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从皇位中退隐之王
段思胄曾经陪同先王打下了大理国的江山,他了解大理国的一切国制,同时他也了解段思英。从段思英登上王位时,他就观望着世态的变化。使他失望的是,世态无任何变化。段思英虽居王位,眼神却虚无缥缈,那种从侄儿脸上奔涌而出的诚惶诚恐使段思胄登上了舞台,从配角的位置下,段思胄一直试图摆脱被段思平所笼罩的光芒,现在,良好的时机已到。他看到了段思英内心的怯懦,这怯懦正是他通向王位的最好契机,于是,他迎着怯懦中的段思英而去,他述说出了让段思英将王位让给自己的想法。段思英抬起头来看着段思胄,这位曾跟随父王打下江山的人的目光,已经使段思胄感觉到阳苴咩城荡起的一股寒气。段思英被这寒气逼到了洱海边,母亲来到了他身边。
母与子面朝洱海,这时巨浪随同一阵大风突然呼啸而来,当他们朝身后退隐时,母亲意识到了退隐的意义。国母回宫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召见段思胄。站在国母面前段思胄说出了一个理由,出于侄儿年幼无知,所以,在众文武百官的要求下,他才想站出来。国母也同时平静而坦然的道出了自己的想法,在“主少国危”的现状中,理所当然,王位应该让给皇叔,这也是国母最大的愿望。
当她转身时,这个从大理国初始走出来的女人,她为儿子选择的退隐之路将通向何方?她看到的退隐是从洱海边产生的,正是那包容一切世界之心的洱海,给予了在退隐中所看到的关于海阔天空的美景,这样以来,年少的儿子将不再卷入世事的争斗之中去。而此刻,她已经感觉到了佛国之光的笼罩,自南诏以来的洱海地区,已经被佛光所照耀。然而,大理国第一个削发为僧的人竟然是段思英。
从段思英开始,在三百多年的大理国历史上,总共有十个帝王因其权利的种种莫测的抗争,最终厌倦了政事,从皇位中隐退,成为了僧人。
段思英似乎并没有用多大的努力就能领会母亲的旨意:即从这个万人争夺的王位中退出,退到被佛光所笼罩之地。他的离去是那样快,那样的自由和轻盈。这样的自由和轻盈弥留于王宫,必定会影响将来君主们的世界观。段思英确实没有花多大的力气就已经抽身离开了王位,这基于他最为简朴而平和的心境,同样也与他从小受到的母爱的熏陶有关。在他年轻的生命中,皇室和王位从来没有诱惑过他的生命。他之所以匆匆继位,只是一种历代皇史的游戏规划。现在,他的母亲为他安排并指明了另一条道路,他的身体拥有了自由和轻盈的旋律。
皇母去了哪里?这位生于洱海边的女人,心系于蔚蓝之洱海,当段思英离宫以后,在传说中,皇母之后也出了宫,当她来到洱海边时,一片云彩飘入她怀抱,于是,国母便驾着一片云彩开始了退隐。后来,新君主段思胄封她为“榆城宣惠国母”。这个故事使皇母的去向如彩云般秘密的激荡起大理国的历史,之后,段思胄坐上了王位,穿上了皇服,像他的兄长,并与原来的皇嫂的妹妹杨桂英成婚。五年以后,王位却再次离他远去—因为他突然死了。关于他的死众说纷纭,在纷纭之中是那样的寂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