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朋友:
大家好!
非常感谢大家耐心看完这部小说。我是书中荣泰的女儿姜盈盈的原型。这部小说是我敬爱的大姑笔耕八载,呕心沥血,倾力完成。2015年,我随全家去大姑家探亲,大姑拿出来她的作品,有她之前用孩子的作业本手写的书稿,还有刚学会电脑打字,在电脑上腾撰一遍之后打印出来的文稿。第一次拜读大姑的作品,就被她细腻入微的描述,质朴无华的语言打动,欲罢不能,挑灯夜读,第二天见了大姑连声称赞好文,想拿回家细细品读。因文稿只有一份,大姑叮嘱千万不要弄丢了,读完再还。
大姑初中学历,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能坚持写作八载,几次易稿,其中的艰辛自不必言说。小说基本上属于自传体写实小说,写出大姑少年的苦难,青年的迷茫,中年的遗憾,晚年的知足。每一个阶段有每一个阶段的酸甜苦辣,给人启迪,促人奋发,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洋洋洒洒原稿将近80万字,在我的修改整理下,以将近70万字的体量面世,得到大家的喜爱,收到热心读者们的反馈和评论。在此我谨代表我的大姑,还有我的家人,向读者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还要一并表示感谢的是《爱文者》网站的大力支持,爱文者网站虽是后起之秀,但是门槛低,限制少,有很多人性化的要求和规定,是鼓励文学爱好者自由发挥的好地方。相信爱文者网站的未来必定更加辉煌!
《好日子在后头》这部小说从40年代战火纷飞的时期,我爷爷我奶奶相遇相爱为开端,一直写到2010年我奶奶去世。时间跨度大,出场人物多,场景更迭变换,围绕我大姑像一颗种子向阳生长的大半生这条主线,书写亲情、友情、爱情、手足情、同事情。我反复阅读修改,用时将近两年,很多字句、情节反复推敲,有时睡在床上,仍在反复斟酌更精确的词语和更切实的情节,以至于白发平添几根。书中很多情节,很多故事都是真人真事,真真切切发生在我们每个老百姓身边。既有波澜壮阔的大写实描述,也有管中窥豹的只言片语,柳暗花明的承接起伏,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也见证着我们年轻,充满活力的共和国,一步一步如何由一无所有走向富强繁荣。
小说中我爷爷我奶奶在我的印象中,是两位非常恬淡安详的老人。奶奶皮肤白皙,身形肥胖,说话慢悠悠,喜欢吃各种美食,心灵手巧,会绣立体的肚兜,会做好吃的粽子。爷爷晚年身形瘦削但是很健康,会用凉水洗头,有好吃的都是让给别人吃,喜欢自己端着碗躲一边吃,爱操心爱管事,奶奶则不然,心胸宽广心态乐观,在我家住着的时候,有时候爸爸妈妈吵架,奶奶在隔壁住着都假装听不见,除非弄出很大动静,才慢吞吞的过来劝一下。
自从看了大姑的小说,我才知道在我眼中暮年的爷爷奶奶看似波澜不惊,却有着怎样艰辛无比的过往,承受多少常人难以想象的苦痛,付出多少血、汗、泪,才有了这个大家庭的繁花似锦,四季长春。读到感人之处,眼泪潸然而下,无法止住。印象最深的是爷爷冰河摸鱼,冻到腿脚都裂开口子,是怎么样钢铁般的意志信念才能支撑一个父亲、丈夫,忍受刺骨的寒冷去做别人都不去做的事情?奶奶苗圃打工忍痛丢下年幼的叔叔,孕期雪地挑泔水摔倒有惊无险;还有爸爸军校遇险,生死未卜,奶奶思儿心切病倒在床,后爸爸奇迹还家,奶奶劫后余生欣喜的眼泪,,,,,,漫天的眼泪和无数的生离死别,相聚又分别,思念再重逢,万水千山割不断亲人的心灵感应,岁月斑驳如铁亲情却历久如金,熠熠生辉,照耀黑暗的岁月,迎来光明世界。
大姑是这个大家庭迎接的第一个孩子,命运注定她要承受更多的苦难、责任、负担和不公平。大姑是六个孩子里智商最高的一个,有着超出常人的记忆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有可能考上名牌大学,最有可能出人头地的一个。但是那个时代,家庭的窘迫,大姑不得不早早辍学进工厂,做了一辈子工人。中国的制度,只给了有学历的人阳关大道,却让那些学业抱憾的有才能的人一辈子没有翻身的机会。不知道这种不公平,造就多少苦怨,湮没了多少人才。对人来说,不公平的一生很短;对一个国家来说,不公平却是桎梏人才的枷锁,没有尽头的禁锢,是无形的损耗,是让人痛惜的短板。
大姑的童年,经历了被迫送人的惨痛,虽然收留她的是亲人,但对一个孩子来说,不啻是一场天大的磨难。虽然大姑长大之后能理解父母的无奈之举,但是对孩童的心灵造成的伤害让人唏嘘不已,感同身受那种被遗弃,被嫌弃,被抛弃的恐惧和悲凉。大姑被爷爷带回,踉踉跄跄行走在漆黑无边的夜里;大姑无法跟同父母回老家探亲,那苦苦追随的脚步,那撕心裂肺的哭喊,让我的眼泪一再滚落。虽然说,童年的不幸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庆幸的是,大姑用智慧和感悟疗愈一生的苦痛,与父母和解,与兄弟姊妹相拥,与自己也冰释前嫌。大姑没有因童年的痛,变得敏感脆弱,变得仄狭阴郁,相反难得的是:大姑逐渐将砂砾包裹进自己的肉壳,将苦难锤炼成珍珠,像砖缝里的一颗向阳的种子,迎风歌唱不惧风霜,感恩父母,关爱手足,疼爱丈夫,呵护子女,讲大理明大德,不计毫厘,笑泯恩仇。大姑树立的人生标杆是后人的范本,是时代的高声部,是国家应该弘扬的优秀品格。我无意为大姑歌功颂德,只是从大姑的经历感悟至深,如同经历了春雨的涤荡,经历了春雷的轰鸣。美好的世间,就应该由美好的人们来创造,就让那美好的品格,像钻石铺满大地。
文中的小姑荣琪,走了和大姑截然不同的一条人生之路。这是时代造就的分别,是伴随着共和国改革的阵痛带来的差异。中国人走向富裕繁荣,是世界上某些国家所不想看到的,那些争斗或明或暗,无时不刻的存在。但是,有谁能阻止一个巨人的觉醒?有谁能挡住中国人奔向好日子的脚步?小姑聪颖、果敢、敢作敢当、仗义豪气,既有靓丽的容貌超然的气质,又有灵活的头脑,吃苦耐劳的品质,带领大家庭坚定而勇敢奔赴好日子,这个过程多么艰辛屈辱,是文中不可尽言的过往。又偏偏遇人不淑,遭遇婚姻的分崩离析,遭遇生意场上的尔虞我诈、圈套陷阱。。。。。。这些苦这些痛,小姑独自咽下,不与人诉说。美好的未来,小姑孤身开辟,让荆棘丛林绽出带血的花,我们只看见了花的艳丽,哪里知道,那花,都开在荆棘的枝头?
我的爸爸是姜家第一个儿子,在这个充斥重男轻女思想的年代出生,应该是个天大的喜事。爸爸从小聪明乖巧,孝顺懂事。大姑的描写,有一个细节曾经让我心酸落泪:童年的爸爸,多少次在商店橱窗看见心爱的手枪玩具,只是入迷的看,从来不要,小小年纪就分食着家庭的苦痛,压抑着童心向往,怎么不让人心疼?就我记忆中,爷爷经常会站在家门口与邻居拉呱,说我家大儿子最有福气,是我家的骄傲;奶奶也会说,连强生下来家里就开始宽裕,这个孩子是个福星,是个富贵命。神奇的是,爸爸的命运,与那个翻云覆雨如大海行舟般瞬息万变的中国命运紧紧相连,经历一次次生与死的擦身而过,却毫发无损,真可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虽然日子捉襟见肘,大家却平安无恙,没有大悲大喜,也有苦极之后的欣甜。爸爸虽然经受命运的一次次捉弄,但是仍然爱学习,爱钻研,在工作岗位写材料、搞创作都做到了极高的水平。在大家庭向美好生活奔赴的悠长岁月里,爸爸和二姑一直是大家庭背后最坚实的支撑,在弟弟妹妹生活的低谷数次慷慨解囊,拉人一把,这份亲情大于物质的爱,也是大家庭团结向荣的根基。
整部小说从四十年代跨越到21世纪,从白雪皑皑的东北雪原到四季如春的特区深圳,时空更迭,浩瀚无边,由点及线,纵横如面,展现了新中国从蹒跚学步到大步流星的发展进程下,老百姓千人千面的生活百态,有悲伤,也有喜悦,有无法倾吐的委屈,也有生活改善,一天天向好的期盼。小说近乎白描的写法拙朴见真,不见功夫,却透着功底。这世间最能打动人心的,不过一个“真”字,真情肆意流淌在字里行间,让文章有了澎湃的动力,让作品有了长青的资本。
小说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又细腻的展现了极具地域性年代感的老百姓衣食住行,像一部可以沉浸式体验的风物志。尤为感人的是,在那个动荡、贫瘠的年代,小人物的高尚品格一直闪耀着耀眼的光芒:爷爷在家徒四壁的处境下,几次慷慨解囊资助朋友、邻居;大姑也用牙缝里省出来的生活费,帮助比她更困难的师傅;邻居、好友分文不收的倾力帮助伺候月子、看孩子;奶奶从邻居张奶奶那里学来宽容大度的心态,并一生奉行。每一个真实的细节,都值得细细咂摸,从中汲取善意和成长的力量。
小说生动刻画了主人公漫长的人生历程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善人,也有恶人;有高人,也有小人。对各种人物的描写,是人性的一面照妖镜,也是社会沉疴的一粒解药。好人我们祝愿他们一生平安,小人也是带着任务走入我们生命的“老师”,让我们分辨是非黑白,变得更加从容睿智。受过的伤害结了疤,让我们的“丛林法则”更加富有挑战的底气。
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始终秉持内心的坚守,老天没给她过人的颜值,却给了她更为宝贵的内心。任凭时代如何变迁,学习、工作、尽孝、抚育,“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思想和共产党无私奉献的精神交织辉映,是我们现在这个年代更为珍稀的精神财富。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现如今,以丑为美、注重外在美的审美观盛行,毒教材、毒鸡汤也在悄悄侵蚀人们的神经。返璞归真是精神美学的最终归宿,忠孝两全是永远不败的人生宗旨。
在这个家风淳朴、善莫大焉的家庭里,也有令人唏嘘的悲果。二姑是晚年最为不幸的一个人,阿尔兹海默症发展到最为严重的地步,躺在床上足足16个年头。如今骨瘦如柴,面容可怖,毫无知觉的仍在度这世间的劫,而带给她一生伤痛又贴身照顾赎罪的老伴,已于2022年过世。在可悲可叹的同时,大姑从局外人的角度犀利指出这段婚姻的病灶,带给我们沉重的思考,让我们更加从容的去择良而栖。爸爸由翩翩少年,经历人生的鼎沸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本应颐养天年,却在晚年遭受儿子带来的重挫。生活水平一下子降了很多,这个是他溺爱儿子种下的恶因,也让我们更多的思考如何去学习“教育”这本世间最厚的书。
岁月匆忙的如白驹过隙,岁月又像悠荡不休的吊床。在那些吃穿皆愁的岁月里,那些响彻云霄的欢声笑语,那些丈夫疼爱妻子的眼神,那些尽享母爱父爱的满足,河边嬉戏、全家郊游、回乡路上的“高丽果”,让欣慰的眼泪刚涌出眼角,会心的笑容又挑上眉梢。火热的青春赶上火热的年代,奉献是主题,忘我的奉献更是俯仰皆是。有忠痴无限的跟随,也有傻子式的劳作带来的烙印,有死里逃生度秒如年的回乡探母,也有穿着工作服走进结婚礼堂的皆大欢喜。那个年代的爱情,始于才华,忠于相守,一眼可抵万年。
爷爷奶奶的病倒、去世,是小说的催泪弹,是全文的高潮,因为爷爷奶奶之后,再无“家”的概念。我看了之后,数次抑制不住流泪。爷爷奶奶本是善良至极的人,一辈子行善积德,不料晚年却罹患如此折磨人的重病,辗转病榻数年之久,直到受尽苦难,油枯灯灭。三姑是家里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孩子,却是上天派来专门报恩的,哥哥姐姐们的经济支持,再多再丰厚,也比不上贴身的孝。伺候两位老人,默默无闻数年如一日,是爷爷奶奶生命里最后的光。二叔也是大家嘴里那个留在父母身边,所谓“最没出息的孩子”,也是极为孝顺的一个。
爷爷奶奶病榻上对孩子的思念,积攒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思念像蚀骨的黑洞,啃噬着内心,进而啃噬着肉体,直到生命的消亡。这里我想重点说一下我的爸爸。他远在千里之外,因为家里儿孙缠身,没有伺候一天父母,再见今生缘分已尽。爸爸处理完丧事回家,刚开始还没有感觉自己已经是双亲尽失的“孤儿”,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份未能贴身尽孝的遗憾,才如同无边的网,将他笼罩,几乎快要患上抑郁症,每天沉浸在对父母的殷殷思念里。每天的悔恨,难过,后悔,一遍一遍翻看父母的照片,视频,看不够啊思念不够,痛苦无处发泄,只能偷偷写进日记本里。有一次被我无意间翻看到,被压在床褥之下,浸满泪痕的日记本。“子欲养而亲不在”是这个世界上最痛的痛。无法弥补,要用漫长的余生分割承受。所以奉劝各位,尽孝一定趁早,因为时光毫不留情,是会慢慢偷走你的机会的。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巨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而创造美好生活的不是巨人,不是英雄,是每一个普普通通的老白姓。好日子一直在后头,好日子已经扑面而来。红彤彤的炉火映照下,爷爷将干燥丰满的薪柴填进热气腾腾的炉底,抱着腿,满脸都是向往的光彩,悠悠的说道:“谁不想天天有酒有肉吃好的,咱靠劳动挣钱吃饭,挣什么钱吃什么饭,不偷不抢,不亏不欠,有什么怕笑话的,谁有钱谁吃去,咱不眼馋。穷要有穷志气,活要活的有骨气。等咱们孩子长起来了,好日子在后头哩。”
落日归山海,烟火向新晨,所愿皆所成,不是吗?这个大家庭的第三代里,已经人才辈出,传承优秀家风,为家为社会奉献最真诚的努力,是美好生活的接棒者。我们的泪一天比一天少,我们的笑容一天比一天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好日子,永远值得期待。
一声笑
2023年1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