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陶一战过后,章邯对楚地起义军放松了警惕,就率军渡过黄河北上,目标直指赵地的义军。
赵国的义军,其实属于“张楚”政权的一个分支。
在陈胜建立“张楚”政权后,他的部将张耳和陈馀曾向他请兵,意图攻占赵地。
陈胜就任命武臣为将军,张耳和陈馀为左右校尉,统领三千兵马攻打赵地。
武臣从白马津出发,渡过黄河北上,他的队伍在行进中不断壮大,一路攻下了赵地的十余座城池,并将秦朝的官吏悉数斩杀。
因此,赵地剩余的城池都坚守不降。
武臣没办法,转而向东北方攻打范阳。
范阳人蒯通,首先游说范阳县令向武臣投降,然后对武臣说:“如果你杀了范阳县令,其他官员会因为恐惧而更加激烈地反抗你。”
“但如果你不仅不杀他,反而封他为侯,你猜会怎么样?”
武臣采纳了蒯通的建议,结果有三十多座城池的官吏纷纷不战而降。
武臣的军队在攻下赵国故都邯郸后,张耳和陈馀对陈胜的决策感到不满。
因为陈胜采纳了他们的计策,却没有任命他们为将军,只是授予了校尉之职,两人便劝说武臣自立为王。
于是,武臣自立为赵王,任命陈馀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
武臣成为赵王后,开始对陈胜的命令阳奉阴违,拒绝响应陈胜西进击秦的号召,而是派韩广攻打燕地,李良攻打常山郡。
韩广攻下燕地后,在当地民众的支持下,也效仿武臣,自立为燕王。
李良平定了常山郡后,武臣又命令他攻打太原郡。
李良率军至石邑,秦军扼守井陉关,李良无法前进,只得返回邯郸请求增兵。
李良回到邯郸时,在路上遇到了武臣的姐姐。
见到她的随从中有骑兵百余人,李良误以为赵王外出,便拜伏于路边。
武臣的姐姐酒醉,不知李良是大将,只派骑士前来答谢。
李良自视甚高,这次却在随从面前丢了脸。
刚好这时,随从中又有人挑拨离间,李良就杀了武臣的姐姐,率军袭击邯郸。
邯郸方面毫无防备,武臣被杀,张耳和陈馀因为消息灵通,得以逃脱。
张耳和陈馀收集军队,总数达到数万人,他们立赵王后裔赵歇为王,率军攻打李良。
李良战败后,投降了章邯。
恰好这个时候,章邯已经成功地击败了项梁。
他派遣李良为先锋,带领秦军直捣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
眼看不敌,赵王赵歇和丞相张耳被迫退守巨鹿城(今河北平乡县西南)。
章邯随即命令部将王离和涉间围攻巨鹿城,而他自己则在巨鹿南方的棘原(现今河北平乡县南)设立大营,并修筑甬道(两侧设有防御工事),以确保秦军粮草的运输畅通。
与此同时,赵国将领陈馀在河北常山招兵买马。
秦将王离依仗着兵多粮足,对巨鹿城的攻击愈发猛烈。
巨鹿城中的赵军“食尽兵少”,已经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急需援兵。
丞相张耳焦急万分,催促陈馀出兵与秦军交战。
然而,陈馀有自己的打算,他明白自己的兵力不足,与秦军正面对抗必定会战败,因此他一直拖延,等待其他国家的援军到来。
这样的拖延,让张耳愤怒不已。
他与陈馀原本是结拜兄弟,如今正是生死攸关的时刻,陈馀却选择按兵不动,这让张耳无法接受。
于是,他派遣张瀻、陈泽前去质问陈馀:“当初我们结为生死之交,如今赵王和我都已濒临绝境,你手握数万兵力,却不愿相救,这还算什么同生共死?”
“如果你真的信守承诺,为何不与秦军一战?或许这样我们还有一线生机。”
面对结拜兄弟的质问,陈馀冷静地回答:“即使我全力出击,也未必能救得了赵国,反而会让士兵白白送死,这样的牺牲又有什么意义呢?”
张襶、陈泽也是奉命而来,他们回答:“形势紧急,你既然承诺过同生共死,就应该言出必行,管不了那么多了!”
陈馀没办法,只能答应派五千士兵由张襶和陈泽率领,与秦军对抗。
结果,一出兵就全军覆没。
赵国被章邯逼入绝境,自己又无力抵抗,只能向周边的楚、燕、齐等国求援,各国纷纷派出援兵。
于是,以秦军主力为一方,赵国及其各路义军主力(主要是赵军和楚军)为另一方的对峙局面终于形成,巨鹿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