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眼前秦昭襄王用羊皮写下的诏书,白起内心如同打翻了五味瓶。
秦昭襄王一向聪明睿智,面对如此难得的良机,怎么能够错过呢?
如果错过此时灭掉赵国的机会,过不了多久,满怀着对秦国怨恨的赵国新一代将会崛起,变得与以前的赵军一样强大。
届时再想消灭赵国,就很难找到如今这样的天赐良机。
如果此时不消灭赵国,秦国统一天下的壮志,就可能会成为泡影。
直到有一天,白起在回咸阳的途中听说,苏代收了赵孝成王的大批金银财宝,来到秦国,见了丞相范雎,挑拨两人的关系。
范雎害怕白起的功劳超过自己,失去现有的地位,就向秦王说谗言,劝他退兵。
白起意识到被召回的原因,一定不仅仅是表面上那么简单,所以就来到咸阳宫,向秦王询问原因。
秦王首先告诉他,出于对整个国家的考虑,让秦军休养生息才能应对其他国家。
白起对此感到疑惑,这可能是秦王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因素。
其实在白起心中,已经很清楚,或许秦王是害怕自己的功劳太高,功高震主,但他还是不敢确定。
直到秦王透露范雎来见过自己,白起心中彻底明白,顿时哑口无言。
白起甚至连告辞的话都没说,默默地走出了咸阳宫。
他意识到,自己将一生都奉献给了秦国,结果却招致了范雎的诬告和秦王的猜忌。
白起只是一个纯粹的军人,自然无法理解秦昭襄王和范雎那些政治上的考虑。
他只知道,自己此生恐怕再也没有机会实现天下一统了。
现在局势已定,秦军只需要像王翦、王龁、司马梗那样的将领,就能够让秦军变得逐渐强大。
如果说在此之前,白起对范雎只是不屑一顾,那么现在他对范雎心中产生了愤恨。
因为秦王是秦国的主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白起没法将愤怒发泄到国君身上。
于是,害得自己最终不能完成盖世功业、统一天下的愿望,很容易就将怨气转移到范雎身上。
甚至整个秦军都认为范雎是个小人,因为嫉妒和不服气白起,为了个人私利,而不顾国家利益。
秦昭襄王和范雎为了秦国长远大计,不得不侵犯白起所在军队集团的根本利益。
这个集团要求秦国在对外战争中,以武力为主要或唯一手段,从而为军人创造立功升迁的机会。
而范雎和秦昭襄王不同,他们站在更高的位置上,考虑对外战争的政治和外交手段的重要性。
对于实现国家理想来说,光靠战争远远不够。
然而,白起只将战争作为实现一统天下理想的一部分,秦国绝不会为了保护白起的利益而放弃国家的利益。
就在白起的军队抱怨不断之时,范雎成为了秦王的替罪羊。
范雎意识到,如果局势继续发展下去,自己将难逃白起集团的围攻。
秦王不是手软之人,只要不威胁到秦国和自己的地位,他乐于看到范雎和白起对抗。
为了保护自己,范雎最终决定,既然他和白起已经处于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对立状态,何不彻底将他击败呢?
否则一旦国家再次需要白起的时候,就是自己遭殃之日。
为白起的倒台和自己的未来,范雎开始密谋筹划,
可是现在白起的声望仍然很高,平白无故地去找白起的麻烦,这无疑是自找没趣。
但如果任由军中将领不和的局面继续下去,秦国将面临衰落的危险,这是范雎、白起和秦昭襄王都不希望看到的。
而另一边的赵国,赵国的孝成王终于松了口气。
苏代真是厉害,只用了几句话就让秦军撤退了。
就算廉颇手握百万雄兵,恐怕也不会那么容易吧!
公元前259年的正月,正当家家户户都在庆祝新的一年时,赵国和秦国达成了最终协议,赵国同意割让六座城池给秦国,双方暂时修好。
虽然协议上说是永久性的修好,但是每个人都明白,一旦秦国的实力稍有恢复,他们肯定会卷土重来。
这一年的春节,无疑是秦昭襄王最开心的一次,秦国的国运昌盛,只要再给他一点时间,秦国必能统一天下。
可惜的是,秦昭襄王明白,自己已经老了,或许这个愿望需要后代来实现。
就在邯郸城内的一个普通秦国质子府中,一个看似平凡实则非同寻常的小生命儿,带着结束乱世的使命,来到了这个危险残酷又充满挑战的战国时代。
他的到来没有什么祥云飞舞,没有神龙降世,甚至咸阳的秦昭襄王也对此毫不知情,嬴氏家族又诞生了一个充满朝气的生命儿。
人生充满变数,谁能预料到短短38年后,整个天下都将为这个婴儿颤抖。
因为他不是别人,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统一天下的皇帝——秦始皇嬴政。
其他国家从未想到,秦国会在38年后统一天下。
从现在的形势来看,秦国和赵国打了数年,最终取得了惨胜。
因此许多人认为:“强秦撤军,与其说是苏代去秦国说服了范雎,还不如说是因为秦国已经不堪重负,被迫撤兵的。”
虞卿见到赵国即将履行割让六座城池的协议,立刻前往赵王宫殿,向赵王陈述道:“秦国为何退兵呢?不就是因为秦军力有限、精疲力尽了吗?”
“可现在大王所采取的做法,毫无疑问是白白将秦军力所不能及的六座城池送给了他们。”
“这种做法无疑就是自取灭亡,帮助秦国来攻打自己。”
“若是秦国占领了这些城池,却不遵守诺言再次进攻赵国,赵国又将如何阻止秦国的侵略?这不是将赵国置于无救的境地吗?”
赵孝成王一听,觉得虞卿说得非常有道理,就决定撕毁和秦国的协议。
只要秦国的灭赵之心还在,割让再多的城池也毫无意义,反而会增强秦国的实力,损害自己的国力。
不久,秦国的楼缓前来,听说了虞卿给赵王的建议。
于是,他也马上给赵孝成王提出建议道:“虞卿只看到了其中一面,却没有看到另外一面。”
“一旦秦赵两国的关系恶化,列国必然会前来攻打和掠夺赵国,到时候赵国将拿什么去应付呢?”
楼缓的话也有一定道理,这让赵孝成王左右为难,无论如何选择都会有得失。
其实,赵孝成王并没有那么长远的眼光,他只看重赵国短期的安危和城池的数量。
只要虞卿能找到一个让列国不来侵略的办法,他会毫不犹豫地为了六座城池而放弃协议。
当然,也有可能出现意外的好结果。
在这种狭隘的眼光下,赵王竟然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然而,虞卿实在难以保证让赵国周边国家不打赵国的主意。
他苦思良策,最终胸有成竹地来到了王宫,对赵王说道:“楼缓的话简直是目光短浅、一派胡言,这六座城池反正也保不住了。”
“与其送给秦国,让他们来攻打赵国,不如送给齐国,让他们来帮助赵国抵御秦国。”
“到时候,韩国和魏国听闻齐国和赵国已经联手,必然会加入抗秦联盟,秦国怎能不畏惧?届时他们必然主动求和。”
赵王一听,这个计策太巧妙了。
虽然这六座城池无论怎样都保不住,但至少可以保证有一个甚至几个强大的外援来帮助赵国。
这样一来,秦国就不敢轻举妄动,即使他们出动了,这些国家也并非泛泛之辈,秦国要想取胜也非易事。
赵孝成王便直接撕毁了与秦国的协议,向秦国的楼缓表示,赵国坚决不交出城池,所有的条约都是不平等的屈辱条约,赵国不承认。
这下秦国发怒了,但是一时之间,难以组织军队迅速进攻赵国。
无奈之下,秦王只能扣押赵国前来议和的平原君赵胜。
理由令人大跌眼镜,竟是因为他收留了魏国的相国魏齐,还让他寄居在自己的门下。
可怜的魏齐成了替罪羊,绝望的他,找到了赵国的相国虞卿。
也许是出于义气,虞卿竟然置赵国的利益于不顾,与魏齐一同逃往魏国,向信陵君魏无忌请求援助。
可惜关键时刻,信陵君没有答应,走投无路的魏齐只能自刎。
秦国没有扣留平原君的理由,只好将他送回赵国。
对于秦国而言,苦心经营多日的和谈计划,如此莫名其妙的泡汤,自然不会甘心。
所以秦国决定给赵国一些教训,顺便拿回一些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