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社会,尊重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代表了人们行为规范的总和。
礼仪有助于维持国家的稳定,礼仪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儒生们也以实现国家,按照礼仪运行视为首要的责任。
孔子生活在一个乱世,他认为天下的混乱和国家的分裂,都是因为礼仪的崩溃和道德的败坏。
他四处游说,想要恢复礼仪,然而并没有成功。
叔孙通也经历了同样的乱世,同样一生颠沛流离,可是他并没有强调复兴礼仪,最终却实现了孔子无法实现的梦想,成为了儒家的代表。
为什么万世师表孔子没有成功,而历史上名声不显赫的叔孙通却成功了呢?这其中确实有些巧妙之处。
历史记载,叔孙通是一个善于洞察变化的人,恐怕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所在。
刘邦初登大宝,位居九五之尊,内忧外患纷至沓来。
冒顿一直威胁着晋阳城,是一个巨大的外患。
朝廷内的文臣和武将之间的分歧,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
武将们骁勇善战,四处征伐,勇冠当时,极为傲慢。
而文臣们没有杀敌立功的机会,但他们十分重视朝廷礼仪,对大大咧咧的武将颇为不满。
有一天,刘邦宴请众臣。
刚开始,武将们恭敬有礼,嘴上不断称呼刘邦为皇帝,刘邦心里也很高兴。
没想到,喝了两杯酒之后,武将们开始满口粗话,丝毫不亚于市井流氓。
再多喝几杯,他们开始大声喧哗,甚至踩桌子上划拳,拔剑敲桌,高唱黄色小曲儿。
甚至有几个不知轻重的人,竟然爬上刘邦的御座,对刘邦拉拉扯扯,尽说刘邦过去的丑事。
比如,刘邦小时候偷看寡妇洗澡啊!跟樊哙几个偷鸡摸狗啊!经常骗吃骗喝和赌钱啊!还有调戏隔壁村的妹子啊!
他们嘻嘻哈哈地说着说着,刘邦的表情越来越凝重,思考着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他环顾四周,发现一位穿着儒生服饰的人,紧紧地盯着自己看。
再看一眼,刘邦突然惊讶地发现,其他文臣们都表现得规规矩矩,展现了臣子的风范。
这位儒生的名字叫叔孙通,诸武将都烦他圆滑不忠,认为他只是个能说会道的小人,唯独刘邦对他倒还喜爱。
叔孙通是鲁国薛县的人,鲁国是孔子的故乡,叔孙通是一个儒生,擅长礼仪。
此外,他曾经在秦朝担任博士的候补职位,拥有丰富的礼仪经验。
叔孙通有才华,更擅长观察他人的表情和揣测他们的心思,以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诸位,你们能说说陈胜、吴广大闹,究竟是怎么回事吗?”秦二世问儒生们。
三十多位儒生异口同声地说:“他们在造反,陛下应该派兵镇压。”
叔孙通看到秦二世脸色不好,急忙开口说:“陛下,自始皇帝统一六国之后,天下已经是一个家了,兵器早就被毁了。”
“而且,有如您这样贤明的君主,人人都守法,又怎么可能会有反贼呢?”
“陈胜等人只不过是些小偷小摸之辈,只是势力稍大一些而已,应该交给县官处理,您何必费心呢?”
那些不懂变通的人,坚持认为有反贼的说法,都被砍头;而赞同叔孙通说法的人,都得到了奖赏。
叔孙通回到家后,诸儒生们就问:“您为什么要曲意阿谀奉承呢?”
他回答道:“难道你们还不明白吗?我差点没能逃出虎口!”
话刚说完,叔孙通便逃跑了。
他逃到薛县,跟随项梁;项梁兵败后,又跟随楚怀王;楚怀王去长沙后,又留下侍奉项羽;最后在彭城投降刘邦。
投降刘邦以后,他就再也没有换过主子。
这么一来二去,叔孙通大小通吃,一共跟随了将近十位主子,他的知权通变也就可想而知了。
起初,叔孙通穿着儒服,刘邦很讨厌,于是他改穿短衣裳,与刘邦一样,刘邦很高兴,封他为博士,赐予他稷嗣君的称号。
叔孙通没有把他的学生一起带来投降,学生们有点不满,责怪叔孙通没有推荐他们进朝为官。
叔孙通告诉他们别心急,迟早有一天,自己会设法让他们有所发展。
后来,叔孙通果然向刘邦推荐了他的学生,并建议刘邦大力发扬礼仪,以礼安定天下。
但刘邦觉得秦朝的礼仪太过繁琐,于是废除了,如果叔孙通的礼仪也是一套一套的,那就不必用了。
叔孙通却表示:“礼仪是根据时事情况制定的,因此三皇五帝都有不同的礼仪,夏、商和周三朝的礼仪也是在此基础上经过加减得来的。”
“您放心吧!我的礼仪并不繁复,只采用历代的精华,一定符合陛下的心意。”
于是,叔孙通带领他的学生在城郊整日演练礼仪,一个多月后,他邀请刘邦观看。
刘邦觉得很不错,便下令群臣学习。
公元前200年,大汉的朝臣们全部在长乐宫里,一起表演了今后延续不衰的朝拜礼仪,那场面、规模、气势确实非同小可。
天刚刚亮,执礼官引领车骑、戍卒和卫官依次进场,排列兵队,插好旌旗。
一声“趋”,大殿立刻站满了几百人,大家肃静,队伍整齐。
将领们站在西方,面向东方;文臣们站在东方,面向西方。
刘邦乘皇轿出来,传警声大作,诸官员按官阶顺序朝贺。
朝拜完毕,群臣回到座位,再依次敬酒给皇帝。
九行之后,礼仪才结束。
从朝拜到敬酒的整个过程,没有一人敢大声喧哗,甚至不敢喘大气。
刘邦非常满意,威严地说:“直到今天,我才知道做皇帝是多么令人尊贵。”
随即,他提升叔孙通为太常,赏赐他黄金五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