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鸦片战争下半场6
书名:重读鸦片战争 作者:郭大侠 本章字数:6400字 发布时间:2023-11-23

                                                                       第六节、再战定海,三总兵殉国

在整个鸦片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清军前线官员都虚报过战功,极尽夸张美化之能事,搞得撒谎基本都成了前线将领吃饭的本钱,谁要是不撒谎,或者是谎撒得不够夸张,反倒容易惹得道光皇帝不高兴。身为大清资深贪官,颜伯焘也不例外,但在他的奏折里,免不了也要夸张一下自己的战果,他把打死一个英国人,说成开炮击沉英军火轮船1艘,兵船5艘。但他到底还是无意中说了句大实话:英军抢滩登陆后,清军实在打不过,才导致了厦门失守。

正是这份奏折,才揭开了道光皇帝之前一直不相信的真相:打陆战,英军也和打海战一样,也是碾压式的强。这是之前林则徐,邓廷桢,琦善,杨芳,奕山他们,打死也没向道光皇帝说出的真相。

错愕之余的道光皇帝,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赶紧下旨通晓沿海各军事防区,说这些夷人凶狠异常,行踪诡秘。从前大家都说这些夷人只擅长水战,不善陆战,只要诱敌登陆,夷人便无能为力了。所以,大家都以为只须在沿海各要地死守严防,不必担心敌人会登陆作战。但是现在福建这一仗,这些夷人竟然敢于登陆作战,夺取了我天朝的炮台,打死打伤我天朝天兵天将。而且据福建上奏来的战报称“伪陆路提督郭”。如此看来,这些夷人并非不善陆战的啊,所以各位爱卿要在沿海各地严加防范,不要中计。

攻克厦门后,英军并没有像清政府所担心的那样,继续扫荡福建各地,反倒是只留下了3艘军舰、3艘运输船、400名步兵用以防守地域较小、且易于防守的鼓浪屿,其余全部主力很快就撤出了厦门,并于9月5日扬帆北上,麾旄所指,兵锋直逼浙江。这让颜伯焘跟伊里布一样,也白捡了一个“武力收复厦门”的大便宜,同时也是给“天朝”把掉在地上的脸面给捡了起来。

其实,老颜能够捡到这种硕大无匹的落地桃子,只不过是因为英军的战略目标,并不是福建,而是浙江舟山群岛。璞鼎查之所以要攻打厦门,就是冲着有“海上长城”之誉的石壁炮台来的,他以为,只要攻陷了号称大清当下最强防线的石壁炮台,就可以沉重地打击清朝政府的抵抗意志。

现在打击完了意志,就要直奔主题,继续干仗了。大梦初醒的道光帝,也赶紧下令沿海的浙江、江苏、山东、直隶、奉天等各省将军督抚停止撤军,要悉心备敌,以防万一。

由于紧邻福建的,是浙江,所以,傻子都可以看得出来了:浙江,必然还会再次蒙受战火。

此时主持浙江军务的,是接替了伊里布,主持浙江军事的钦差大臣、两江总督裕谦。

裕谦,原名裕泰,博尔济吉特氏,蒙古镶黄旗人,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考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礼部主事、员外郎等职务。在京城任职9年后,裕谦被外放为荆州知府。此后十余年间,裕谦又先后出任武昌知府、荆宜施道、江苏按察使、江苏布政使等职务。到道光十九年(1839年)时,裕谦已升任江苏巡抚,步入了封疆大吏行列。次年,裕谦官升一级,担任两江总督,同时仍兼任江苏巡抚。

这裕谦,乃是一位跟林则徐一样性格刚直的轴人,也一样早就对鸦片深恶痛绝,当年林则徐禁烟,他极力赞成,后来鸦片战争开打,林则徐一直是“嘴炮之王”,他也全力主战。广东打的炮火连天,他在后方心急如焚,动不动就写奏折开骂,琦善在的时候,骂琦善卖国无耻,简直是大清版的秦桧,伊里布在的时候,更大骂伊里布畏缩不前,总之是谁主和,谁退缩,他就毫不犹豫开骂。

这样炮仗式的人物,原本也是跟林则徐一样不讨道光皇帝的喜的,但他打动道光皇帝的,却是他骂琦善的一段话:“试思琦善未到任之前,载余以来,即以粤省之兵,剿堵粤洋之夷,连得胜仗,屡烧夷船,贼望风不敢窥伺,并未调兵饷于外省,亦未闻有丧师挫锐之事。”

他还真的以为林则徐真的是打赢了英国人!在裕谦看来,英国人强是强,但以大清的国力,又是主场作战,肯定有得一打,为什么打成这个熊样?就是被琦善、伊里布这帮奸臣害的。

道光皇帝的性子,本就是不吃气的人,对待英国的入侵,虽说忍气吞声,但骨子里却不甘心,裕谦说能打,道光皇帝也就眼前一亮:既然你说能打,那你敢去打不?

就这样,慷慨激昂的裕谦,终于替代了伊里布,走上了抗击英国的前线。而他到任后的第一件事,就叫整个浙江大地,结结实实吓了一跳。

前面说过,由于闹瘟疫,英国第一次占领定海期间,大批士兵染病,前后病死四百多人,基本都是就地掩埋。而裕谦到任后,就干脆把这些死尸全部挖出来,统统挫骨扬灰。

对死人都这么狠,活人他更没有理由放过,上任之后就锄奸,挨家挨户抓汉奸,凡是之前给英军当过带路党的,抓住就公开处决。有零星英国俘虏落网,也是抓一个杀一个。

为啥要搞得这么狠?以裕谦的解释说:清军之前最常见的现象,就是军队士气低落,开打就一触即溃,也只有以这样残酷的办法,让这群士兵手上,早早就沾上英国人的血,断掉他们的退路念头,才有可能拼力死战。

而在这件事上,他身为一把手,更是以身作则。厦门失陷的消息传来,义愤填膺的裕谦,立刻召集文武众将,在关帝庙里集体宣誓!面对即将到来的大战,这位一直以来,都叫部下们吓得只打哆嗦的狠人,说了八个掷地有声的字:今日之事,有死而已!不是我们死,就是英国人死,来浙江的第一天,裕谦就是玩命来了。

除了定下调子,他更痛陈自家家史,裕谦的曾祖父班弟,是乾隆年间的大英雄,当年征讨准噶尔时壮烈殉国。说完之后,更给众将表了个决心:自己将追随曾祖父的脚步,自自己以下,浙江的文武众将,谁敢说退守,谁敢打主意投降,就要明正典刑!

这番慷慨激昂的表白宣誓,效果十分好,本来诸如定海总兵葛云飞等人,先前见识过英军的厉害,这时正犹豫不决,在裕谦一番慷慨陈词的感召下,各个士气爆棚,纷纷庄严宣誓!不管后人对裕谦的这些行动,有多少非议,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一度极度沮丧的浙江军民士气,让他成功激励起来了!

而且裕谦也明白,只有精神是不够的,打仗,还是得靠实力。在这一点上,比起朝中那些只会喊打喊杀的清流,裕谦却是十分务实的一位,也早明白英军船坚炮利,自己这边拼上老命,斗海军也是斗不过。于是在部署防御战略的时候,主动把外围岛屿放弃,防御的主力,集中在了内地。以军事术语说,这叫拉深战略纵深!对比清军和英军的实力,这也确实是清军能够采取的,最为务实的打法。

但务实的裕谦,却还是犯了一个天大的错误:低估了英军强大的陆战能力!虽然颜伯焘用血的教训证明,英军强大的陆战能力,优势和他们的坚船利炮一样大,但没领教过的裕谦,还是不敢信,相反作为林则徐的忠实粉丝,他对于林则徐那些英国人不善于陆战的论断,这时依然深信不疑。

因此,裕谦决定因地制宜打造一座土城,长达一千四百余丈,又在城东南关山,修建镇远城,周一百三十丈,即关山炮台。以这个特殊工事,将英军全数引诱进来,然后彻底聚歼!

值得一说的是,在裕谦的推荐下,林则徐也曾以以四品职衔参与浙江战事,与余步云、刘韵珂协办镇海军营事务。

但对裕谦的战略构想,见识过英国人的厉害的林则徐对此并不感冒,反而向裕谦“屡言定海孤悬,先朝弃地,重兵良将,守此绝岛非策,请移三镇于内地,用固门户。”

可这时的裕谦,连偶像的话也听不进了。他认定自己这个防线,深得中国传统兵法精髓,必然能旗开得胜。和颜伯焘一样,从此后他也日思夜盼,就等着英军打上门来。

1841年9月29日,包括2艘战列舰在内的7艘英国远东远征军海军主力战船,护送着23艘各类辅助舰艇抵达定海附近海域。上面搭载着2607名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士兵,其中就有日后将在锡克战争中成名的休斯-高夫子爵。

舟山驻军在得到了裕谦的重新整顿部署后,聚集了近20000人的绿营、水师和民团成员,他们准备死守舟山这个帝国海岸线上的南北交汇点。

起初,英军准备在9月底进攻舟山对面大陆上宁波的重镇镇海。但由于连续多日的风暴影响,英军不得不将目标再次转为舟山的定海县城。在9月30日的深夜,高夫就率领先头部队完成登陆,并在定海城东北的大伍奎山岛架设了炮兵阵地。

10月1日早上,定海水域一派祥和宁静的氛围。包括钦差大臣裕谦在内的清军都不会想到,自己马上就要经历此次战争开始以来的最惨烈战斗。此前的他们始终坚信,英军打仗依靠的只是船坚炮利和排队枪毙。但在半天过后,清军将对英国人的武器、军事组织和其他技术都感到全方位的恐惧。以至于在接下来近1年时间里,清军再也没有正面对决的勇气和信心。

从7点开始,上岛的英军炮兵开始轰击镇远炮城。同时,全部海军火力也被集中运用到这个目标上去。守将葛云飞大吃一惊,因为根据战前的清军作战部署,他主要是防御对手的侧翼迂回和后方偷袭。但英军根本就没把大清炮台放在眼里,上来就对炮台采取了正面轰击战法。

由于落后的炮位设计,清军的大炮基本不能转向。加上射程、火力连续性方面的劣势,让防御者从战役开始后就被水面的舰炮压制。尽管在世界的其他地方,海军战舰都不敢直接单挑岸防火力,但清朝的军事工程学已严重滞后世界同期水平。结果,只经过10分钟的相互炮击,守军火力就没了声音。

好在清军水师在战前被告知要依靠岸防火力御敌,所以没有官兵在战斗力奇差的船上待命。这样的做法反而挽救了自己的性命。留在岸边的无人战船,便在皇家海军的炮击下像破碎的积木般凌乱。

上午7点40分,英军第55步兵团开始向晓峰岭进攻。守将王锡朋率领3000名从安徽调来的寿春兵在那里负责抵抗,他们使用抬枪、火绳枪和部分火炮不断射击,将整座山峰映得像在喷火。但英国人在惊讶之余,也看到守军火器十分落后。加之清军已经惯于在远距离射击而不重视精准程度,基本上只能打到英军阵前的1-2公里位置。进攻方在保持步兵阵型的同时,采取轮番排射的做法进行回击。清军虽然据险而守,也还是被密集的弹幕压得抬不起头。

当英军顺利接近阵地,王锡朋就只能率领为数不多的兵丁进行肉搏。可他们没想到,英军除了火力强劲之外,也有严格的近代化刺刀搏击训练。前排士兵迅速用单膝整齐下蹲,向上顶起明亮的刺刀。身后的同僚也顺势端武器,形成一道密集的刺刀人墙。所有人在同清军接触前,还再次发射密集的步枪子弹。

清军却只能在防御时保持队列,一旦进入冲锋则迅速陷入混乱状态。尤其在前方的勇者被子弹击倒后,能冲击英军队列的士兵就进一步化为散兵游勇。这样三五成群的冲击,不仅无法撼动近代化的线列步兵,甚至给自身带来更大伤亡。作为将领的王锡朋和自己的核心班底,就在这种近乎自杀性攻击的战斗中阵亡。

在晓峰发生激战的同时,英军第18团团也开始攻击附近的竹山阵地。守将郑国鸿坚持抵抗,但长时间的炮兵轰炸已让大部分人军心涣散。在英军步兵的持续排枪压制下,更多人死伤惨重。战斗仅仅持续1个小时,郑国鸿自己也被英军的子弹射杀。在他死后,整个阵地上的清军都开始溃逃,将要地直接甩给了英军士兵。

到上午10点左右,英军从土城进攻镇海炮城。这里的守军已被皇家海军炮火打得彻底崩溃了,作为主将的葛云飞也明白自己是无力回天。在用完全部的火药储备后,率领余部拿出长枪和佩刀进行冲锋。英步兵立即聚拢阵型,再次整齐的举起刺刀防御。葛云飞的残余力量被迅速击溃,除了少部分人外,都开始掉头逃跑。根据当时的英军士官日记,葛云飞死时靠在山崖岩石上,手里还握佩刀。

中午11点,英军55团开始在晓峰岭架起大炮轰击定海,随后又向县城直接开拔。就和前一年的第一次定海之战的情况类似,守卫县城的绿营战斗力最差,在对手抵达前就全部撤出防区。英军第55团和第18团就在没有遭遇任何抵抗的情况下,时隔一年之后再次浩浩荡荡的占领了定海,整个舟山群岛的抵抗也基本宣告结束。

在持续一个上午的作战中,英军仅有2人战死、27人受伤。清军方面则有包括多位将领在内的3000多人阵亡,防御工事被全部摧毁。除了因战事不利而有组织撤退的人马,还有5000多人彻底跑路,连原有的部队建制都没法恢复了。

此后,英军将在舟山驻扎到1846年才撤出,对群岛的占领也加快了结束战争的进程。

值得一提的是,其实此战双方真正的对决时长只不过一个上午而已。但是,后来的历史教材为了凸显定海三总兵的英勇事迹,硬生生地把它夸张成了浴血奋战了六昼夜。当然,这么说也有它的道理,因为1841年9月26日上午,英军的军舰以及士兵,就已经抵达了定海。前面的三天三夜,英国人一直在做战前准备,而定海三总兵及麾下清军,奉了裕谦下达的放敌人上陆地来进行决一死战的命令,并没有赶到海滩去把英国人打下水,双方就这样和平相处了三天三夜。但是,裕谦怕定海的兵力不够,就命令从前一直跟伊里布穿一条裤子的主和派人物——浙江提督余步云率领手下渡海支援,余步云一看这阵势,渡海那不是去送死吗?于是就没有傻乎乎地赶去送死。29日、30日两天大雨不止,平地积水盈尺,双方就更没有理由发动进攻了,毕竟这种时候谁冒雨发动进攻,谁就更被动嘛。所以,双方就这样“目送对方”进入战位,直到10月1日天气好转了,英国人才首先发动了进攻。

此战,天朝方面的最大收获,就是给我们的历史书贡献了三位民族英雄——定海总兵葛云飞、处州总兵郑国鸿、寿春总兵王锡鹏。因为三人都是牺牲在定海之战上的,所以合称“定海三总兵”。这三位同志,我前面提到过,在随张喜第一次“收复”定海的时候,差点闹内讧互相打起来了。不过,这次被裕谦用激将法一激,还真个就拼到了弹尽粮绝、为国捐躯的地步。

在这里,我们对这三位民族英雄做一下简要的补充介绍吧。

葛云飞,字鹏起,1789年出生,浙江山阴县(今浙江杭州萧山区)人。青少年时代,能开六钧硬弓,能用120斤的大刀,挑起一抱粗、二丈长的大梁,臂力惊人。清道光三年(1823年),葛云飞考中武进士。初授守备,任职于水师营,后因功屡次升迁。道光十八年(1838年)以别将署定海镇总兵。他因佩服岳飞“文臣不爱钱,武将不惜死”的格言,所以给自己起了很岳飞的名字,名字也带个飞,岳飞字鹏举,他就字鹏起。与他的偶像岳飞一样,他也治军非常严格,赏罚分明,与士卒同甘苦。

此次战役中,葛云飞负责率部踞守大本营定海土城。由于敌我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王锡朋、郑国鸿先后战死。在此情况下,葛云飞率领守军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战斗中右脸被英军刺刀劈破,胸部中枪,壮烈牺牲。葛云飞牺牲后,清廷下令依照提督例抚恤,追赠骑都尉兼一等云骑尉世职,谥壮节。

王锡朋,字樵佣,1786年出生,顺天府宁河县(今天津市宁河县)人。嘉庆十四年(1808年),王锡朋中武举人。起初追随道光朝头号军界大佬、陕甘总督杨遇春出征新疆,平准噶尔叛乱,后又参与镇压湖南江华瑶民起义,作战晓勇,获嘉庆皇帝赐予的“锐勇巴图鲁”称号。道光十三年(1833年),任福建汀州镇总兵,道光十八年(1838年),王锡朋调任安徽寿春镇总兵。鸦片战争爆发后,王锡朋调至上海吴淞口,协助江南提督陈化成抗击英军,所部寿州兵以晓勇善战闻名。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春,王锡朋奉令率领800官兵增援定海。此次战斗中,他负责驻守定海县城西的晓峰岭。10月1日,英国侵略军第55团主攻晓峰岭,王锡朋率领守军官兵奋起还击,由于敌人火力过于猛烈,守军官兵伤亡很大,王锡朋持刀与敌人展开搏斗,战斗中右臂中弹,改用左手继续指挥作战,随后,被敌人的炮弹击中倒地牺牲。清廷赠谥号刚节。

郑国鸿,字雪堂,1777年出生,湖南凤凰厅(今湖南湘西凤凰县)人,祖籍溆浦县。郑国鸿出身军人家庭,18岁袭云骑尉世职,历任守备、都司、参将、副将。道光二十年(1840)任浙江处州镇总兵。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二月,郑国鸿奉命率处州镇1200官兵增援定海,负责扼守竹山。进攻竹山的英国侵略军是第18团。在敌人强大炮火进攻下,郑国鸿所部官兵遭受重创,在弹尽援绝、身负重伤的情况下,65岁的老将郑国鸿一人冲入敌阵,与敌人展开搏斗,不幸中弹阵亡,所率领的处州镇官兵全部为国捐躯。清廷赐白银500两治丧,照提督例抚恤,追赠骑都尉兼一等云骑尉世职,赠武显将军(正二品),谥忠节。

1884年夏,时任浙江巡抚刘秉漳奏请在定海县城南郊半坡亭修建了一座“三忠祠”。祠中安放着葛云飞、郑国鸿、王锡朋三位总兵的牌位。现如今他们为国捐躯的英雄事迹已写进中国近代史教材中。

与三位总兵民族英雄成反比的是另一位大将余步云,由于他没有渡海增援三总兵,这后来导致他成为了此战失败的背锅侠。

定海再度沦陷后,英国侵略军以定海为跳板,窥视大陆。这一次,轮到裕谦亲自与英军正面叫板了。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重读鸦片战争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