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为了强军梦
书名:乱世风云 作者:英雄立马起沙陀 本章字数:10507字 发布时间:2023-12-04

从弘凤二十七年开始,马鸿松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工农业振兴方面,尤其是军备建设,还有就是对部分晋国的优势出口产业进行升级。而核心是粮食、烟草等专卖行业。

弘凤二十七年五月初,陆军部尚书庾博伟、海军部尚书马鸿清还建议对晋国兵工厂拟定全面规划,放弃杂乱无章的兵器生产,陆军集中生产最新式的布鲁斯国七九步枪,七五和八七两种山野炮和一零五重炮,装备各个陆军单位。海军从二十九年开始集中生产目前海军一二零、一五二和二零三舰炮及炮弹,主产炮弹。可以少量生产一五零、二四零、二八零重炮及炮弹等。并重点自己研发生产步枪,下令将来随着自产步枪技术成熟,严令外购步枪,各省府州军警统一采购国产步枪。而其余杂乱步枪或者低价出售,或者全部融化用作炼铁炼钢之用。

从弘凤二十七年五月开始,马鸿松为了加快晋国的功业尤其是军工能力的建设,就提出希望追加拨款对军工厂、机器厂和专卖及粮食企业的改造升级,同时计划新建一个钢铁厂。而经费是有限的,为此希望向西洋借款。

马鸿松同意,下令予以实施,禁止地方私自外购军械。

邵文贤、于世昌、袁隆安根据马鸿松的提议,从五月底开始就与西洋银行的代表谈判,到九月份的时候终于谈妥。借款的对象是佛朗斯国、布鲁斯国。借款两千万镑,十足交付,年息五厘,借款要十足交付,年息五厘,最晚在十年内分批还清,否则将加息。以南部四岛的全部税收和保宁、东宁两地的矿产开采权做抵押。

十月,邵文贤的内阁根据马鸿松的提议拟定了计划,叫做工农业振兴法案,并请马鸿松审阅。该计划的核心是要向佛朗斯国、布鲁斯两国的商业银行总计借款两千万镑折合一亿晋圆用于扩大工农业生产与交通建设。这一亿晋圆的分配比例是两千万用于购买农业机械设备和技术,三千万用于兴建扩建钢铁厂、水泥厂和购买设备改进官办及与政府密切相关的大族的企业,其余五千万全部用于兵工厂的整顿改造和铁路、公路、电报建设,尤其是兵工厂以提高生产能力。

马鸿松很高兴,让内阁准备在弘凤二十八年的议会上提案,并不惜一切代价要通过。

二月,议会正式讨论此事,上院的问题不大,这完全是一个内阁和皇室幕后控制的,关键是下院。

下院先后两次投票,都没有过半。而在马鸿松的支持下,在王宁晋幕后操控下,支持内阁的帝国前进党进行动员,发动一切力量,在月底的议会闭幕前终于通过了这个提案,得以成型。

    借款没有向英国借,但是所需的设备不少则都要向英国进行购买,尤其是海军的造船厂、造炮厂所需的设备。毕竟晋国海军完全是英国模式所训练出来的。

弘凤二十八年三月底,马鸿松任命海军部作战部长吕道生出任海军副总长兼作战部长,晋升为中将军衔。

吕道生的发展思路与马鸿清是大不相同的,只不过为人稳重谦和,虽然马鸿清内心极为不满,但是也不敢发怒。

吕道生上任后不久,就提出将海军总参谋部改为海军司令部,设总司令官,专司军令指挥事宜,但是海军部的实权要在司令部之上。

这个建议马鸿清很高兴,毕竟自己是海军部尚书。

到五月,这个计划得到了马鸿松的同意。从次年开始实施。

弘凤二十八年六月十二日,内阁、陆军部得到保宁行省、保宁都督区联合发来的电报。是关于剿匪的事宜,称弥漫保宁行省南部和西部的匪患终于在半年内全部解决。并上报了立功人员名单,其中特别推荐了三个人。

其中之首就是马归豪。

马归豪自出任保宁都督区步兵团长后,立功心切,开始时候不慎中了埋伏,险些丧命。后来他吸取了经验,注重侦察事宜,并和亲随化妆前往,历经磨难,取得了最为详细的情报。在一个月前的最后一次作战中。马归豪亲自领兵突击,以死伤十余人的代价击毙匪徒上千,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粮草。

第二个立功人员则是刘晓雯的侄子刘良佐,天翔八年出生。时任陆军少校,是保宁都督区的作战参谋。以长于谋划而闻名。

第三个立功人员是李元英,时任保宁都督区侦察营副营长,少校。天翔十年出生,也曾参与过南四岛的作战。

内阁、陆军部得知后上报了马鸿松,马鸿松暂时先不说,然后下令派人先秘密前往调查情况的真实性,如果是真的,则绝对会重用。

弘凤二十八年七月五日,驻英国公使徐绍康从英国发来电报,马鸿松的岳父,伊莉莎.拉奇的父亲布莱利因病去世,年八十二岁。临终还有一封电报,即布莱利决定将自己的所有遗产和公司股份等全部转让给女儿伊莉莎.拉奇继承。总计高达六百七十八万镑,折合三千多万晋圆。在英国的产业约一半,在米里加国和其余西洋诸国的有两成,而晋国和东方诸国的有三成。

马鸿松对岳父的去世万分悲伤,下令驻英国公使代表自己前往致哀。同时派马归信前往英国,由其接手属于母亲的产业。实际上将之纳入皇族之中。而在晋国的产业,核心是英晋友谊公司及其附属产业。则全部由马鸿翔接手,并册封马鸿翔为和亲王,专司皇族理财事宜。

伊莉莎.拉奇失去了父亲,她也随着马归信一同返回。虽然父亲给他留下了巨额的财产,但实际上这些都是马鸿松的。他已经年过花甲,要这些没有用了,何况东方几十年的生活思维也改变了她,就让这些家产为晋国服务吧,所以对如何处置这些,她完全不插手。

七月十七日,外务部尚书李泽州因病去世,马鸿松下诏追赠为伯爵,中书侍郎,新的外务部尚书由刘希成接任。

七月底,马鸿松单独召邵文贤、庾博伟、瓜荣良、卫仲康、马鸿清等重臣商议,决定自今年开始硬性规定每年除大量投资改进现代化枪炮火药厂外,还要节衣缩食,每年不通过议会直接从宫内事务部、关税及专卖费用中拨款,花费大量资金从国外进口武器装备及大量的原材料,包括煤炭。而进口的军备他提出了一个大概,即:

每年进口一万支新式小口径快枪及每支配套五百发子弹;

重机枪一百挺及每挺配套子弹一千发;

野战重炮三十门及每门配套炮弹三百发;

鱼雷一百枚;

海军大小炮弹两万发。

以此作为应急作战储备或者换装之需。

除了这些之外,当年还花费了一百万镑从英国、布鲁斯国购买了陆海军步枪、火炮、子弹及火药的生产线,计划在三十年底最晚三十一年初交付,到时候晋国的军工产能将得到大幅度提升。

这一年的九月十五日,王梦瑶又为马归化生下了一对双胞胎,女孩儿比男孩儿大。儿子起名为马培山。长子是培海,次子是培山。连起来就是海山。女儿起名为马锦璐。

王梦瑶已经不是第一次生育了,第三次了,但竟然还能是双胞胎。这让马归华意外,让马鸿松更是意外,也更感到高兴。儿女多就是希望所在。

十一月,派往保宁行省调查的人回来了,直接上奏马鸿松,确定保宁行省、保宁都督区的上报属实。马鸿松这才安心了。

十一月十八日,按照马鸿松的意思,马归豪被破格晋升为陆军少将,调任南方都督区任参谋长。刘亮佐晋升上校,出任保宁都督区副参谋长。李元英晋升上校,调任禁卫军任职。

同年年底,晋国也自行建成下水了一艘三千吨级的铁甲舰。是一艘佛朗斯国特色的军舰,准备将来装备北部舰队。

虽然军备生产建设有一些成效,但是钢材大量进口这是很危险的,为此在弘凤二十九年,内阁决议投资五百万,并招募一些商股在兴京府北部邻近永晋行省的铁矿和铁路线附近修建一座大型的钢铁厂。以满足军备建设和铁路建设之用。

计划新建的钢铁厂设备除能够自我生产的之外,主要还得采购英国和布鲁斯国。而计划的产量是每年生产生铁十五万吨、钢铁五万吨以上。有两座二百吨炼铁炉,还有一座一百吨炼铁炉,另有三座七十吨马丁炼钢炉、两座三十吨马丁炼钢炉、两座五吨新式电炉,还配套有水压机、初轧机、、开坯机、轧钢机,以及生产异型钢材的专用小轧机,另外还有众多的配套设施溶化铸造设备等。

    之所以要采购溶化铸造设备,就是因为晋国有大量的旧式枪炮,而这些已经没有多大的用处,没有其他的作用了,但能溶化铸造一些零配件,也算是废物利用做贡献吧。

弘凤二十九年,晋国开始在布鲁斯国的技术支持下主要以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为主生产出了晋国的第一种步枪,还有仿造生产机枪。新式步枪仿造不久前布鲁斯国的最新样品步枪,又称七九步枪,采用无烟火药,性能远远胜于之前的晋国各种自己生产和购买的步枪。但是还需要继续改进,而且产能上有问题,目前的设备无法满足大批量的生产。

弘凤二十九年六月,由陆军部侍郎卫仲康拟定的军事动员法通过。

七月,禁卫军司令刘寿毅晋升陆军中将,出任陆军总参谋部作战部部长。卫仲康重回禁卫军任司令,京畿大都督如故,授上将。陆军大学校长由卫仲康举荐的董裕庆少将出任。

卫仲康结束了自己陆大校长的任期,在任期内,卫仲康完善了陆大的体系,并逐步改变了重视主战的步骑炮兵种,轻视辎重、工兵的传统,同时大力加强军校对医务兵、通讯兵和工程兵的教育,大量引入这些教官。而更大的改变是卫仲康不再强调军中等级之分,虽然用人时候他依然喜欢一些亲信和勋臣之后,但改变了很多,只要是有才能的人,无论什么出身,都会大力提拔使用的,也不管是什么民族。

弘凤二十九年十月二十五日,王宁康因病去世,年七十三岁。

王宁康临终前,将家族全部产业全部都交给弟弟王宁晋经营。而关于爵位的继承人选,王宁康专门询问弟弟王宁晋。王宁晋认为非王德胜不可。一者王德胜是王宁康之子,又过继给自己(王宁晋),就亲情血缘而言,也是无可代替的。而就能力、官位而言,王德胜目前都是王家年轻人之中的佼佼者,以自己家族财力辅佐,定能成就大事。如若自己身体还好能继续经营家族产业,则力保王德胜在军政界发展,如果自己身体不好,则由王德胜全权处理家族产业,如此则可两全。

王宁康对弟弟的安排很是满意,最终安然地去世了。

马鸿松年纪比王宁康略小,也曾经有过很亲密的时光,论亲情,这还是他的表兄。而王家经营的报业对国家很有帮助,马鸿松下诏追封为勋二位,并让马归华代自己前往慰问。

十一月十八日,前左丞相庾世泽以九十一岁的高龄因病去世,马鸿松闻之不甚悲伤,下诏追授勋一位,追赠太师。同时下令将承毅侯的世袭爵位由庾博伟继承。

弘凤三十年三月五日,内阁副首相兼财务部尚书于世昌去世,马鸿松下诏追赠为勋二位。财务部侍郎孙之弘接任财务部尚书,然而孙之弘身体很不好,恐怕只是个过度人选了,干不了太长的时间,为此马鸿松提拔海山银行副总经理郑晋泽出任财务部右侍郎。并以陆军部尚书庾博伟出任内阁副首相,兼陆军部尚书。

郑晋泽是郑博超的儿子,留学西洋。曾做过外务部主事学过财务和金融,几年前由袁隆安奏请调任海山银行协助自己。

袁隆安原以为自己会接任于世昌,但不是。一时间有些不高兴,而马鸿松也不理睬,马鸿松留着他有用,他是马鸿松从小的故友伴读中除了庾博翔外身体最好的,年过花甲,但是依然精神矍铄。这样的人现在不用,肯定就是为了以后而用了。

三月十日,马鸿松带着马归华、庾博伟、瓜荣良亲往禁卫军进行校阅。陪同的还有陆大校长董裕庆中将、陆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长刘寿毅中将。

禁卫军以原八千余人的雄威军为主体,以此为主搭起了架子,这一年多淘汰了原有老弱上千人,并征召了各地的后备役中精壮人员五千人。还从思岭县、武宁州招募了朴实山民、猎户三千多人。这样到如今为之,禁卫军拥有的实际兵力为一万五千多人,虽未达到规定的人数,但已经是晋国内部最为精锐的军队了。

卫仲康为马鸿松组织了一场阅兵,还有军事实兵对抗,以及打靶和队列训练等,马鸿松很是喜欢。

新的禁卫军完全是布鲁斯风格,极为强调军令如山和服从意识。卫仲康给禁卫军所立的誓词标杆就是:忠勇、报国、荣誉。

马鸿松年轻时候虽未亲自上过血肉横飞的战场厮杀,但也做过后方运输,也有一些基本的军事技术和常识,尤其对军队的后勤很是看重。特别去了仓库、厨房、营房等看看。

布鲁斯风格的军队特别强调服从,自然也强调等级意识。

马鸿松对卫仲康说:“很好,不过朕还是建议你中西并用。古人说爱兵如子,赏罚分明。身为统帅,自然不可能与士兵完全一样,但是你还是要有这个体验。与士兵同甘共苦是必须的。”

    卫仲康:“臣遵命。”

马鸿松:“你现在看来已经做到了能让士兵畏惧,有威了。下一步就是要做到让士兵愿意为之去牺牲,自然不能光用威,要用恩。正所谓恩威并用,士为之死。”

除此之外,马鸿松还特别询问了禁卫军目前将士的文化水平,卫仲康答道一万五千人中有三分之二以上具备了小学以上水平,识文断字没问题,其余也都在军事训练之余抓紧进行教育。

马鸿松:“教育是国之基础,人才是根本。一将难求啊,现在毕竟也不是光靠勇敢能打赢的时代了。”

卫仲康:“臣谨遵圣命。”

趁着皇帝在,卫仲康还向马鸿松举荐了自己的几个得力助手,如禁卫军参谋长范世荣少将、第一副参谋长王德胜上校、禁卫军骑兵团团长舒穆棱上校、炮兵团副团长章元松中校、作战参谋海楞保上校、步兵第二团代理团长李元英上校。

在这些举荐的人中,卫仲康对他们都有其个人的评价。他认为章元松善谋划,舒穆棱勇敢、董裕庆沉稳。也只有舒穆棱是一个非汉族的肃靺人,是从海山洲思岭县落魄的肃靺族中南下寻找生机的,后应募从军,因从小长于骑射,且会使用火枪,被安排在骑兵当中。后因为悟性很强,不断被晋升,成为了上校。而李元英,则沉稳,注重细节。

而瓜荣良也向马鸿松举荐了自己信任的将领,同为肃靺人的总参谋部情报部长塔斯达少将。

塔斯达也参加过当年对西巴斯鹰国的作战,但年龄大一些,和卫仲康同龄,在如今年轻一辈崛起的时代,他算是升的慢的了。不过瓜荣良认为他稳重,很是器重。卫仲康对他没什么特殊印象,但也并无成见。

庾博伟、瓜荣良已经上年纪了,而如今军队这些人几乎都是卫仲康一手提拔的,不是他禁卫军时代的属下袍泽,就是他陆大的门生弟子。

马鸿松还特意拿起了一把手枪,还拿起了一柄新式国产的步枪进行了射击打靶。步枪的射击还可以,算是中规中矩,手枪的较好一些。

士兵们看着皇帝亲自打靶,也很是感兴趣,原以为皇帝常在深宫之中,没多少军事技能,但还是可以的。而且他已经是七十三岁的年龄了。

马鸿松从军营视察后回来,明显感觉到很累,确实他真是不再年轻了,年过古稀,常有各种疾病,虽然暂时没多大影响,但是已经影响到身体了。御医建议他不要太过于劳累,而实际上他每天操心的事情很多。

虽然内阁也有了,立宪也成了,工农业振兴法案也通过并开始实施了,但是他还是有许多不放心,心理压力是最大的问题,也让他常年劳心劳累,故而身体是每况愈下。他也自知不可能活到父亲那个年龄了。

马鸿松最不放心和忧虑的实际上还是接班人的事情,马归信太过于西化,而且只是长于经商,自然太注重眼前的利益,不适合做储君。而马归兴虽然很受宠爱,但毕竟只有十一岁,且凌菲菲根基不深,也不可能委任大事,这样真正的接班人还就只能是比较稳重的马归华。而马归华生性虽然稳重,但马鸿松则看出他有时候还是不够稳重,且没有太多的力量。且皇太后郑舒丹、海军部尚书马鸿清尤其是马鸿清对其很是看轻。

而马鸿清看轻马归华,也让马鸿松逐渐对袁隆安当年的话有些相信了,但毕竟是自己的弟弟,从小失去了母亲。不到万不得已,他不愿意伤害自己的弟弟,且弟弟确实有些能力。

马鸿松在儿女中看重马归华,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他和妻子王梦瑶的感情很好,虽然婚前一般,但婚后两人真是志趣相同,琴瑟和鸣啊。

弘凤三十年十月七日,王梦瑶为马归华又生下了一个儿子,马归华给起名为马培廷。

弘凤三十一年初,晋国的兵工厂迎来了一次巨大的升级。

这一年二月初,从英国、布鲁斯国购买的军工设备全部到货。

这批设备是弘凤二十八年陆海军两部联合以海山兵工厂的名义花费一百万镑约五百万晋圆的巨额专款从英国、布鲁斯国购买了六条步枪、子弹及无烟火药的生产线,还有一条各种通用口径炮弹的生产线。另有五千吨大型水压机两部、两台三千吨水压机、三台两千吨水压机和五台一千二百吨水压机及附属设备等。实现了产能设备的巨大升级。

这条步枪及子弹的每条生产线可日产七九步枪五十支、刺刀五十把、子弹二十万发。火药可月产无烟药十吨。炮弹生产线每年可生产七五炮弹三十万发,其余各种火炮炮弹五十万发。

而这六条步枪及子弹生产线,一三条归海山兵工厂,两条归皇帝直辖的宁安修械所,一条归南方最大的天雄兵工厂。火药生产线,三条归宁海火药厂,两条归宁安修械所,一条归天雄兵工厂。水压机方面,两台三千吨归造炮厂,三台两千吨归兵工厂、造炮厂和火药厂,五台一千二百吨水压机两台归造炮厂,三台归天雄兵工厂。

同年五月,军械制造家刘恩洪在吸收了英国、布鲁斯国步枪的各项优点后,综合改进,历经多年失败最终试制成功了。该枪是以布鲁斯国原有新式步枪的改进型为主,采用其成熟的零部件,力求节约可靠。同时放弃了比较麻烦的漏夹而采用桥夹,并使用旋转后拉式枪机。

经过军方多方试验后,认为该枪性能可靠,不输于西洋步枪。年底正式开始批量生产,命名为弘凤三十一式步枪。而此时的最主要的兵工厂海山兵工厂已经购买了大量的设备,其余各地的几个主要兵工厂也有了条件,具备了大批量生产的能力。故陆军部下令开始主产这种步枪和子弹,并在实践中继续改进,做到更加完善。

除了步枪外,同年,造炮厂也传出喜讯。试验成功了英国的新式一二零、一五二口径快炮,还有炮弹。考虑到目前的资金、设备和人员有限,主产炮弹,少量生产火炮。这样更为实用。

自从通过工农业振兴法案后,晋国大量购买西洋先进技术设备,聘用专业人员,加上弘凤年间大力提倡教育,晋国的工业技术和能力在东方还是算不错的,和东町国算是各有所长,而且比燕朝要强出不少。除了能造这些重武器外,火药和七五、八七火炮的技术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产量也大幅度增加,加上每年花费巨资购买西洋兵器,晋国目前的军事储备还是可以维护其自身安全的。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外交方面的问题。如今的英国宰相索伯里几年前上台后,对外政策大调整。在整顿完欧洲事务后开始重新调整东方政策。在遵守原有与晋国条约基础上,开始逐步放弃了对晋国的扶持政策,转而开始防范并进行有限度的削弱。尤其是布莱利去世后,给晋国的外交也带来了诸多不利。因为多年来,布莱利家族与晋国皇室已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晋国每年输送大量利益给他,用金钱助他及其门徒不断的高升,而布莱利及其势力集团也不断支持晋国现代化。并致力于两国的友好,帮助晋国走向现代化及独立自主。而如今布莱利去世,晋国在英国没有了可靠且有实力的说话人,这是最为不利的。而去年刚上任的英国公使纳尔松虽然看起来友好,但如果发生什么事情谁也不知道。且从几年前开始,英国在东方对东町国的扶持逐渐加大,这必然意味着对晋国扶持的相对削弱。

弘凤三十一年七月,大燕帝国与东町国因为在乐东国的利益发生了冲突,并迅速演变为大战,而且不久后互相宣战。

对于这两个都不远的国度交战,晋国很是关心,名义上自然保持中立,但下令北部尤其是思岭驻军严加戒备,谨防事态波及思岭县和东宁、保宁北部地方。

战事自然也是发财的时候,尤其是燕朝距离晋国更近。虽然战事在更远的北方,南方没有波及。可是北方却需要南方的财力、物力支持。而晋国内阁决定大量向燕朝、东町国出售非直接的作战物资。主要是粮食、木材、布匹等,然而这也与作战有关。同时允许私人从兵工厂购买过时枪械,然后高价出售给燕朝,只需事后分成时候缴纳一部分利润即可。

大战一开,南方确实如预想的那样大量代北方从西洋和邻近地方购买军械、筹措费用和粮草。而晋国官府直接经手的仅在当年就卖出各种老旧步枪七千支及子弹五十万发,还有粮食、棉花等。而私人及大族之间经手的就更多,保守估计晋国当年的赋税至少因此能增加几十万。

这一年的六月十七日,王梦瑶又为马归华生下了一个女儿,起名为马锦霓,是他们的第三个女儿。

这样,马归华已经有了三儿三女六个孩子了,是同龄兄弟中儿女最多的,而且全部是一个人所生。而他们两人都才是三十多岁。

战事开始后,晋国对军火的需求也增加,尤其是海军舰艇和火炮方面。而晋国估计战事应该至少会持续到明年。

弘凤三十一年,在马鸿清主导下,海军部计划在五年内将从英国的造船厂购买了两艘七千吨级铁甲战列舰(每艘五十万镑)、两艘四千吨级穹甲巡洋舰(每艘三十六万镑)、两艘鱼雷炮舰(六万镑)、一艘鱼雷驱逐舰(两万镑)、五艘鱼雷艇(十万镑)。另外还购买了在晋国生产鱼雷炮舰、鱼雷驱逐舰、鱼雷艇的特许生产权。

这个计划耗资是巨大的,马鸿松最后砍掉了两艘装甲巡洋舰和两艘穹甲巡洋舰,这样更为现实一些。

而陆军部则从布鲁斯国买入新式七九步枪一万支、子弹一千万发,五七、七五火炮七十二门,一零五、一二零、一五零重炮各六十门,炮弹十万发。二零三、二八零、三零五等要塞炮三十门,炮弹三万发。还大量储备燃煤。这些费用总计五百多万镑,多是从关税、专卖和财政盈余中拨付,也有一部分是皇室内帑。还有一部分是出售过时军舰获得的费用,甚至挪用了海山银行及电报、铁路下的库存款。

除了这些外,还压缩其他的经费,以购买的中小型军舰为基础,自行大量建造鱼雷艇、鱼雷炮舰等。

赚钱让晋国感到高兴,购买兵器是为了应对万一,这是正常的,可是战局却让晋国不太满意。

原以为的战局是希望僵持,而实际上战事从乐东国开始后,燕军是兵败如山倒。没三个月就在东町国是全方位溃败,败退到自己的国境之内。而在海战方面,虽然比陆军要强不少,然而却也是不尽如人意。

这种情况让马鸿松感到意外,而这一年他的病情不断加重,前线战事不利,而且据可靠情报东町国要与燕朝将来的谈判要价颇高,可能会涉及到海山洲,这更加重了他的病情。

弘凤三十一年七月初,禁卫军参谋长范世荣的父母在两个月内双双去世,他心情沉重难以协助卫仲康处理军务,自请退役。而卫仲康当时已经打算给范世荣晋升中将,准备等马鸿松病情有所好转时候就说。但是范世荣决心已下,卫仲康不再勉强,就同意他退役。并替他找好了下家。

卫仲康和赖化行私交不错,而当时的兴京府警务局局长赵德祥年老,精力不济。而范世荣是军人出身,执行力坚决,也颇有头脑。因此被很快任命为兴京府警务局第一副局长,九月份时候实授为局长。

九月,马鸿松让卫仲康以及庾博翔从内事厅、仪仗司派精干力量潜入燕朝和东町国,去打听情况。决定由刘寿毅、马归豪二人率领。同时也是考察两军的战斗力。而且自从战事开始后,马鸿松下令陆海军及外务部特别注意搜集各界的消息和情报,每天都要上报给他看。而且还组织军务会议,并让马归华也参加,了解军务。

到弘凤三十一年年底三十二年年初的时候,因为战线较长,东町国军队虽然连战连捷,但是也受到了后勤的压力。可是燕军除了有少部分将领的军队有战斗力之外,普遍是军无战心,一触即溃。

二月下旬,燕军海军精锐的北部舰队在自己的港口被全歼,丧失了谈判的最大本钱。而三月份,燕军精锐在东北方向战场虽然空前努力,却还是遭到了惨败,燕军不得不在谈判桌上让步。

四月中旬,燕朝被迫与东町国签下和约,开放口岸,承认乐东国在所难免,巨额赔款也自不待言。而更重要的是割让土地,一块是东北方向。而另一块则是海山行省,这是晋国故土海山洲。

当马鸿松几天后得知这个消息后,口吐鲜血,几近晕厥。

醒来后,马鸿松说:“燕朝无能,割让我故土。”

在场的人不断宽慰这马鸿松,然而马鸿松内心无法原谅自己,虽然不是自己战败,但这种心境仿佛就是自己的罪责似的。

别人都无法理解这种心情,而马鸿松从小接受父母的教育,虽然不是出生在海山洲,但对海山洲的情感却要远远强于任何一个人。

次日,马鸿松下令军队集结,他要派兵北上,要阻止东町国军队登陆并占领海山洲,甚至要倾国之力决一死战。

对于马鸿松下的命令,按理说是无人可以阻止的,然而内阁首相邵文贤则让庾博伟、马鸿清对马鸿松的命令是阳奉阴违。

不是邵文贤敢于违背马鸿松的命令,而是他不得不如此,晋国目前没有北上与东町国一决雌雄的能力,而且也不宜与东町国决裂。更重要的是英国明确反对晋国为了海山洲故地与东町国发生冲突。

英国驻晋国公使纳尔松和驻军司令官肯尼利少将在四月底与邵文贤、刘希成、庾博伟、马鸿清的会面中,就明确反对晋国发兵海山洲。表示基于与双方各国都友好的考虑,可以调解两国在海山洲故土的利益纠纷,帮助晋国正确一些实际的利益,但是如果晋国执着于要北上,则英国将难以保证晋国在海山洲故土的利益,而且会影响到双方的关系,包括在海军、商贸方面的诸多合作。

庾博伟和瓜荣良还有卫仲康掌握的陆军在执行这道军令上确实是阳奉阴违,但手段更温和,着重强调困难。

而弟弟马鸿清控制的海军部则不然,直言没有把握。马鸿清更是私下说了一句,皇上大哥看来是老了,经常是前言不搭后语。

这句话他是无意间说的,但内事厅、仪仗司的耳目是无孔不入,这几句话很快就传到了马鸿松的耳朵里,马鸿松虽然什么也没说,但是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这么多年来,内事厅、仪仗司还有陆军甚至民间反应马鸿清日渐专横的声音是越来越多。而且还认为他与英国之间是过从甚密,长此以往于国不利,不可让他久握海军兵权。

对此,马鸿松曾经不以为然,但那是自己身体还好的时候,如今自己身体是每况愈下,就不得不要注意了。

五月初,刘寿毅、马归豪从燕朝境内返回,将在燕朝前线的见闻写出了一份奏疏由卫仲康上奏给了马鸿松。

五月初,马鸿松病情略有起色,也恢复了理智。

刘寿毅的奏疏中则重点讲了燕军的不足和东町国军队的长处,主要是军务方面。他指出东町国军纪森严但恶行不断;将帅深通西洋战法,却也长于斗狠;兵器虽不甚精利,但整齐划一。而燕军虽不乏忠勇良将,然不通新式兵法,于内于外掣肘不断,且兵制落后、兵器不一,补给艰难。虽不乏屡败屡战之勇气,然终不免是屡战屡败。

马鸿松看后,再看看目下的晋军,虽比燕军强不少,而并无绝对把握,何况海军方面,远不及东町国军队,冷静下来后不得不收回了北上的命令,只能是让刘希成通过外交渠道解决。

六月底,在英国调解下,东町国承认晋国商民仍可在海山洲居住贸易,但必须遵守东町国法律。同时晋军在思岭县的驻军在年底前要全部撤回。而晋军的营垒、器材和仓储等,东町国愿以三十万镑的代价购买。而其余的原晋国宫殿,外务部希望让东町国赎买,说这是晋国故地。可是东町国早就了然于心,说这些几十年前在晋国与燕朝的条约里就已经明文规定是燕朝之地,如今已与晋国无关了。后晋国强烈要求,在英国的斡旋下,东町国付出了一百万镑的代价,让晋国不得再谈宁安宫、怀远宫、文英宫三处的事情。晋国也只得作罢,可以说谈判只是换回了区区一百三十万镑,然后就什么也没有了。

马鸿松很悲伤,在宗庙里连续伤心了好几天。这让略有起色的病情又加重了不少。也让他对英国深感失望。几十年来,马鸿松整体上对英国是以诚相待,还做出了空前的让步,然而却换回来这些。

然而更悲伤的还有,打击是接连不断。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乱世风云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