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拜管仲为相国的消息传到鲁国,鲁庄公气得咬牙切齿,说:“后悔当初没有听从施伯的建议,就这么把管仲放了。”
“齐国对待咱们,就像对待一个可随意玩弄和欺负的木偶,完全没有将鲁国放在眼里。”
于是,鲁庄公开始着手加强训练军队,铸造兵器,准备报仇。
齐桓公听到这个消息,想先下手为强,准备进攻鲁国。
管仲阻止他说:“齐国刚刚新任国君,国内还没稳定,各国关系也没处理好,老百姓还没有安定下来,现在不应该出兵攻打别国。”
齐桓公却希望在刚上位就显示自己的能力,好让大臣们服从自己。
如果按照管仲的意见,先处理好政治、军事和经济,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任命鲍叔牙为大将,率领大军向鲁国的长勺进攻。
鲁庄公气得要死,面红耳赤地跟大臣们说:“齐国总是欺负咱们,真是太过分了!”
“施伯,你觉得现在该怎么办?”
施伯说:“我推荐一个人,请他来带兵打仗,肯定能对付齐国。”
鲁庄公急忙问:“是谁?快去请他来!”
施伯说:“这个人叫曹刿,我跟他从小是好朋友,他很有才能,文武双全。”
“如果我们真心邀请他,他也许会答应帮忙。”
鲁庄公立即派施伯去请曹刿。
施伯见到了曹刿,详细说明了本国被齐国欺负的事,希望他能帮助国家。
曹刿只是一个贫民,笑着说:“你们做大官,吃大鱼大肉,还要跟我们这些吃野菜的小百姓商量大事吗?”
施伯赔着笑说:“好兄弟,你别这么说了,国家至关重要,全国人民的性命至关重要!”
“我就算是死,也必须请您出来帮助国君度过这个难关。”
曹刿看到他这么诚恳,就跟着他去见鲁庄公。
鲁庄公问曹刿:“先生,如何打败齐国人呀?”
曹刿说:“只要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就能打败敌人。”
“至于具体如何打,那就说不准了。”
“战争变化莫测,需要根据情况灵活应变,没有固定的战术。”
鲁庄公信任施伯,自然相信曹刿有才能,便任命他为大将,带领大军一起前往长勺抵抗齐军。
他们到达长勺后,扎营布阵,远远对峙着齐军阵营。
两国军队之间有一片平地,就像一条宽阔的河,两边的军队就像高耸的河堤,只要两边向中间倾斜,就能填满这条河道。
鲍叔牙上次打了胜仗,知道对方不敢先出手,于是下令击鼓,准备冲锋。
鲁庄公一听对方的鼓声如雷一般响亮,急忙叫自己这边也击鼓。
曹刿拦住他说:“先等等,他们已经打赢过一次,现在正得意洋洋。”
“若是我们出去迎战,正合他们的心意,不如在这里等着,不要与他们交战。”
曹刿下令不准喊叫,不准出去,只让弓箭手守住阵地。
齐军随着鼓声冲过来,却没有碰上对手,看到对方阵势稳固,无法进攻,于是退了回去。
过了一会儿,齐军再次击鼓冲锋。
然而对方就像扎根在地下一样,按兵不动,一个人都不出来。
齐军忙活了半天,对方不与自己交战,无法发挥实力,非常无趣,口中不停地抱怨。
鲍叔牙却不灰心,说:“他们不敢打,也许在等援军。”
“咱们再冲一次,无论他们出不出来,一直冲过去,肯定能获胜。”
于是,第三次击鼓战斗开始。
齐兵已经白冲了两次,都感到厌烦了。
他们认为鲁军不敢交战,所以冲出去没有意义。
可是军令却不能不遵从,因此他们冲了出去,但大家都提不起劲来。
谁知道对面突然传来“咚咚咚”的鼓声,鲁军突然冲了出来,就像雹子打荷叶一样,将齐国的队伍彻底击溃。
齐军拼命地掉头逃跑,鲁庄公就要追上去。
曹刿说:“等等,先让我看看。”
他站在战车上,手搭在凉棚上向前看,仔细观察了一会儿,然后下车查看敌人的车辙和脚印,才跳上车,发出命令说:“快追!乘胜追击!”
就这样追了三十里,将敌人赶得远远的,夺得了不少的武器和车马。
就这样,鲁国大获全胜。
鲁庄公有些不明白,问曹刿:“头两次他们击鼓的时候,你为什么不让我们也击鼓?”
曹刿说:“临阵打仗全凭斗志,击鼓是为了让人振奋起来。”
“第一次打鼓的时候,士兵们充满了斗志,第二次就没有了,第三次无论鼓声有多么响亮,士气也不会再高昂。”
“趁着他们没斗志的时候,我们一鼓作气冲过去,怎么会不赢呢?”
鲁庄公和将士们纷纷点头,大家还是不明白对方逃跑的时候,为什么还不赶紧追上去呢?
曹刿说:“敌人逃跑可能是个计,说不定前面还有埋伏,我看见他们车辙混乱,旗帜倒下,这才下令追击。”
鲁庄公十分钦佩地说:“先生果然厉害,精通兵事。”
齐桓公打了败仗,主动承认失败,向管仲认错,愿意听从他的建议。
管仲建议齐桓公与其他列国诸侯友好相处,内政进行整顿,发展生产。
齐国与鲁国重新恢复友好关系,将夺取的土地归还。
接着,齐国大力开采铁矿,制造农具,开垦土地,多种农作物,大量晒盐,鼓励百姓下海捕鱼。
齐国东边是大海,晒盐和捕鱼十分便利。
距离海岸较远的诸侯国,没有鱼吃还能忍受,但没有盐就难以生存。
他们只能与齐国友好交往,用粮食换取齐国的盐。
由于齐桓公重用了管仲和鲍叔牙,齐国越来越富强。
没过多少年,齐桓公果然成为诸侯的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