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哒哒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一闭眼就能听见耳畔的叹息,是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本能,提醒着他,快跑。
他的故事里,充满了逃难二字的艰苦,在这首《错误》里并未将它们,直面的描绘出来。
清丽婉转的小诗,是1948年的冬日郑愁予在江南小村落里写下的。他诗里的人儿,我曾想过是他见过的某个面容凄婉的年轻女子。
却未曾想到,那是他母亲的化身。
想来,他的母亲定然是一身的书卷气,即使逃难路上,也未丢下身上的那一份傲骨和知识。
教的他,像数千年来的那些文人那般味道。那传统的意味和江南风情的意象,欲说还休的情韵娓娓道来,令人仿佛跨越了时空和历史,在那处地方,如一个看客,心中还带着那无限的惆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时光在其中悄然而逝。在这个季节里,她那如莲花般的容颜,随着时间,开又落。
她欣喜期盼,又寂寞失落,她等的人终究还未归来。那哒哒的马蹄声,敲在她的心头,让她以为她等的人终于来了,然而打眼一看,却见是一个过客之人。
那般惆怅的情绪油然而生,让你我就那么陷在其中,过境千帆皆不是,细细密密的满是心疼。
他和他的母亲,是否都是这般心态,逃难的路上,无数次的期望着自己的父亲的出现。
可他的父亲,在湖北抗战前线,他终究等不来。江南的小村落里,那个美丽的地方,哒哒的马蹄声,不是战马将来,他探头看去的目光,只能从明亮的眼眸变得暗淡。
他是一个浪子,他是一个诗人。也许,他怀念的不仅仅是他的父亲,还怀念的是家乡。
在众多解读中,这首《错误》被归为了爱情诗中,因那清丽的诗句里,展现在众人面前的是妇人的寂寥守候。
如果说,它就是一首爱情诗,那一定是他的母亲在思念着他的父亲,在那个时代,爱情是很奢侈的一件事。
无数逃难的艰苦,只能让人不停的陷入在回忆里,才能支撑起那期待着的日子。
黎明是在黑暗后才会出现,如果没有一点点的念想,一个年轻的母亲又如何带着一个孩童一路逃难时不会崩溃。
又或许,她崩溃过,难受过。也曾想过在这般困境中为什么只有她们母子二人,那高大如山的男人不在身边。
她会累,会难过,会哭泣。
可她知道,她不能抱怨这些儿女情长的小事,抗战时期,所有的儿女情长都不足以让人停留。
因为没有国就没有家,家是港湾,国是护着你我平安的港湾,家与国,是一个意思。
如果这不是爱情诗,那他一定是在为了思念故乡而难过。他走了,故乡的人还在等待着,那远远看去如一汪清泉的宝岛,此刻正站在他的脚下。
他未曾回来,可等待的人却期盼着。
你不是归人,是个过客。可你路过了那江南的小村落,就该知道,故乡的人们正对着你翘首以盼。
家与国,都和平了。你为什么还不回来?
也许你有诸多苦衷,也许你也身不由己,但是没关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等待,不知你在那边是否和家乡的人们一样,相互思念着对方?
思念,是最难以抑制的事。你笑着笑着,或许就会哭了。但我不知,你哭的是自己,还是你的母亲。
那一段过往,如雾起时,用最细最细的嘘息,吹开睫毛引灯塔的光,看着那航行的路线,只留下一片涟漪,静静等待下一个将来去的人儿。
是那如被裱褙的乱云,是写在信封上是书法,是那夕阳的红铜的音色。在许多的永昼中,无尽的思念。
青石向晚,雨点滴答,一把油纸伞,是我梦中的那个江南故事。可你,归来吗?
还等待吗?
你是否还在因为当年的那份情怀,陷入其中不可自拔?郑愁予讲的故事,不止是他的故事,也不止是他母亲的故事。
我想,他讲的是我们每一个游子的心事,那些还未归家的海外浪子,你们的心里还装着这一片踏实温暖的土地吗?
归来吧,远方的人们,都还在呼唤着你。哒哒的马蹄声,听入耳里,是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久违的思念。
莫做过客,愿你做一个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