芈姓是楚国的国姓,可想而知,芈八子是楚王姐妹中的一人。
嫁给秦王后,她得到了封号“八子”。
芈八子约生于楚宣王末年(公元前340年),生下她之后,她的母亲又生下了历史上著名的“战国四贵”之一的华阳君芈戎。
她的父亲逝世后,她的母亲改嫁,再生一子,即是魏冉。
年轻时期的芈八子,具备了其他女子所不具备的资本,即是高贵的出身、美貌的姿色。
因此,她在许多女子避之不及的情况下,选择了嫁入秦国王室。
后来秦武王去世后,她帮助自己的儿子嬴稷登上君王宝座,最终登上秦国的权力巅峰。
她在战国的历史舞台上,展现出笑傲天下的魅惑和虎视中原的雄心,上演了一幕幕可歌可泣的巾帼故事。
说起宣太后(芈八子)到达秦国的经历,可谓颇具传奇色彩。
公元前338年,嬴驷即位,是为秦惠文王,年仅17岁。
公孙衍成为秦国的大良造,配合率领大军攻击魏国境地。
不久,公孙衍在雕阳(今陕西鄜州)大破魏军,折其精锐数万。
次年,张仪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代替公孙衍的地位。
芈八子在此时入秦,不知是因为其风华绝代的美貌还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快生下嬴稷,即后来影响战国局势半个多世纪的秦昭襄王。
之后,她又相继生下了儿子嬴显与嬴悝。
由于当时楚国强大,秦国全力攻打三晋之地,因此两国的冲突较少,当然这少不了张仪的远交近攻战略在发生作用。
芈八子初到秦国时地位并不高。
当时的秦国后宫嫔妃分为八级,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从芈八子获得的封号可以看出,秦国对楚国有些轻慢。
可是,芈八子为秦惠文王生了三个儿子,成为秦惠文后和继位儿子秦武王的眼中钉。
因此秦惠文王死后,秦惠文后和秦武王合谋,将芈八子的长子嬴稷送到燕国当人质。
公元前319年,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
军队屡次攻伐三晋并连连得手,东方列国对秦的实力有了清醒的认识。
于是,楚等五国合力助公孙衍为魏相,“合纵”之策展开,秦楚关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逆转。
芈八子的三个儿子原本就不是嫡长子,再加上楚国这一层关系,更不得人心。
然而芈八子一直是个极具野心的女人,她让长子嬴稷作为质子去燕国,一来可以锻炼嬴稷,为其谋取声望;二来可以借此掩人耳目,大力发展弟弟魏冉的权力。
促使时机成熟的关键所在,主要有三点:
第一,秦国和楚国关系的改善。
张仪离开秦国后,两国关系缓和。
这为芈八子夺取权力奠定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二,秦武王的昏聩无能。
这不仅让魏冉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势力,也让芈八子有了抗衡秦惠文王后的实力。
第三,甘茂、公孙衍等人试图通过芈八子来控制秦国的朝局。
芈八子一直等待机会实现自己的野心。
然而在秦国的政治斗争中,即使有再大的野心和计划,也需要有耐心和策略。
而现在,她只需要等待时机成熟,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但是在那个时期,有许多变数和不确定性,这也让人们对于芈八子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和猜测。
秦国在秦昭襄王即位之前,一度陷入了开国以来的混乱时期。
芈八子则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迅速掌握了局势。
在秦武王在位的四年间,她韬光养晦,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一方面,她与楚国保持亲密联系,同时赢得了韩国和燕国的支持。
另一方面,她巧妙地利用魏冉的力量,同时广泛结交秦国上下,以此巩固自己的地位。
秦昭襄王即位后,芈八子首先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封自己为宣太后,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称太后的女性。
虽然已经获得了太后的封号,但是她深知自己的权力基础并不稳固,因为原有的贵族势力并不会轻易接受一个庶子继承王位的事实。
这样一来,她必须应对来自内部的挑战。
在三年内,她成功平定了秦武王诸弟的叛乱,将相关势力一一诛杀。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芈八子开始大力封赏自己的亲人。
芈戎被封为华阳君,赢显为高陵君,嬴悝为泾阳君。
这一举动打破了秦国原本的重用客卿制的传统,标志着外戚势力首次大规模进入秦国内部。
芈八子一门的威望,因此而震动了天下。
宣太后(即芈八子)以太后身份统治秦国长达36年之久,期间她强有力的政治手腕维护了国家统治的稳定,为秦昭襄王的纵横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她统治时期,秦国国力大增,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芈八子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和果敢的行动力,成功地巩固了秦国的统治,为秦国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