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4月17日,甲午战争结束后,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给日本。
消息传出后,全国哗然一片,百姓义愤填膺,进而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割让斗争浪潮。
在北京赶考的台湾省举人上书都察院,强烈抗议清政府割让台湾。
声称:“台湾人民“如果生为降俘,不如死为义民”,台地军民必然舍生忘死,为抵抗日本侵占台湾而死战到底。”
台湾各界人士也以罢工、发表号召、通电、上书等形式强烈抗议,表示誓死守卫,与山河共存亡。
许多民众前呼后拥,前去台湾巡抚衙门,抗议示威。
台湾人民出发了“桑梓之地、义与存亡”的誓言,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民众,参加抗日义军。
5月29日,近卫师团从冲绳中城湾出发,准备强取台湾。
6月2日,清政府与日本签署了交割台湾的证书。
台湾巡抚唐景崧、大小的官员和一些当地的地主绅士,仓促渡海逃命,使日军不战而胜。
6月7日,日军大举入侵台北。
唐景崧逃跑后,台湾人民组织义军,共同推荐当时驻扎在台湾的刘永福为首领,领导抗日战争。
6月中旬,日本近卫师团从台北南侵,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云林等地,遭到台湾军民的强烈抵制。
当日军兵分三路进攻新竹时,刘永福派杨紫云为新竹守将。
吴汤兴、姜绍祖则率领义军协同防御,他们与日军相持一个多月,多次击退日军的进攻。
激战期间,杨紫云苦战阵亡,姜绍祖力战不屈,最终英勇牺牲,最终新竹沦陷。
7月下旬,徐骧、刘永福联合反击新竹,在城外三里的十八尖山上激战了20多次。
但由于武器不给力,他们不得不撤退到大甲溪、台中和彰化。
8月下旬,日军南犯大甲溪,徐骧和刘永福部将吴彭年,共同守卫大甲溪。
吴彭年伏兵在大甲溪旁,突然出击,日军大败,溃退北渡。
徐骧的伏兵又大喊横截,日军纷纷落水,死亡无数。
激战几天后,由于日军收买了汉奸土匪袭击清军,日军这才攻下了大甲溪。
8月底,日军进攻彰化,抗日军民勇敢抵抗。
双方在彭化东门外的八卦山展开了激战,义军击败了日军主力,日军少将山根信成战死。
后来日军收买汉奸,从小路抄袭义军。
义军拼死抵抗,吴汤兴率30人冲向敌阵,中炮牺牲。
吴彭年则率300名勇士死守八卦山,最后全部英勇战死。
徐骧率众冲锋肉搏,突出重围,退往台南。
台中、彰化陷落之后,刘永福急忙派王德林率军守卫嘉义城,派杨泗洪率军反攻彰化。
高山族人民纷纷起来参加抗日战争,派了700多人参加徐骧义军。
义军虽然多次反攻彰化,但由于补充困难,始终无法攻克。
10月初,日军近卫师团在不断增援的情况下,倾巢出动海、陆、步、马、炮的军队,全力进攻。
台湾军民英勇奋战,日军花了很大代价才侵占了云林、大莆村。
接着,日军大举进犯嘉义。
嘉义有志之士林昆岗,号召人民武装起来,与守军王德标部队抗击日军。
王德标在城外设置地雷诱敌,一举杀敌700多人。
后来日军用大炮轰倒城墙,冲进城里。
义军浴血巷战,逐街逐屋争夺,杀死许多日军。
日军近卫师团团长中将北白川能久亲王,也身受重伤死亡。
日军死伤惨重,气急败坏,下令疯狂进攻。
而台湾军民死命苦战,林昆岗发誓说:“如果天命绝我台湾,那今日一战就先杀了我,从我的尸体过去,不然永不后退。”
此时的义军民已经饥饿交困,寡不敌众,林昆岗最终英勇战死。
嘉义城破,王德标奋勇战死。
日军以惨痛代价攻下了嘉义,接着又包围了台南。
嘉义沦陷后,刘永福的黑旗军、徐骧等各路义军,仍然坚持抗战。
不久,日军的第二师团在台湾南部枋寮、台南以北的布袋口登陆。
他们配合近卫师团夹击台南,布袋口登陆的日军与义军在曾文溪大战。
徐骧率领义军和高山族勇士死守曾文溪,直到弹尽粮绝,仍然用短刀迎击敌人。
徐骧持刀督战,大呼义军:“这里失守,台湾就完了,我是不愿苟且偷生返回大陆的。”
最后,他与留下来的50多人战死。
10月中旬,日军夹攻台南府城,刘永福率军驻守安平炮台,城中绝食,守军溃散。
10月19日,刘永福兵败逃回大陆。
10月21日,台南彻底沦陷。
经过五个多月的激烈战斗,台湾人民与日本3个进代师团、一支海军舰队作战,打杀打伤了32000多名日军。
台湾军民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写下了悲壮的一页,可歌可泣。
从那以后,日本统治了台湾50年。
即便如此,台湾各族人民一直坚持反抗日本侵略,返回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