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后,全国各个革命党人纷纷积极响应。
1911年10月22日,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率领党和部分新军攻占了长沙。
焦达峰、陈作新分别担任正副总督,建立了湖南军政府,并迅速组织援军增援湖北。
同一天,陕西同盟会成员井勿幕等人发动会党和新军起义,建立了以张风翽(huì)为都督的陕西军政府。
10月23日,驻江西九江的新军宣布起义,解除了长江下游清军对武汉的威胁。
10月29日,山西同盟会发动了新军起义,同盟成员、新军标统的阎锡山出任山西都督。
10月30日,同盟会成员蔡公时在南昌起义,建立了江西军政府,后来由同盟会成员李烈钧担任了总督。
10月30日,云南同盟会发动新军起义,成立了以蔡锷为都督的军政府。
11月3日,上海同盟会成员张承梄、陈其美,与光复社成员李燮和发动了工人、会党、士兵起义。
他们攻克了江南制造局,成立了以陈其美为都督的上海军政府。
同一天,贵州也成立了军政府。
11月4日,江苏、浙江宣布独立。
11月6日,广西宣布独立。
11月8日,安徽巡抚朱家宝,宣布独立。
同一天,福建发动起义。
11月9日,广东宣布独立。
武昌起义仅一个月后,全国就已经有13个省和上海市宣布起义。
到了11月下旬,四川、重庆革命党人发动起义,立宪派人士在成都推荐蒲殿俊为都督。
武昌事件得到全国积极响应,清王朝就注定要失败。
于是,革命派人士开始为筹建“共和国临时政府”做好准备。
但由于南方宣布独立的各省,在湖北或上海建立政府问题上存在争议,导致临时政府迟迟不能建立。
南京光复后,宣布独立的各省开始决定在南京设立临时政府,决定暂时不选举临时总统。
虚位等待袁世凯,打算设立大元帅暂时代表其职权。
但是在大元帅候选人上又争执不下,并形成了僵局。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美国筹集资金回到上海,受到革命党人和市民的欢迎。
中外记者们争先恐后地问他:“有传言说孙先生从国外带回了数百万美元,请问这真的吗?”
孙中山面带微笑着看着记者们,语气严肃地回答说:“革命不在金钱,而是一颗炽热的心。”
我回国没带金钱,带回来的只有革命精神!”
12月29日上午,十七个省的代表在南京投票选举临时总统,孙中山以票数最多获选。
这些代表推荐了一位临时议长,迎接孙中山到南京就职。
1912年1月1日,南京到处张灯结彩,欢呼雀跃,礼炮声不绝于耳。
南京临时大总统府,则设在旧两江总督衙门内。
当晚23时,举行了孙中山大总统受典仪式。
孙中山在典礼上发表誓词:“为人民谋幸福是每个人的愿望。”
“我将忠于国家,巩固中华民国!等到中华民国得到世界认可的时候,我会辞职以谢天下。”
他发表的《临时大总统宣言书》和《告全国同胞书》,令人感人肺腑。
宣言结束后,即接受大总统印,并由秘书长在宣言等文件上盖章。
之后,孙中山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同时改用公历。
1月2日,孙中山通电各省改历,并以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建元之初。
1月3日,代表团根据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举行副总统选举会,黎元洪以17票当选。
1月11日,各省代表会议决定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用红、黄、蓝、白、黑,象征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的和睦相处
十八星旗为陆军旗,青天白天满地红旗为海军旗,又请“大总统颁令全国各省统一”。
新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府三权分立的精神建立起来的。
大总统则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总统府秘书长为胡汉民。
以孙中山、黄兴为首的一批同盟会成员,掌握了民国政府的实权。
同时,各省级代表会议的重组,扩充为临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推荐同盟会会员林森为议长。
临时政府成立之后,颁布了许多新的法令。
3月11日,颁布的《临时约法》中,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人民,人民不分种族、阶级和信仰,享有相等的公民权。
人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侵犯私人财产。
南京临时政府的主要成员及其政策,说明它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
中华民国的成立,标志着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从那之后,民主革命、民主共和思想逐渐深入人心,为我国的发展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