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江阴大屠杀
书名:纵观华夏五千年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1994字 发布时间:2023-08-22

1645年,清军攻克镇江,迫降南京,维持了13个月的弘光政权结束。


平定南明的告捷文书传入北京,同时又传来了李自成遇难的消息,清朝廷上下欣喜若狂,似乎天下已尽入清军之手。


在古代,汉人男子总是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上,而清军却是剃光前面的头发,把后面的头发编成辫子。


清军占领中国大片土地后,发布了“剃发令”,要求所有男子剃发,违反命令者一律砍头。


1645年夏天,剃发令传到南方的江阴。


江阴的老百姓不愿意剃头,向知县方亨请愿。


方亨把人们骂了一顿,有人站出来怒斥道:“你原本是明朝的进士,现在却成了清朝的知县,丑不丑啊!”


过了几天,全城百姓和周边乡镇人民聚集在一起,约有十多万人。


秀才许用带着100多人来寺庙里,参拜朱元璋的雕像。


他说:“束发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传统,怎么能剃头呢?”


“现在我们只有横下一颗心,头可断,发不可剃!”


就这样,当地人与方亨的矛盾不断加深。


方亨不顾众人反对,宣布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他还让衙门书吏把这句话写出来,贴在衙门外面,但这位书吏很有骨气,告诉方亨誓死不写这句话,然后拂袖而去。


这天下午,方亨强迫剃发的消息传遍整个江阴。


素有习武风气的北州地方青少年,推举季世美、季从孝、王试何、常何泰为首,携带武器,沿途鸣锣,聚集众人,人数很快增至到了上万。


方亨在县衙民众前来闹事,假装镇静,吆喝衙役收集人民手中的武器。


恰好这时,方亨的老师听说自己的学生做了知县,就派仆人前来祝贺。


那个仆人见县衙里面人声喧哗,竟然狗战人势走上大堂,对着民众,破口大骂说:“你们这些奴才,竟然敢来这里闹事,每个人都应该砍头。”


他原本是为了帮助方亨恐吓群众,反而火上浇油,愤怒的人群齐聚一堂,立刻把他打死在堂下。


方亨见大事不妙,表示愿意请奏朝廷暂免剃发,这才捡回来一条性命。


等民众离开后,方亨立即写信一封,派人给常州知府宗灏送去,请求发兵镇压。


谁知县吏透露了这个消息,人们再次冲进县衙,抓住方亨,把他关了起来。


第二天,方亨请兵镇压江阴人民的消息传开。


曾经担任江阴典史的陈明遇,平日素有官声,便被推荐为城主。


当时城中军饷不足,富商程壁主动捐银3万两作为军饷,万众一心,誓死保卫江阴。


6月10日,大批清兵扑向江阴,沿途被乡兵阻挡,进军缓慢。


江阴城中的邵康公勇猛过人,被大家推选为守将。


明将周瑞陇驻守江口,与邵康公合兵出城攻击清军,却被清军击败。


陈明遇知道单靠江阴城的力量,很难抵抗清军,就让程壁前往驻守太湖的明将总兵黄蜚、驻守福山的总兵吴升嘉,两处求助。


然而,这两支部队都没有答应支援江阴,程壁四处寻求帮助,都没有成功。


这样一来,江阴人民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守城了。


6月21日,清军以原明降刘良佐为先锋,包围了江阴城,城外百姓惨遭清军劫掠。


6月24日,刘良佐把招降书投入城里,强调江阴地区如违反剃发令,身家性命难保。


与此同时,他还向官员和百姓作出了承诺。


但是江阴人民在剃发的问题上,坚持不肯让步。


清军与江阴百姓谈不拢,立即发动进攻,陈明遇与江阴人民毕竟战斗经验不足,在防御战中损失惨重。


7月9日,前明广东英德主簿的阎应元被陈明邀请出山,担任守城指挥。


阎应元召集大家说:“这次战斗是自愿参加,我也不会考虑自己的个人生死。”


“希望大家和我一起誓死守城!”


众人齐声响应:“誓死守城!”


接下来,阎应元重新部署城防,并将大量的火器、火药运至城墙备用。


经过重新整顿之后,阎应元祭旗下令,命令王公略守卫东门,把总汪某守卫南门,陈明守卫西门,自己亲自守卫北门。


江阴全城万众一心,城内义兵达到了20万人。


7月11日,清军猛攻北门。


在阎应元的指挥下,清军进攻受阻,伤亡1000多人。


经过激烈的拼杀,清军暂时退兵。


但这只是暂时的胜利,更大的挑战正在逼近江阴。


7月15日,清军主将刘良佐再次发动猛攻,城上义军向城下投掷火箭、砖石,杀伤清军数百人。


刘良佐命令清军顶着三层牛皮帐,继续进攻,义军通过桐油火攻的办法,再次迫使清军退兵。


刘良佐束手无策,只好迁至十方庵营修整。


刘良佐利用弘光帝投降的事实,企图说服阎应元投降。


阎应元坚决不肯接受,并以江阴士民的忠诚和身份为由,表示了不愿投降清军的决心。


最终,刘良佐灰溜溜地离开了江阴城。


20多万清军发起猛烈攻势,守军坚持了82天,弹尽粮绝,江阴城破,全城军民无人投降,首领阎应元当场战死。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清军大开杀戒,杀死了17万军民,只有几十人幸免于难,江阴成了一座可怕的空城。


领导江阴抗战的阎应元、陈明遇、冯厚敦,后来被世人称为“江阴抗清三公”。


江阴人民为自己的头发和尊严,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们的血没有白流,这种宁死不屈的精神,动员了广大人民积极参与反剃发斗争,


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包括农民军和明朝官员在内的汉族各级抗清联合阵线,为隆武政权和鲁王政权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清军对江阴的残酷镇压和屠杀,更加激怒了江南人民,反剃发斗争的烽火遍布全国。


清朝统治者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从那以后,他们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才能平定整个江南。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纵观华夏五千年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