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江海平原的海门县,有一个叫长乐镇的小镇,镇上有一棵罕见的银杏树,得几个人才能过来。
这棵大银杏的老主人,就是近代实业救国第一人,南通家喻户晓的“张謇、张状元”。
1853年7月1日,一个小婴儿呱呱落地,这人就是张謇。
他的祖先是南通州金沙人,后来搬到海门长乐镇,父亲是做小生意的自耕农。
张謇的父亲与大多数中国农民一样,含辛茹苦,省吃俭用,供儿子读书。
张謇天生聪颖,加上又很勤奋好学,不负父望,十六岁就考中了秀才。
父亲高兴极了,觉得儿子有光宗耀祖的希望,便卖田供儿子读书,希望他将来能考中状元,好升官发财。
但张健的哥哥很不高兴,觉得父亲太偏心了,家里已经很困难了,还要卖掉田地,今后一家子人怎么生活呀?
24岁的时候,张謇知道家里的困难,于是投奔了吴长庆做了幕僚。
吴长庆是淮军的头目,那可是一个大官,就连后来当了大总统的袁世凯也曾是他的幕僚。
在担任吴长庆近十年的幕僚生涯中,张謇以其精湛的书法、流畅的文章、积极的进取精神,深受吴长庆的器重,使他很快闻名于江淮地区。
作为一个穷书生,人们都觉得他能有这样的造诣,实在极其不易。
1894年,张謇考中了甲午科殿试一甲的头名状元。
穷秀才成了状元郎,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简直就是平步青云。
历史上有很多人,从考上状元到翰林官职,甚至有的可以官至丞相。
可是万万没想到,张謇断然决定弃官,从事实业。
这个消息传出去后,朝野震惊,朋友们一片反对之声。
要知道,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都是“士农工商”,手工业者和商人的社会地位一直排在农民之下。
一个状元从事工商业,不是让人大惊失色吗?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张謇最终做出了这个决定。
眼看中国积贫积弱,饱受西方列强的欺凌,张謇深深地感到传统士大夫歧视工商业,是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
为什么读书人非要往官道上挤呢?
有一天,正在下着倾盆大雨,雷电交加。
他看见许多大臣双膝跪在泥水中,仅仅是为了迎接“老佛爷”慈禧的驾到。
有着强烈自尊的张謇,并不觉得做这样的官员有多大意义。
于是,张謇向两江总督张之洞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办好工业是富国强民的基础。”
“咱们应该采取民间办实业,官府支持的方式发展工业。”
在张之洞的大力支持下,张謇准备回家乡开办大生纱厂。
虽说张謇从事实业是另辟蹊径,但这条路可以说是崎岖不平。
1895年冬天,他开始招商集资,筹办大生纱厂。
但当时由于遵循守旧的风气还是很浓厚,再加上大量洋纱倾销的压迫,使得张謇集资十分困难。
他四处奔波,足迹遍布南京、上海、武汉、南通等地。
从官府到有钱的私人,他苦苦求人出资,但十分之八九均碰壁而归。
1899年,纱厂的厂房终于建成了,可是营运资金还没有着落,逼得张謇万般无奈,决定用收集的棉花来纺纱。
结果开工后,棉纱的销售情况很好,张謇创办实业,第一次看到了含辛茹苦换来的劳动成果。
两年前,南通地区每天需要80箱日本棉纱。
大生纱厂开工以后,大部分原本用洋纱的人,都换成了大生棉纱。
这样一来,相当数量的棉花就从以前只能出口海外,转变为供应大生纱厂。
大生纱厂是我国进代纺织史上最早的大型工厂。
从那以后,张謇又先后陆续开办了一批企业,包括船舶、冶铁、盐业、渔业等公司,其中有榨油、酿造、发电、食品、肥皂等工厂。
张謇自然不同于一般的实业家,他开办工厂,不是为了个人发财。
他的目标是让国家富裕、国富民强,首先应该让地方政府实现区域自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兴办实业,另一个至关重要的是开办教育。
在教育方面,张謇认为:“教育是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关键。“”
自从1902年以来,在他的主持或倡导下,南通在20年内先后建立了370多所小学,其中6所中等学校、4所职业学校。
这些学校包括了纺织、农业、商业、医学、商船、铁路、测绘、会计等专业。
然后又从中选择人才,创办成三所大专学校。
张健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人,曾经说:“发展民族工业需要科学技术,教育需要从小开始。”
“所以需要老师将知识传授给大家,咱们一定要创办师范学校。”
张健创办的通州师范学校,是中国第一所中等师范学校。
同时,还在通州办起了另一所女子师范学校,为我国近代教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在政治方面,张謇是一个爱国主义者。
在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中,他积极主张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上书抨击投降派。
在戊戌变法期间,因为看到了旧党势力太强大,所以就没有积极参与变法,但他一直支持变法。
辛亥革命前,他作为国家资产阶级的右翼代表,自然成为立宪运动的首领。
他曾担任预备立宪公会副会长、江苏省咨议局议长,并撰写了一系列宣传君主立宪主张的文章。
1910年,他还发起和领导各省立宪派代表,赴京请愿运动。
尽管他不赞成革命,但他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宪政国家的活动,仍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辛亥革命后,他担任袁世凯政府的农林工商部主任,很想有一番作为,提出了许多政策方针。
可袁世凯一心想要做皇帝,他只好辞职回家。
回到南通之后,大生纱厂逐渐亏损,后来卖给了别人,他一生的心血付之东流。
1926年,张謇在南通病故,享年74岁。
直到如今,张謇故居前的那棵高大银杏树,依然生机勃勃。
后来人们在他的故居,修建了“张謇陈馆”,以此纪念这位造福一方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