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邓禹西征(二)
书名:光武大帝 作者:梦回汉邦 本章字数:4270字 发布时间:2023-09-14

邓禹河东大胜后,西渡黄河,进入了三辅地区。与历史上其他将领征伐关中不同,邓禹显得更加轻松。原因主要有两个:

首先,邓禹是跟在赤眉军的屁股后面进军。

赤眉在前面如风卷残云一般汹涌而来,更始军或降或逃,战场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而且赤眉军每攻占一座城池,抢劫完毕后就迅速离开,基本上很少派人守城。

相当于赤眉在前面披荆斩棘,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邓禹则在后面舒舒服服地向长安进军。

其次,邓禹的进军路线也与众不同。

他基本上就没有进入关中大平原,而是沿着其北部边缘或黄土丘陵的南部进军,这也就有效避开了更始或赤眉军主力。

邓禹进军再轻松,也不可能没有战斗。更始中郎将左辅都尉公乘歙率军十万,在衙县阻止邓禹。这时赤眉已入长安,更始亦逃亡,公乘歙无心恋战,被邓禹军一冲即溃,狼狈逃窜。

这时更始连败,张卬等四王寇掠长安,赤眉更如蝗虫一般,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关中大地遍地豺狼,百姓不知该逃往何方!

百姓听说邓禹连战连胜,军纪严明,从不掳掠,纷纷扶老携幼,投奔邓禹而来。每天归顺人数有数千人,军队号称百万!

邓禹每经过一个地方,当他下车时,上至白发苍苍的老人,下至玩闹嬉戏的儿童,都蜂拥而来,挤满了道路,围在邓禹的身旁。百姓满含热泪,向邓禹诉说着感激之情。甚至很多百姓还自发组织起来,载歌载舞,以迎王师。

于是邓禹名震关西。刘秀非常高兴,也几次写信赞美他。

这时的邓禹,心里已经飘飘然了,心态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想当年刘秀灭王朗,降铜马,被称“铜马帝”,可他的军队也没敢号称百万。刘秀正是依靠众多的军队,才敢不听更始诏令,最后自立为帝,邓禹为何不可!

刘秀当时只是代理大司马,现在邓禹可是名正言顺的大司徒。

刘秀还征发奔命兵,抢劫百姓,大失民心;而关西百姓则敲锣打鼓,箪食壶浆以迎邓禹。

我们无法知道邓禹当时的真实想法,但从后来的表现看,我推测他是有“异志”的。

诸将皆劝邓禹攻取长安,邓禹不听,他说道:“我兵马虽多,然能战者少。孤军深入关西,远离都城(洛阳),前无可以依赖的粮草,后无法获得陛下及时救援。赤眉新入长安,粮草充足,士气正旺,其势锐不可当!”

邓禹不愿进攻长安,他给出的理由是:自己粮草不足,兵力少,战斗力弱;而赤眉则恰恰相反。

首先我们看一下兵力数量,邓禹兵力号称百万,这里面肯定有夸大的成分,并且水分还不小。

王邑当年四十二万大军就号称百万,如果按这个标准,邓禹军的数量应该也在四十万左右。而赤眉军人数为三十万,仅从人数上对比,邓禹军并不比赤眉军少,甚至还要略高于赤眉。

邓禹说军队战斗人员少,这也是事实,很多都是扶老携幼,全家出动,可赤眉军也是如此啊!当时大部分农民军都是这样!甚至当时耿纯军队之内,都有很多的老、弱、妇、幼。

其次我们再看粮草。

邓禹说长安城内粮草充足,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更始三年以来,刘玄先后战赤眉、战刘婴、战邓禹,粮草消耗很大。再加上张卬等四王叛乱,在长安城内大肆抢劫,李松与张卬等四王在长安又大战一个多月,京城粮食几乎被抢光烧光了。

赤眉军九月进入长安,但早已经无粮可抢,至少春节前长安的粮食就消耗完了。春节刚过,赤眉几十万大军就急忙出长安抢粮去了,可见赤眉的粮草并不充足。

从兵力和粮草两方面分析,邓禹的实力并不亚于赤眉;就算不如赤眉,也逊色不了多少。可邓禹为什么不愿进攻长安?

一是邓禹对自己的军事能力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有畏战心理。二是邓禹出于某种目的,要保存实力。

邓禹又说:“赤眉群贼,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无不恨之入骨。他们只为满足眼前的口腹之欲,从来没有长远的计划,怎么可能坚持长久呢!等其兵败粮尽,长安定会不战而降。”

邓禹的思路很清晰,赤眉掳掠百姓,邓禹就做一个吃瓜群众。赤眉掳掠越狠,邓禹反而越高兴,因为他会激发人们更大的反抗。等赤眉被百姓打败了,邓禹再坐收渔翁之利!

邓禹的计划确实很准确,不过也很恶毒。他眼睁睁地看着百姓身处水火之中而不救,顿失关西百姓之心。

但对刘秀来说,攻城略地倒在其次,救百姓于水火,尽收天下百姓之心,才是刘秀的当务之急!

邓禹最后说出了自己的打算:“上郡、北地、安定三郡,地广人稀,财谷丰饶,牛羊成群,我们不如暂时在北部休养生息,囤积粮草,整顿兵马,观察等待赤眉弱点,再图关中不迟!”

北部三郡主要在现在陕西北部、甘肃东部、宁夏和内蒙南部一带,地处黄土高原腹地,那里确实地广人稀,但沟壑众横,缺乏生产与生活用水,土地贫瘠。

如果驻军此地,最大的好处就是有利于防守,只要不出来,谁也攻不进去。然后再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发“南泥湾”等大量荒山,也可变为陕北的江南。当年中国共产党就是以“三郡”为根据地,进而很快统一全国。

如果邓禹的计划得以实现,那么假以时日,邓禹南取关中,东取并州(现在的山西),那么他就会成为另外一个“复制粘贴版”的刘秀!

邓禹于是率军到了栒邑。

刘秀因为关中尚未平定,而邓禹久不进兵,就给邓禹下诏说:“司徒,尧也;赤眉,桀也。长安的官吏百姓,惶惶无可依归,应急速讨贼,安定长安,抚慰百姓之心。”

在诏书中,可以看出刘秀对攻取长安的急切心情。如果眼看百姓受难而不出手相救,将会寒了长安众民之心。

更重要的是,从诏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秀对邓禹已起了疑心,而且已经在对邓禹进行提醒、敲打甚至威胁!除了皇帝之外 天下谁还敢称作尧?刘秀就是要告诉邓禹,如果你不听诏令,拒绝进攻长安,就是想自立称帝!

这是非常可怕的,一般来说,君疑臣,臣必死。如果换成其他将领,就算上刀山、下火海,以卵击石,也要听从皇帝诏令,以免惹来杀身之祸!

可是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之人,不知邓禹是恃宠而骄,还是像当年的刘秀那样,确实已有自立之意,他对刘秀的警告置若罔闻,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仍然拒绝进攻长安。

邓禹坚持自己的意见,开始大量征兵,囤积军粮,并亲率主力大军攻取三郡各属县,同时派两将军守栒邑,以防赤眉。

但是从邓禹拒绝刘秀诏令开始,其西征就已注定要失败!

邓禹不仅令长安吏民寒心,而且其违背天子诏令的行为,也引起了属下将士的强烈不满。如果让将士在刘秀和邓禹之间做出选择,毫无疑问,绝大部分人都会听命于刘秀。

刘秀当年拒绝天子诏令而众将皆服,但现在的邓禹却不行,因为与刘秀相比,不论能力、资历还是个人威望,他还相差太远。

县官不如现管,诸将士虽然不愿违背刘秀诏令,但毕竟人微言轻,只得听命于邓禹,而把不满郁积于心!当这种不满情绪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

当邓禹决定选派将士驻守栒邑的时候,不可思议的是,邓禹作为大司徒兼大将军,其属下诸将竟无一人愿意听从其命令!

栒邑在长安西北,与赤眉数十万大军近在咫尺,时刻面临着被赤眉军围剿的风险。而邓禹却率主力大军北上,远离敌人,在黄土高原的腹地享福。

说“享福”其实一点也不夸张,当时的三郡大部分都处于权力的真空地带,属于无主的荒山。有些山的顶部比较平整,形成或大或小的“塬”,相对适合人类居住,当时要占领此地,根本就不需要大的战斗。

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多次违背刘秀诏令,诸将早已对邓禹心怀不满,当遇到邓禹分配不公时,就无人愿意听命于他!

见诸将不肯听命于自己,邓禹竞最后决定,依靠抓阄来确定守卫栒邑的人选!

冯愔和宗歆手气有点背,一不小心中了大奖,二人被迫共同守卫栒邑!

邓禹在诸将心目中的威信,可见已经降低到何种程度。刘秀身边那个威风八面,连吴汉和寇恂都要看其脸色的邓禹瞬间不见了。

这也告诉我们,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有的人之所以能身处高位,威风八面,并不是因为他能力有多强,个人多么有魅力,而是因为他有像刘秀这样的“大拿”撑腰!

冯愔和宗歆素来不和,再加上中奖之后心情都不太爽,不久因为争权夺利,二人发生了内讧。冯愔杀了宗歆,随后又率兵攻打邓禹,邓禹大败而逃。

邓禹也真够“菜”的,还号称百万大军,一个冯愔就让他招架不住了。

打败邓禹后,冯愔又率军西进,进攻隗嚣。隗嚣立刻率大军迎敌,在陇山北部的高平打败了冯愔军,并缴获了他全部粮草辎重。

从冯愔的乱打一气可以看出,他完全就是激情造反,临时起意,根本事先就没有作战计划,像没头苍蝇一样,打到哪里是哪里。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邓禹见隗嚣替自己打败了叛军,就告知了刘秀,并以天子的名义拜隗嚣隗西州大将军,专制凉州、朔方政事。

冯愔叛乱后,邓禹没有能力平定叛乱,就派遣使者报告光武帝。

刘秀说:“冯愔与哪位将军最为亲近?”

使者回答道:“护军黄防”

刘秀猜测冯愔和黄防不能久和,势必发生冲突,就让使者转告邓禹说:“抓捕冯愔的,定是黄防!”

于是刘秀派尚书宗广拿着天子符节去招降黄防。一个月后,黄防果然抓捕了冯愔,并率领冯愔军投降了宗广。

这时王匡、胡殷等更始将领也到宗广处投降,于是宗广便与王匡等更始降将共同东归洛阳。

当到达河东郡安邑时,王匡可能想到,自己因为封建迷信才在此地败于邓禹,心中多有不甘,就鼓动其他更始降将一起逃亡。宗广于是把他们都杀了。

冯愔被押解到洛阳后,最后竞被刘秀赦免!冯愔犯了这么大的罪都被赦免,刘秀恐百官不服,就给冯愔办理了“内退”手续,让他回家抱孙子去了!

有两个问题后人一直迷惑不解。

第一个疑问是,刘秀怎么知道黄防能抓住冯愔,并立刻派人招降黄防。护军虽然不直接指挥军队,但他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相当于军队里面的纪检委书记兼组织部长,负责军纪监管和军官任免。

由于在军队之中位高权重,担任护军之人必须大公无私,而且一般都是天子或三公的嫡系。比如朱祐,长期担任刘演护军,刘演遇害后,又曾担任刘秀护军,朱祐与刘秀兄弟二人就像家人一样。

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黄防是刘秀的“自己人”,是刘秀安插在邓禹军中的耳目与眼线,负责监督诸将。只要到了关键时刻,黄防就是“敌军”当中的定时炸弹!

就像诸葛亮把马岱安排进魏延军中,虽然马岱也跟随了魏延造反,但到了关键时刻,还是马岱一刀定乾坤,将叛贼魏延斩落马下。

第二个疑问是,刘秀为什么没有斩杀冯愔,最后还“无罪释放”。

首先冯愔只是因为工作原因“激情杀人”,然后又与邓禹发生了武装冲突,本身并无多少主观恶意。而且更重要的是,冯愔不是叛徒,他没有投靠任何人,特别是刘秀的敌人。刘秀平生最恨的就是卖友投敌的叛徒,冯愔正好没有触碰到刘秀的底线。

其次“受害者”邓禹本身也有罪,并且还是不听天子诏令的欺君之罪。

如果冯愔在为自己辩护时说,是因为不想看到邓禹和宗歆在犯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危害国家利益,无奈之下才杀宗歆、攻邓禹,如此以来冯愔反而变成“见义勇为”了!

最后,冯愔的叛乱行为在客观上也帮助了刘秀,他使邓禹被迫“犯罪中止”。如果没有冯愔,邓禹是否尾大不掉、割据一方还未可知!冯愔甚至有可能与黄防一样,都是刘秀安插在邓禹军中的嫡系!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光武大帝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