。
臭名昭著的北镇抚司监狱里面,更是关满了许多无辜之人,无数正直的人士死于锦衣卫的酷刑。
更可怕的是,这种可怕的氛围,不同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明朝几乎连绵不绝。
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和官僚之间的关系,使官员、百姓、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
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死于流寇(大清),而是死于厂卫之手。
锦衣卫的另一个著名职能是“执掌廷杖”。
廷杖制度始于明朝,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酷刑。
一旦哪个倒霉官员激怒了皇帝,宣布加以廷杖,他立即被剥去官服,双手反绑,押在行刑地点的午门。
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
受刑者裹在一块大布里,一声令下“打”字,棍棒如雨一样落在那个人的大腿和屁股上。
行刑者是锦衣卫校尉,他们都经过严格的训练,技术娴熟,能够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准确掌握受刑人的生死。
如果这两个领导的脚像八字形一样张开,说明这个人可以留下一条活路。
相反,如果脚尖向内靠近,那个人只有死路一条。
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地摔倒地上,此时布中人即使不死,也会去了半条命。
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身心都是极大的伤害,但明朝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情有独钟。
纵观明朝的锦衣卫,虽然出现了袁彬、牟斌等正直的指挥使。
但是总的来说,他们的职能主要是为明朝的极端专制制度,充当了帮凶。
有了锦衣卫这样高效的工具,明朝的皇帝更容易压制士大夫和下层阶级。
然而他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社会活力的大幅下降,这也是明朝虽然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方面没有进展,甚至倒退的主要原因。
第二:东厂
东厂是明成祖朱棣发明的一个机构。
他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皇位后,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一方面,侄儿建文帝未死的谣言,时不时出现。
另一方面,朝廷的许多大臣不太支持新政权。
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大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宫外的锦衣卫不太方便使用,所以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
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与和尚立下汗马功劳,如著名的郑和、道衍。
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认为宦官更加靠谱,而且他们这些人身处皇宫,联系起来更方便。
就这样,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建立了由宦官统领的侦缉机构,因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侧东厂胡同),而被命名为“东厂”。
东厂的职能是“铲除大奸恶,与锦衣卫同等权力”。
起初,东厂只负责侦查和逮捕,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
逮捕的嫌疑人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是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
东厂的首领叫东厂掌印太监,也叫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
此外,东厂还设立有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
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
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叫档头;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东厂的侦缉范围很广,朝廷审理重大案件、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
朝廷的每个衙门都有东厂的工作人员,监视官员的一举一动。
有一些重要的衙门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捷报,都由东厂查看。
东厂番子每天都在京城的大街小巷活动,他们不是完全为朝廷办事,而是为自己谋取私利。
他们经常罗织犯罪,诬告良民,然后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
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全国。
就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这些番子,搞得全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
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中,东厂是后来居上的机构。
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关系密切,位于皇宫内部,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
因此东厂与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等转变为上下级。
在宦官权倾朝野的时代,锦衣卫指挥使面见东厂厂主,甚至都要跪下磕头。
第三:西厂与内行厂
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存在的时间比较短。
明宪宗时期,首先是在京城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
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蛊惑人心,甚至网罗了很多太监,意图不轨。
这就是所谓的“胰式芏案”。
尽管李子龙和他的党徒最终被锦衣卫一网打尽,但是明宪宗深感侦刺力量的不足。
于是他身边机灵的小太监汪直被选中,派往宫外打听消息。
汪直抓住这个机会,到处捕风捉影,向宪宗收集了许多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
明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希望他继续这样做。
几个月后,明宪宗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即是西厂,首领人就是汪直。
西厂位于灵济宫前,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
西厂的军官主要从禁卫军中选拔,这些人再自己选择部下。
短短几个月,西厂的人员极度扩充,他们的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
西厂成立只是为了刺探皇帝的消息,但王汪直这家伙为了升官发财,拼命制造大案要案。
其办案数量、速度和涉案人员,远远超过东厂和锦衣卫。
西厂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侦缉据点,主要目标是打压京城内外官员。
一旦他们怀疑某人,就会立即逮捕,不用事先得到皇帝的同意。
当然接下来就是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以此向皇上邀功。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言行稍有不慎,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名,从重处置。
在这种情况下,西厂成立仅五个月,就引起了朝廷上下的恐慌。
以大学士商辂为首的辅臣集体上奏,向宪宗痛斥西厂的危害,并逐一举报汪直的不法行为。
明宪宗收到奏章后,十分震惊,于是撤销了西厂,遣散了西厂人员。
然而没有西厂的日子,总是让明宪宗感到不安全。
奸臣戴缙得知皇帝的想法后,主动上书,极力吹捧汪直。
明宪宗听了很高兴,刚过去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就恢复了西厂。
汪直回来以后,更加严厉办理案件,戴缙也得到了晋升。
在接下来的五年里,汪直带领西厂办理了无数“大案”,将反对自己的朝臣如商辂、项忠等一一铲除,他的权力也达到了巅峰。
但俗话说,“物极必反”。汪直极度扩张的权力不得不引起皇帝的警惕。
在随后的权力竞争中,汪直失败,被调出京城,西厂解散。
几年之后,汪直去世。
到了明武宗时期,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次崛起,西厂重新开放,由太监谷大用统领。
有趣的是,虽然西厂和东厂都是由刘瑾指挥,但是两者并非相互合作,而是争权夺利,相互拆台。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又建了一个内行厂,由自己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厂相同,但侦缉范围较大,甚至包括了东西厂和锦衣卫。
有一段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并存,天下骚动。
直到五年后,刘瑾倒台,明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相信很多人对历史上为什么这么多皇帝,非要重用宦官感到困惑。
其实从广义上讲,宦官群体也可以被视为官僚机构的一部分,他有许多士大夫阶层所没有的优势。
第一: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身处内宫,与皇帝沟通更为方便,也更能揣摩皇帝的心事。
第二:宦官本身就是阉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
他们唯一能依靠的就是皇帝,因此在为皇帝工作时往往比较忠诚,更替皇帝着想。
不像那些士大夫,往往把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所以有时不太买皇帝的账。
第三:宦官并非目不识丁的粗人,相当数量的宦官文化水平不低。
他们完全可以胜任皇帝的私人秘书,也不会像普通文人那样有那么多异议。
第四:宦官是后妃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途径,妃嫔如果想对朝政施加影响,就必须与宦官联合。
总的来说,由于专制政权的内在需要,皇帝需要一支独立于官僚机构的势力供自己使用,最为方便的是宦官。
因此只要有中央集权制度的存在,宦官就会有他们的用武之地。
虽然他们经常给朝廷制造混乱,但任何聪明的皇帝都不会轻易放弃这种有力的工具。
这就是为什么宦官能与外戚不同,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明朝厂卫制度的建立,在明朝初期发挥了一定程度的作用,加强了皇帝的集权。
然而东西厂和锦衣卫的建立,也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厂卫制度是明朝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到了极端。
厂卫机构的建立阻碍了朝廷大臣的发展,破坏了封建社会的正常统治秩序。
东西厂对朝廷和统治者的严格监督,磨灭了国家百姓对朝廷和统治者的信心与信任。
这使全国上下人人自危,民心涣散,激化了明朝国家统治阶级与基层人民之间的阶级矛盾,从而加快了大明王朝的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