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派去秦国求援的使者,名字叫陈筮。
陈筮是一个韩国人,生卒不详,历经韩国三位君王,可谓是三朝元老。
然而他仍然只是一个小官,在韩国相国门下做事,虽然有一些才能,但只有相国才知道他的存在。
赵国和魏国联合进攻韩国之际,韩王便向大臣们征求意见,询问应该派谁去向秦国求援。
于是,韩相国想到了陈筮。
韩王对相国非常信任,因此将此事全权委托于他。
听说陈筮身体不好,韩相国连忙来到他那里,对他说:“国难当头,情况危急,小病不足为虑,希望你能为国家大事,去秦国一趟。”
陈筮听到这话,知道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
既然相国亲自来找自己,那就意味着整个韩国都非常重视这件事情。
所以他欣然答应,还向相国保证,如果不能成功说服秦国,他将誓不返回韩国。
当时人人都畏惧秦国,谈秦色变。
陈筮这次出使秦国,无疑是非常重要而困难的任务。
陈筮来到秦国,直接去见了秦国当前的掌权者穰侯魏冉。
魏冉知道赵国要发动进攻,为了获取最大化的利益,宣太后等人认为应该从韩国获得一些好处。
魏冉自信满满地说:“韩国的情况应该很危急,否则为什么会特地派你来呢?”
陈筮说:“你说错了,韩国并没有任何危急情况。”
魏冉没有想到这个不知名的人,竟然如此傲慢地向强大的秦国求援,生气地说:“你这样不诚实,怎么能作为你国君的使者呢?”
“众所周知,韩国的官员为了向秦国求援络绎不绝。”
“他们向我们秦国报告说,韩国遭到了魏国和赵国的联军入侵,情况十分危急。”
“你来了却说不紧急,这该怎么解释呢?”
陈筮听到这话,毫不慌乱地说:“如果韩国真的危急,就不会来找秦国帮忙,而是会改变立场投靠其他国家。”
陈筮的意思很明显,因为韩国的情况还不是那么危急,所以他才能够来这里,否则早就投降给魏国和赵国了。
秦国最害怕的就是三晋真正地合为一体,到那时候,他们互相呼应,形成铁板一块,秦国再想削弱他们就难如登天了。
魏冉自然明白其中的深意,见陈筮这样说,面色缓和了下来,急忙表示:“不需要见秦王了,秦国会派兵援救韩国。”
陈筮这次向秦国求援虽然时间不长,但足以显示出他出色的外交才能,甚至连一向狡诈的魏冉都被他的激将法所动摇。
魏冉问陈筮韩国的形势是否危急,自然是有所图谋。
没想到陈筮的回答出乎意料,这让魏冉感到很奇怪,因此他想了解更多。
陈筮趁机指出当前的形势:“韩国之所以没有危急,是因为在关键时刻,韩国会改变立场投靠赵国或其他国家,从而顺理成章地解决危机。”
尽管魏冉同意帮助韩国,一方面是因为害怕失去韩国这个盟友,但更多的是因为秦国早就有了对赵国发动战争的计划,这次是为了找到攻打赵国的借口。
但是秦国内外都清楚,赵国并非好对付的敌人。
赵奢、廉颇等名将,以及胡服骑射的赵铁骑,都不是容易应付的对手。
如果魏冉出战,秦军的胜算可能只有五成。
但如果是白起领军,无论是战略还是士气上都会有所提升,胜算将大大增加。
白起早就准备好这场战斗,为了彻底击败赵国,他一直在研究兵法,苦练士兵。
在战斗之前,秦国的四位权力者:魏冉、宣太后、秦昭襄王和白起,对魏国和赵国联军的战略意图了如指掌。
俗话说,救火如救人,既然决定派遣白起前去援助,速度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如果去得太晚,韩国必然会投降赵国。
尽管三晋地区的统治者都有野心,但是普通百姓却有共同的利益,很容易形成统一的力量。
“兵贵神速”的道理人人都知道,但真正行军打仗时,实现快速往往并不容易。
当时,赵魏联军已攻破韩国的军事重镇华阳,距韩国的都城新郑不到百里。
白起所率部队在咸阳,与华阳相距千余公里的山路,崎岖难行不说,而且当时正下着雨。
于是白起再次展示自己的本领:“吩咐将士脱去上衣,只穿着盔甲急行军。”
10万人的军队只用了8天的时间,神奇地赶到了华阳前线。
而魏国和赵国的联军则自以为胜券在握,所以前进速度很慢,这次率军是魏军的主帅芒卯。
有人评价芒卯是一个善于使用诡计的将领,能在危急时刻扭转局势,或许能打个小胜仗,但却没有什么大的才能。
他之所以能够担任主帅,是因为孟尝君田文推荐,后来田文也因此事被魏王罢免丞相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