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七章 允冠百王(二)
书名:光武大帝 作者:梦回汉邦 本章字数:3286字 发布时间:2023-10-24

在军事方面,由于刘秀善战而不好战,爱惜民力,不喜开疆拓土,其中有两件事最为很多人所诟病。

一是建武二十一年,西域鄯善、车师等十六国不堪匈奴侵犯、骚扰,都送子为人质,请求大汉设立西域都护,保护各国。而刘秀以中国初定、力不从心为理由拒绝。

二是建武二十七年,臧宫和马武上书刘秀,要乘匈奴分裂又有饥荒之际,发兵攻打北匈奴,立“万世刻石之功”。

刘秀回答说:“今国无善政,天灾不断,很多百姓尚不能自保,怎能再劳师动众,去数千里之外攻打敌国,不如让百姓休养生息。”

也许当时国家实力确实不允许,刘秀不愿冒险穷兵黩武;也许刘秀厌战,爱惜百姓,不愿乘人之危。面对敌国主动“投怀送抱”和大饥荒,刘秀都拒绝了。

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既然异族主动归附你不接受,那就不要打了!那不行,仍然要打,只有外敌胆敢入侵,要一直打得他投降为止。

实际上整个建武时期,东汉与匈奴、鲜卑、乌桓的战争一直都没有停止。

建武十七年,祭遵之弟祭肜任辽东太守。祭肜之猛不亚于祭遵,每次大战都冲锋在前,他先迫降鲜卑、乌桓、满离、高句丽,然后又命令这四个民族率兵跟随自己攻打匈奴。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匈奴分裂,北匈奴远遁。

这时我们便能理解刘秀了,由于受到建国初期国家实力的限制,西域和北匈奴实在太远,刘秀当时的军事外交思想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建武中元二年,刘秀接见东方一岛国使者。

使者表示愿为大汉藩臣,并求大汉天子赐予国名。

刘秀因其人矮小,就赐名“倭国”,并赐其大汉倭国印绶。使者又请求天子赐封,刘秀又赐其国王为“倭奴王”。

倭奴王见大汉天子亲赐国名和王位,举国欢庆。

1784年该国出土了一枚中国汉朝时期的金印,上面刻有“汉倭奴国王”五个汉字,便为刘秀亲笔所写。这也是日本当时为大汉藩国的有力证明。

刘秀所创立的东汉,是强盛所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王朝。

王夫之说:“国恒以弱灭,独汉以强亡!”说的就是东汉。

国家也像人一样,一般都是前期(婴幼儿时期)弱小,中期(青壮年时期)强大,后期(老年时期)衰弱。

就拿大唐来说,前期突厥兵临城下,李世民被迫与其订立渭水之盟,后来暴打突厥,安史之乱后又受异族欺凌。更不用提其他朝代了。

但东汉却不一样,他幼儿时期是葫芦娃,少年时期是哪吒,青壮年时期是如来佛祖,老年时期是太上老君。从刘秀直到汉献帝,对周边各族一直呈碾压之势。

黄巾起义后,群雄割据,国家四分五裂,元气大伤,匈奴、鲜卑、乌桓、西羌趁机入侵大汉。可公孙瓒、袁绍、曹操、马超等随便一个割据政权都能将他们摁在地上摩擦。

有人可能会说,东汉不是有很多小皇帝吗?是有很多小皇帝,但他却丝毫没有影响国家的强大!

东汉王朝是最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朝代:

窦宪勒石燕然,是多少武将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班超投笔从戎,仅率三十六大汉勇士,便平定西域五十余国;

耿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十三大汉勇士归玉门。

大汉领土虽广,但没有一寸多余;大汉子民虽多,但没有一个可以放弃。

如果我们能有幸生活于东汉,在异国他乡,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将能充分体会到骄傲自豪与被人尊重的滋味;在国内,一个个从遥远前线传来的振奋人心的消息,也将让你热血沸腾,豪情万丈。

刘秀仁义,最喜欢用气节之士。

卓茂没打过一次仗,位列云台三十二将;估计也没上过几天班,却被拜太傅,位列三公。卓茂以前担任的官职并不高,政绩也不算突出,可刘秀为什么那么重用他?

因为他道德高尚,很有气节,王莽篡汉后就辞官回家。

李业为汉平帝时一郎官,王莽称帝后,李业不愿与其同流合污,就辞去官职,隐居乡里。

后来公孙述想聘其为官,李业称病不从。公孙述大怒,命人把官印和毒酒一起放到李业面前,并让他选择。

李业反问公孙述使者道:“君子临危受命,怎能用高官厚禄相诱!”然后又感叹道:“名可成不可毁,身可杀不可辱!”于是便饮毒酒而死。

刘秀灭蜀后,专门派官员去四川绵阳整修了李业的坟墓,其中两块基石现在还有,那里现在还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秀称帝后,所用此类气节之士不计其数,比如谯玄、费贻、任永、冯信、常少、张隆等。如果他们已去世,就追赠其官职,重修其坟墓,赏赐其家属;若尚在人世,就授予他们高官;如仍不愿做官,就大加赏赐(比如严光)。

除此之外,刘秀还广建学校,教化万民,百姓崇礼乐学,社会风气焕然一新。

刘秀的行为也深刻影响到了东汉之后的帝王、百官和百姓,在整个东汉一朝,人们的人文素养、道德水平、社会风气达到了封建社会的顶峰。

敢言直谏之臣、忠孝气节之士,在东汉王朝数不胜数,为历代之最。

东汉娃娃皇帝众多,外戚、权臣却不敢取而代之,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社会风气很正,忠义深入人心,邪不压正,他们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所以司马光禁不住赞叹刘秀道:

“自公卿、大夫至于郡县之吏,皆用经明行修之人,虎贲卫士皆习《孝经》,匈奴子弟亦游太学,是以教立于上,俗成于下。

忠厚清修之士,不仅受到官员尊重,也被百姓仰慕。卑鄙下流之徒,岂止不被朝廷容纳,也被乡邻唾弃。

自三代既亡,风化之美,未有若东汉之盛者也!”

刘秀开创的“风化之美”,一直延续到东汉灭亡甚至更远。

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无数个像诸葛亮、关羽、陈宫之类的忠孝节义之士。

就算是曹操这样的所谓“奸臣”,也难以掩饰对忠孝节义之士的敬佩之情。曹丕虽然最后废掉了汉献帝,但仍然信守承诺,没有将其诛杀。

曹魏之后,这种“风化之美”渐渐远去,戾气弥漫大地,前朝皇帝很少能保住性命。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刘秀当然也有缺点:

讨伐王朗之时,无奈默许任光等人征发奔命兵,曾掳掠百姓;

下诏责骂大司徒韩歆,致使其自杀;

皇后无大错被废,太子无任何错被免;

桓谭、郑兴仅说不信谶纬,就被无端斥责。

作为一个皇帝,如果仅因这些错误就被否定,甚至有人认为,严光不愿做刘秀之官,是因为刘秀人品太差,我觉得就有点吹毛求疵,鸡蛋里挑骨头了。

人们总喜欢在“强者”身上找优点,在“弱者”身上找缺点。

有人囚父杀兄,却说受害者有罪;有人寻猎天下美女,却被认为风流倜傥;更有甚者,有人杀人如麻,屠城无数,视百姓如蝼蚁,视生命如草芥,却赞其是盖世英雄,天之骄子。

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要评价帝王之间孰优孰劣,只是想说,人无十全,刘秀的这些缺点瑕不掩瑜。

刘秀的故事讲完了,现在我们就做一个总结。

在历史的长河中,帝王将相、文人墨客甚至平民百姓大都对刘秀评价非常高,可我们为什么总会感觉到,在当代刘秀的存在感那么低呢?

与其他皇帝相比,刘秀的道德人品、文治武功等综合素质太高了,高得几乎接近完美,完美得让人不敢相信,不敢相信就认为他是假的,假的东西大家当然不会过多关注了。

现在网上人们经常调侃刘秀,说他是位面之子、大魔导师,是从别的星球穿越过来的。

还说他运气好到爆棚,天降陨石击溃王莽百万大军。

还娶了两个好老婆,阴丽华的嫁妆是可敌一国的钱财,郭圣通的嫁妆是十万大军。大老婆出钱,二老婆出兵,不到两年便助刘秀打败一个个草包一样的对手,并登基称帝。

刘秀的故事还缺乏戏剧性。

人们希望看到父亲听信谗言、废长立幼,儿子既怒又怕、造反逼宫,最后父子成仇,血染皇宫,结果人家父慈子孝。

人们想看到兄弟相互猜疑、勾心斗角,最后发生十子夺嫡、宫门之变,结果人家兄友弟恭。

人们想看到刘秀微服出游、偶遇美女,最后一见钟情、私定终身,结果人家不爱旅游、夫唱妇随,甚至连个绯闻都没有,根本没有机会瞎编“戏说刘秀”。

人们还喜欢看到刘秀的皇后与妃子们之间如何争风吃醋、嫉贤妒能、下药告状、大打出手,或者嬷嬷婢女狗仗人势、搬弄是非、挨打受气、被逼而亡。

但是在刘秀的后宫里,顶多能看到郭圣通与阴丽华磨磨嘴、翻翻白眼、摔摔东西。两个女人还成不了一台戏,想拍一个《丽华传》、《圣通传》之类的宫斗戏都找不到足够的素材。所以刘秀的皇宫里索然无味,就如白开水一样。

如果在宫内找不到素材,我们就把目光转向宫外,讲一下刘秀与云台二十八将或三十二将之间的爱恨情仇。

但这个素材也不多,功臣无人造反,刘秀也没有诛杀功臣,君臣之间和和睦睦,甚至都很少红脸。最后功臣们一个个光荣退休,皆大欢喜!

我认为以上就是刘秀相对不太出名的原因吧!但酒香不怕巷子深,我想不久的将来,光武帝刘秀及其贡献一定会为大家所熟知!

上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光武大帝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