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10月23日,北京政变之后,政权落入冯玉祥、胡景翼、孙岳等人手中。
冯玉祥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解决新国家建设的问题,通电全国。
孙中山不仅收到了冯玉祥的这个电报,还收到了国民党北方组织和一些国民党要人的电报。
他们一致邀请孙中山立即赶赴北京,主持大局。
孙中山北上的消息传遍国内外,引起一阵舆论骚动。
国外有人评论说:“孙中山可能会改变主意。”
党内也有反对的声音:“大元帅北上,相当于承认了北洋军阀政府,这怎么能行?”
中国共产党发表文章:“现在我们只希望孙中山先生尽快发表一份宣言,反对军阀与帝国主义的合作。”
接下来,孙中山发表了《北上宣言》,重申了反对北洋军阀的政治立场,并要求召开全国会议。
由于过度劳累,孙中山的肝病频繁发作,身体越来越差。
他比以前更清楚革命中存在的问题,经常希望革命能再头再来,但他的健康状况不再允许了。
宋庆龄听说丈夫要带病北上,含泪劝慰,不忍丈夫再受颠簸之痛。
更何况北上是福是祸,谁能说清楚呢?
孙中山决心北上,无论北京将领们是真诚欢迎,还是别有用心,自己都要去。
为了国家的统一与和平,为了人民的苦难尽快结束,即便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惜。
也许这是最后一次机会了,不管怎样,自己必须试一试。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直系军阀不甘心自己的失败。
一方面,吴佩孚发表讨伐冯玉祥的通电。
另一方面,他从前线撤出部分兵力,回攻北京。
他还联络了湖北的萧耀南、山东的齐燮元、孙传芳等直系将领,约定北上讨冯玉祥。
面对直系的军事压力,冯玉祥等人决定邀请段祺瑞出山,稳定大局。
10月26日,冯玉祥发布通电,拥戴段祺瑞为国民军大元帅。
10月30日,张作霖与卢永祥、奉军各将发布联名通电,拥护段祺瑞担任反直系联军的统帅。
这样一来,吴佩孚只能腹背受敌,走投无路。
11月3日,吴佩孚带领残部南逃。
与此同时,代表直系军阀势力的曹锟大总统,不得不宣布辞职。
接着,北京成立了摄政内阁,由黄郛担任总理,摄行总统职权。
11月5日,冯玉祥在北京采取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重大行动。
就是将清朝废帝溥仪等人,驱逐出紫禁城。
规定:从即日起将永远废除皇帝的尊号,清室移出紫禁城,自由选择住所。
同一天,在北京警备司令鹿钟麟、警察总监张璧的命令下,宫中470多名太监、100多名宫女被遣散。
溥仪和清室后妃,被强行送往什刹海的“醇王府”居住。
后来,他们又被移至天津的“静园”。
11月21日,在冯玉祥的邀请下,段祺瑞进入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
黄郛摄政内阁,由此结束。
北京的最高权力,落到了获胜的军阀联盟张作霖、冯玉祥、段祺瑞手中。
段祺瑞和张作霖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孙中山北上。
孙中山只好绕道日本,前往北京。
12月4日,孙中山抵达天津,受到广大人民的热烈欢迎。
连日的奔波操劳,孙中山一到天津就病倒了。
听闻此事,段祺瑞假惺惺派代表前往天津,迎接孙中山。
谈到段祺瑞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时,孙中山十分气愤。
严声厉色地说:“我一再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北京政府却不顾道义,尽做一些倒行逆施的事情。”
“既然那么喜欢按照外国人的要求办事,何必还要欢迎我呢?”
张作霖也带着手下来到天津,威胁孙中山说:“外国人不好惹,劝你还是放弃与共产党合作的念头,我负责调和你与外国人的关系。
“否则惹恼了外国人,后果不堪设想!”
孙中山听了火冒三丈,连病带气,病情逐渐加重。
12月31日,孙中山带病抵达北京,段祺瑞处处针锋相对,阻碍他主持国事。
孙中山又气又急,病情突然恶化,医院诊断为肝癌,已经无法治愈。
弥留之际,他仍然把“拯救国家、拯救人民”放在第一位。
留下遗言说:“我余致力于国民革命40年,其目的是实现国家自由平等。”
积累40年经验的我,深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唤起人民、联合世界平等对待我们民族的国家,共同努力。”
有人回忆说,孙中山临终前反复说:“和平,奋斗,拯救中国。”
1925年3月12日,这位伟大的中华民国创始人,与世长辞。
这一天,中国革命损失了一位优秀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