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1619—1692年),字而农,号姜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
他出生于书香门第家庭,其父亲王朝聘就读于北京国子监,是当地有名的学者。
王夫之自幼勤奋好学,智力过人,4岁时进入私塾读书,7岁时就读完了五经。
他小时候在哥哥王介之的教育下读书,后来父亲辞官回家,又在其父亲的教育下学习。
所以他的学识非常好,十四岁就考中了秀才。
但在中举的道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前两次虽然大家都很钦佩他的学问,可是并没有考中举人。
直到崇祯十五年(1642年),他才和哥哥同时考中举人。
王夫之生活的时代是崇祯年间,当时的时局比较混乱,各地农民起义爆发,清军也在关外虎视眈眈。
1643年,24岁的王夫之遇到了一件大事。
这一年,张献忠攻下了衡州,到处搜索名流,若有不服从,则投入湘水溺死。
王夫之的父亲王朝聘为当地名流,不幸被捕。
王夫之的哥哥王介之打算单刀赴会,与父亲同生共死。
没想到,王夫之拦住哥哥说:“我有办法。”
接下来,他用刀将自己的脸划伤,刺穿手腕,涂上毒药,让伤口溃烂。
然后他一个人去了张献忠军营,说道:“我哥哥已死,我也变成了废人,我爹70多岁了,已经对你们没用,还请让我们父子团聚吧!”
张献忠被其忠孝节义的精神所折服,于是释放了他们父子二人。
王夫之有勇有谋,其孝可见一斑。
李自成攻占北京城后,听到这个消息,王夫之十分悲痛,甚至到了好几天不吃饭的地步。
后来清军进军中原,王夫之投身于抗击清军的事业,但最终还是被清军消灭了。
有一年,王夫之的大女儿要出嫁了。
当时的社会非常注重陪送女儿的嫁妆,若是嫁妆贵重,就可以展示自己家庭的高贵。
若是嫁妆太少,就会被人瞧不起的。
王家世世代代做官,于是人们纷纷猜测王先生的嫁妆。
眼看预定的婚礼日期一天比一天临近,但王夫之还是不慌不忙,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似的。
女儿心里很着急,可是又不好意思问自己的父亲。
后来几位热情的邻居来到王家,询问嫁妆如何料理的情况,说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谁知王夫之拱起手,笑着对大家说:“谢谢大家的好意,我早已为女儿的嫁妆做好了准备,现在基本上已经完成了。”
“嫁妆在哪里?让我们看看?”有些邻居不由睁大眼睛四处寻找。
然而只见房间空空如也,没有什么显眼的东西。
见到客人们一副不明白的神色,王夫之摸了摸花白的胡须,告诉大家说:“别担心,不用着急,等我女儿结婚的那天,你们再来看看吧!”
转眼间,女儿的婚期就到了。
那天早上,附近的大人和孩童都来看热闹,把王家围了个严严实实。
有些人干脆走进王夫之的房子,四处察看。
迎亲的花轿来到门口,热闹的鼓声高了一会儿,根据规矩,新娘应该离家上路了。
就在这时,王夫之不慌不忙地打开书柜,从里面拿出一个涂着红漆的小木箱,亲手交给女儿。
郑重地说:“这是爹为你准备多年的嫁妆。”
“里面装着什么宝贵的东西呀?”看热闹欢迎的人都想弄个清楚,就连新娘自己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
有个来迎亲的中年妇女憋不住了,借着拿东西的机会,她悄悄地打开木箱的盖子一看:“哎呀!里面原来是书和稿纸啊!”
中年妇女大吃一惊的样子,吸引了周围的人前来观看。
于是,那些人叽叽喳喳地说:“嘿嘿,我还没见过这种嫁妆呢,这都值不了几个钱呀…”
众人议论纷纷,说什么话都有。
王夫之的女儿听到这些阴阳怪气的话,心里很委屈,她转身跑回房间,躺在床边低声哭泣。
王夫之仍旧不慌不忙地向大家摆摆手,然后走到女儿的床前,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肩膀。
语重心长地说:“乖女儿,你平时勤奋好学,也非常关心孝顺我。”
“我为你的嫁妆想了很多,别小瞧箱子里的东西。”
“在那本书册里,有我一生研究的知识,那份手稿纸上,有我多年写作的结晶。”
“它会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有骨气、有学识的人,金银财宝比不上这些知识的重要!”
听了父亲的话,女儿的心亮了。
她擦去眼泪,露出微笑,让人把那个红漆小箱子收起来,恭敬地父亲告别出嫁了。
王夫之不仅悉心教导女儿,而且对侄子的教育也很巧妙。
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他给侄子留下了十几封信,其中一封是用诗歌写的:“立志之始,在脱习气。习气熏人,不醪而醉……”
意思是说:“人开始下定决心立志之时,首先脱去庸俗的习气。”
这种庸俗的习气会影响他人,就像闻到浓烈的酒香,不喝就喝醉了。
后来王夫之回到家乡隐居,他在这里发誓不剃发,终其一生也没有剃发。
从那以后,他开始了自己的著述,总结自己的知识和思想,写了很多对后世影响很大的著作。
1692年,王夫之完成了最后一部著作,不久就去世了,享年74岁。
王夫之博闻强识,阅读广泛,在天文、历法、数学、地理等领域都颇有建树,特别擅长经学、史学、文学。
在哲学上,他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主义,提出了“太虚一实”的唯物主义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社会历史学方面,王夫之认为,人类历史一直在向前发展,历史发展有自己的规律,即所谓的“理势相成”。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两本书《读通鉴论》和《宋论》上。
除此之外,他在诗歌和文学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其作品蕴含着忧国忧民的民族正气和细致深厚的学术技艺,影响了一代文风。
王夫之也是清初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清初三大家”。
由于到了晚年,他隐居在衡阳石船山,所以世人称他为“船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