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灭了六个国家,统一中原后,经常到各地视察。
公元前218年的春天,他带着一大队人马来到了博浪沙。
当车队转弯时,突然听到“哗啦啦”的声音,一把大铁椎子飞来,将一辆驾车击得人仰马翻。
秦始皇就在前面的车上,半截车档迸到他的跟前,差点儿打着他,好险啊!
“谁?到底是谁?哪个混蛋胆敢刺杀朕?”秦始皇大声咆哮。
车队立即停了下来,武士们四处搜查,很快就抓住了那个刺客。
秦始皇吩咐手下的人,查明主使刺客的幕后黑手,而主使的人当然是有的,但刺客却不说。
他骂着骂着,不知不觉透露了一些口风,又怕他们追问下去,于是自杀了。
根据刺客说的话,他们猜测主使刺客的人,应该是前韩国相国的儿子。
秦始皇立即下令抓捕这个韩国公子,在韩国那一带进行了更严密的搜查。
那位韩国公子只好改名为张良,张良的祖父、父亲都曾担任韩国的相国。
韩国被灭的时候,张良还很年轻,他决心为韩国报仇,于是变卖家产,借口外出求学,离开了家。
其实,他是到外边去找机会暗杀秦始皇。
果然没多久,他结交了一个大力士,愿意为他拼上性命。
那个大力士使的一个大铁椎,足足有一百二十斤重(一斤约等于现在的半斤)。
他们四处打听秦始皇的行踪,当他们得知秦始皇来到东边时,就埋伏在博浪沙,给予他致命一击。
可是他们没想到打错了车,刺客自杀了,事情败露,张良只好开溜,最后逃到下邳,躲了起来。
他虽然逃难出来,好在身边有钱,就在那边结交了不少朋友,还想替韩国报仇。
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在下邳出了名。
周围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博学多才的读书人,却不知道他就是那位在博浪沙刺秦的韩国公子。
有一天清早,张良一个人出去散步,走到一座大桥下,看到一个老人坐在桥头上,一只脚上下摇晃着,鞋子拍打着脚底,好像在哼歌弹板眼。
“这个小老头儿,真是奇怪!”张良嘀咕了一句。
老头一看见张良走过来,刻意把脚跟收回去,结果鞋子掉到了桥下。
他转过头来,对张良说:“小子,快去把我的鞋捡起来。”
张良听了,不由地生气起来,可是看他是个老人家,自己又不好意思发火。
那个老人眉毛胡子全都白了,额头上的皱纹很多,已经七八十岁了,叫他一声老爷爷也不过分。
于是他走到桥下,捡起那只鞋,递给老人。
谁知道老人不用手去接,只是抬起脚,说:“小混蛋,快给我穿上。”
张良既生气又好笑,但他还是捡起鞋子,决定做个好人,恭敬地为老人穿上鞋子。
老人整理了一下胡子,微笑着慢悠悠地站了起来,摇摇晃晃地走掉了。
这让张良沮丧不已,世上竟然有这样的老人,别人为他做事,连个“谢谢”都不说,实在令人无法接受。
张良注视着老人的背影,见他走起路来又快又有劲儿,知道他一定有些来历。
于是,张良匆忙走下桥,紧随其后,想看看老人要去哪里。
大约走了半里路,老人发现张良还在尾随,便转过身来说:“嘿嘿,你这小子很有出息,我愿意指导你一些。”
聪明的张良知道这个老人很有学问,便立刻跪下,向他行礼道:“老人家,我愿意拜你为师。”
老人说:“好!五天后,天一亮,你再来桥上见我。”
张良连忙点头说:“好的!”
第五天,张良一早起床,急忙洗了脸,就来到桥上。
然而,他却发现老人正在生气。
老人怒气冲冲地说:“小子,你跟老人家约定,就应该早些到,怎么还要让老人等你呢?”
张良连忙跪在桥上,向老师道歉,请求原谅。
老人说:“好了,再过五天,早点来。”
说罢,老人就走了。
张良愣愣磕磕地站了一会儿,只好垂头丧气地回去了。
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见鸡叫,就赶紧起床,连脸都没洗,便跑到桥上。
然而,他还没有走上桥头,就狠狠地给自己一巴掌,自言自语地说:“唉!怎么又晚了!”
老人瞪了张良一眼,说:“如果你愿意的话,过五天再来!”
说着,老人又走了。
张良闷闷不乐地憋了老半天,才拖着沉重的脚步回来,只怪自己不够诚心。
这五天的日子比前十天更难熬,到了第四天晚上,他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
半夜三更,他便来到桥上静静等待。
过了两个小时,老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张良赶紧上前迎接。
老人看到张良,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说:“小子,这就对了嘛!”
说着,拿出一本书交给张良,说:“好好研究这本书,将来准能有一番作为。”
张良小心翼翼地接过书,恭敬地致谢,并问道:“请问老师尊姓大名。”
老人笑着说:“小子,你问这个干吗?”
张良还想问个明白,但老人却不理他,头也不回地走了。
天亮以后,张良拿出书一看,原来是《太公兵法》。
从那天开始,张良白天读,晚上也读,把它背个滚瓜烂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