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点错将的后果
书名:诸侯纷争 作者:姚姚哥viv 本章字数:2690字 发布时间:2023-11-16

就在秦国紧锣密鼓地准备临时换将之时,赵国陷入了危机。


赵王擅自派遣使者前去秦国进行和谈,但已经过了很长时间,两国之间并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结果。


只是短暂的一刻,全天下都得知秦国和赵国准备结盟。


正当赵军战事紧张之际,赵王派人到齐国借粮草,遭到了齐国的坚决拒绝。


赵国责怪齐国不讲道义和信义,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然而,齐国和其他国家一样,有着自己更加充分的理由。


第一,赵国和秦国的关系有些曖昧。


他们一方面在长平对峙,眼看着一场生死大战即将爆发,但随后赵国的使者又到了秦国,仿佛在宣称赵国和秦国已经强强联合。


这种高速的身份转换,让其他国家猝不及防,摸不着头脑。


第二,赵国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夺取了上党的17座城池,这在那个唯利是图的时代,无疑让其他国家羡慕不已。


第三,没有人想要作鹬蚌,每个国家都希望自己做那个最后得利的渔翁。


赵孝成王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如果继续拖延,赵国即使具备地利优势,也无法击败秦国。


更让人担忧的是,此时若燕国和齐国出动,赵国定会难以应对。


因此,赵王心中唯一的解决方案就是速战速决。


面对赵王的命令,廉颇却丝毫不动摇,直言不讳地说道:“在与敌人交战时,需要格外谨慎。”


“如果看到有利的机会,才会行动;如果没有把握,就要立即停下,不可轻举妄动。”


赵王无奈之下,直接削减廉颇的军粮。


为了减少对赵国本土粮草的依赖,廉颇被迫大力发展军队参与农耕。


他吩咐士兵在夜间高声唱筹,好像在运输粮草,以迷惑秦军,但秦军并没有上当,反而在赵国境内散布谣言,说:“秦国唯一畏惧的就是马服君的儿子赵括!廉颇已经背叛了赵国!”


赵王没办法,只能通过增兵和换将这两项策略,增加赵军的速胜机会。


当时有很多人提醒赵王,说:“不排除秦国出于畏惧廉颇的原因,使用了这样的反间计。”


但是在看待历史问题的时候,不能仅凭一个角度的观点。


就像现在的赵国一样,并非仅仅是因为赵王的昏庸,而是因为赵国面临的现实,迫使赵王不得不这么做。


原本赵王对换将一事心存疑虑,只是赵国的国情很明显,虽然相对富裕,但经济发展极不均衡。


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相当繁荣,可是农业却严重滞后。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草作为后盾,就无法支撑长期大规模的消耗战。


廉颇坚守不出,给后方的粮草供应出了很大的难题。


所以在当时看来,换将是赵国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而且赵王心中已经有了一个合适的人选,那就是赵奢的儿子赵括。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


赵括是一位名将,熟读兵书,深谙兵法,曾多次帮助自己的父亲赵奢取得胜利。


赵奢去世后,赵括承袭了其父马服君的爵位,并著书立说,引起全国的知晓和仰慕,名声传遍天下。


他的声名如日中天,与孙子、吴子等名将相提并论。


毫无疑问,在赵孝成王的心中,赵括是这次换将的最佳人选。


然而,赵括毕竟没有独立指挥大军的经验。


赵王知道,这一战关乎赵国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所在,若获胜则万事大吉,若失利则国家危在旦夕。


所以赵王对是否更换赵括为主将问题,非常犹豫。


更令赵王烦恼的是,赵国的文武百官也因此事分成了针锋相对的两派。


一派以平原君为代表的亲贵势力,主张以赵括代替廉颇,与秦军决战。


他们认为当年田单、赵奢等名将初次出征时也没有经验,但他们仍然能从百万大军中杀出,成为一代名将,即便是大厦将倾,他们也能扶正其倾。


他们相信,起用赵括必定能够产生同样的效果。


另一派则坚决反对临阵换将,理由是:“赵王如果让赵括率领大军,就像人在演奏的时候,粘住已经定音的琴弦,肯定弹不出好音乐。”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实际指挥军队的能力。”


事情发展到现在这一步,已经不仅仅是换将的问题,而是赵国内部两大势力的矛盾再次爆发。


过去,这种矛盾让赵国在危机时刻,总是做出错误的选择,若是碰上一个无能的君主,情况会更加糟糕。


君主无能,不懂得如何治理国家,赵国的政策就会摇摆不定,这正是赵国无法成为当时超级强权的弱点所在。


面对如此混乱的局面,赵王有些手足无措,无法分辨正确的方向。


他没有选择真正能够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忠臣,而是选择与自己关系亲近的人。


赵国决定换掉廉颇,让赵括接管长平的战事。


为了使蔺相如等人服气,赵王邀请赵括上殿,询问打败敌人的策略。


赵括说:“秦赵两国,对峙了三年,消耗巨大,赵国已经无力承受,所以长平之战,应该速战速决。”


赵王一听,非常高兴地问赵括是否愿意帮助赵军击溃秦军。


赵括对此滔滔不绝地说道:“大秦唯有武安君白起懂得兵法,此人自发迹以来,末尝一败。”


“他担任左庶子的时候,就先后攻击韩国和魏国,初露锋芒就斩首24万,俘虏了魏国大将公孙喜,夺取了魏国五座城池,被封为国尉。”


“不久之后,白起又攻取了韩国的安邑东部,秦王封其为大良造。”


“自那以后,他一路高歌猛进,屡次凯旋,战神之名,更是天下皆知。”


“就连我的父亲赵奢,都对白起赞不绝口。”


“若与他交战,我只能有五成的把握击败他。”


“然而这次带领秦军的是王龁,他只不过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只有欺负一些不懂军事的人才能获胜。”


“若是遇到我,他根本不堪一击。”


赵王之前或许有些疑虑,但听完赵括的自负言论后,他沉浸在了巨大兴奋之中。


赵括的夸夸其谈和无尽的自信,安抚了赵王那颗不安之心。


就是这种对自己实力高估、信心爆棚的人,让赵王以为赵军必定会胜利,自顾自地高兴起来。


他决定把二十万军队全部交给赵括,拜他为大将军,赐予丰厚的金银财宝。


即使后来赵括的母亲多次前去求见赵王,希望他能收回这个任命,可赵王已铁了心要让赵括替代廉颇,谁也说不动。


于是在邯郸城外,整个城市的居民都来为出征的赵军送别。


景象十分壮观:“赵军的队伍浩浩荡荡,绵延数十里,老百姓在官道两旁挥泪送别。”


赵括骑在高大的白马上愤然而往,傲然居高临下地望着长平的方向。


在赵国人眼中,这个人就是挽救赵国的神,相信要不了多久,就会凯旋归来。


但是也有人担心,他们一去不回,相送的女眷们也许会与亲人阴阳相隔,有的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爱人。


不过,无论如何,他们始终相信赵括最终会和他父亲一样惊艳,打败秦军,然后踏平咸阳,横扫天下。


英雄之名在赵括头上闪耀,每个人都成了他狂热的崇拜者。


只有蔺相如独自站在邯郸城门上,他眼神忧伤地穿过云彩,寄托了对廉颇的叹息。


就连范雎都没曾预料到,事情进展得如此顺利,以至于他们难以相信,然而事实就摆在面前。


秦国强大的情报部门,多次飞马前来咸阳,向秦王报告说:“赵括已经被任命为大将军,正在赶往前线。”


“同时,赵国将全国20万精锐交给了赵括,直奔长平。”


虽然赵括的到来给长平战局带来了更大的压力,甚至在兵力上已经构成对秦军的绝对优势。


但秦王对此并不担心,因为他眼下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考虑,那就是请武安君白起出山,应对这场极其危险、至关重要而又千载难逢的战局。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诸侯纷争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