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遭受瓦剌部落的攻击,也就是“土木堡之变”以后,明朝开始从鼎盛时期走向衰落。
自明英宗以来,明朝皇帝大多昏庸无能,朝纲不正,国力下降,尤其是宦官专权,使朝政更加混乱。
明宪宗即位后,汪直是权力最大的宦官,他专门陷害忠臣,无数忠于朝廷的官员被他杀害。
到了明武宗朱厚照继承皇位,宦官专权的局面更加严重。
他最信任的宦官有八个,这些人整日陪着明武宗吃喝玩乐,领头人叫刘瑾。
由于皇帝的宠信,他们依官仗势,横行霸道,统称为“八虎”。
朝廷上下官员忍无可忍,劝武宗除掉“八虎”。
这些家伙得到消息后,连夜跑进皇宫,在明武宗面前又哭又闹。
武宗经不住这些家伙的苦苦哀求,心里一软,哪里还记得大臣的劝谏?
他不仅没有杀了这“八虎”,反而把刘瑾提升为司礼监,还把另外两只“虎”安排为东西厂的提督。
在明武宗面前,刘瑾最会拍马逢迎。
明武宗整天风流快活,贪图享乐,刘瑾这家伙每天都在为武宗选美寻欢,在皇上玩得最开心的时候,他拿着一大堆奏章给武宗批阅。
明武宗经常不耐烦责怪刘瑾,把奏章推给他,说:“这些小事都要我亲自做,要你们这些家伙做什么?”
自从皇帝发言后,刘瑾就不再把奏章送给武宗批阅了,传下的圣旨,其实都是他的“圣旨”。
刘瑾斗大字不识几筐,自己不懂如何批阅奏章,便把奏章带回家让亲友代批。
大臣们都知道再重要的奏章,皇帝也看不到,所以每次奏什么事情,都会把副本送给刘瑾,正本送进朝廷。
当时人们讽刺地说:“当朝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站皇帝。”
刘瑾也知道自己做的坏事太多,担心不能服众,就派出了大量的特务来刺探大臣们的一举一动。
后来又设立了另一个“内行厂”,由他自己掌管,因此就东西厂的特务也受到了监视。
这么多特务,整天抓人,许多人受到了残酷的刑罚,成千上万的人被迫害至死,民间怨声载道。
刘瑾还利用权势,敲诈勒索,接受贿赂。
地方官员到京城朝见,怕刘瑾给自己找麻烦,就先给刘瑾送礼,一次送2万两银子。
有些官员进入京城的时候,没有带那么多钱,只好先向京城的富豪借高利贷,然后回到地方才能偿还。
当然,这笔负担完全转嫁给了老百姓,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zhì fán)谋反,明武宗派杨一清为宁夏、延绥(今陕西)总督,讨伐安化王,并派宦官张永为监军。
杨一清曾在陕西当过都督,为巩固边境立过战功。
由于他为人正直,从不趋附刘瑾这样的权贵,被刘瑾视为眼中钉,遭到诬陷迫害。
后来经过大臣们的营救,他才免于一死,但是仍落得个革职的下场。
这一次,明武宗要利用平安化王的叛乱,所以只好重新起用他。
杨一清、张永率领大军进发,他们刚到宁夏,杨一清原来的部将就平息了叛乱,俘虏了反王朱寘鐇。
他们两人打算把朱寘鐇押到京城,交给皇上处理。
杨一清知道张永是皇宫里的“八虎”之一,而且知道“八虎”之间不和,刘瑾和张永有很深的矛盾。
他想利用刘瑾和张永两人之间的矛盾,借用张永之口铲除刘瑾这个大奸贼。
一路上,杨一清故意说,平定叛乱全靠张永的支持,把所有的功劳都归功于他,张永听了很高兴。
接下来,杨一清暗中对张永说:“平定一个藩王的叛乱并不难,只是内部祸患不可测,令人担忧。”
张永听了大吃一惊,说:“你这是什么意思?内部有什么祸患?”
杨一清不好直说,就在手心上写了一个“瑾”字,伸给张永看。
张永一看心里有数,马上摇摇头说:“这不太好办。”
“这家伙每天都在皇上身边,别人接近不了他,而且耳目众多,有一点风吹草动,他马上就会知道,铲除他谈何容易?”
杨一清说:“这没关系,皇上不也很信任你吗?”
“这次平叛,你立了大功,皇上一定会召见你。”
“然后你就跟皇上说,因为有刘瑾做了内应,与朱寘鐇里应外合,他才敢谋反的。”
“这样一来,皇上肯定会砍了刘瑾的脑袋。”
张永拿不定主意说:“皇上不相信怎么办?”
杨一清说:“如果皇上不相信,你就痛哭流涕,以死担保,表现出你对皇上一片忠心耿耿,这样皇上一定相信。”
“一定切记,越快越好,迟则生变。”
张永对刘瑾不满,一直只能放在心里,听杨一清这么说,心里嘀咕,这次一定要向皇上参他一本。
过了几天,杨一清和张永把朱寘鐇押回了北京,上报朝廷,明武宗果然召见了张永。
那天晚上,张永就按照杨一清的说法,在明武宗面前揭发了刘瑾与朱寘鐇里应外合的叛乱。
明武宗立即命张永带领禁军,去捉拿刘瑾。
刘瑾这时正在家里睡大觉,张永毫不费力地抓住了他,把他关进了大牢。
抓住刘瑾后,明武宗下令抄了他的家,共抄出黄金二十四万锭,银元宝五百万锭,珠宝玉石不计其数。
竟然还从他家里搜出龙袍玉带,盔甲武器,正好验证了张永的揭发。
明武宗十分震惊,龙颜大怒,立即处死了刘瑾。
刘瑾被处死后,朝廷内外个个拍手称快。
虽然杨一清用计杀了刘瑾,但是明武宗的昏庸腐败却无法扭转。
由于大明朝廷腐败,民不聊生,日子没过,农民起义频频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