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林阳接到了一个曙光科技的电话,对方自称是曙光科技的销售经理,林阳是一直在买曙光科技的太阳能板加工,但也一直是从网上购买的,顶多是咨询客服一些问题,这些还是在前期。
后期在林阳熟悉了之后,就是正常的下单买入了,中间就是物流发货,和曙光科技就没有深入的了解了。
林阳还是有点警惕心的,怕对方是骗子,在从网上的客服确认后,才跟对方有了进一步的沟通。
对方叫徐书全,是负责网上销售的经理。
刚开始徐书全并没有注意到北极光公司,因为对方购入的量并不大。后来随着林阳这边的销量越来越好,进货也就更频繁了,徐书全才开始关注。
徐书全以为林阳这边就是一个家普通的公司,买了太阳能板自己用,后来发现一个多月会进一次货,最近更是隔几天进一批,而且需求量越来越大。这就值得自己关注下了,难道是对方要二次转销,可公司有几家渠道经销商,都是线下先沟通然后确认后才有长期的合同。如果对方也是个经销商,一是从没主动接触过公司,二是即使销售这利润可没多少,现在网上的报价都是对一些小批量买入的报价,并没有多少利润空间。
或者对方是不是承办了政府的工程,需要建太阳能发电站之类的,但这太阳能板的尺寸又不对。总归徐书全这边认为北极光公司能卖出去也是有自己的渠道和能耐,十分值得自己接触一下。
对方发展好了对曙光科技来说有利而无害,要是被其他经理知道了一接触,这嘴边的肉可就被抢走了。更可怕的是,这采购量可以让利不少了,万一对方发现了其他公司的太阳能板价格更优惠,跑了就不好了。
林阳倒没有想这么多,觉着自己省事就好了,至于如何谈判,如何降低进价,从自己买东西的角度知道这么回事,但并不擅长,索性也不想去管。
徐书全这次接触就是想了解下林阳买太阳能板的用处,以及未来可能的潜力。林阳想着最近也挺闲的,既然对方找上来了,没准也可以谈谈价格。
于是两个人第一次接触聊了挺长时间,林阳也没藏着,毕竟自己的产品也是公开销售的,人家如果自己去找也能买到,也顺道推销了下自己的产品。徐书全这里就纳闷了,这二次加工能加工成什么样,能增加好几倍的功率,自己虽不是技术人员,可这产品参数可门清。不过,在了解到林阳的销量后,徐书全认为这样下去以后对曙光科技的太阳能板只能是越来越大。徐书全也提出可以适当的给出优惠,毕竟自己也有一定的额度。聊了2个多小时后,林阳的手机都快没电了,这才挂电话。
徐书全这边则从网上下单了林阳生产的太阳能板一探究竟,自己答应林阳大概一周内在找他沟通,自己要向上汇报争取优惠空间。从林阳对价格的不敏感上,徐书全觉着目前自己的让利额度已经够用了,在看到林阳的售价后,徐书全也觉着如果真如产品宣传所说,最高可以达到1000w,那卖1200也确实不贵,对价格不敏感也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