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为了有效治理国家,就吩咐官员四处寻找人才。
其中一位从河南调来的官员,说:“陛下,我这里有一个很不错的人选,名叫贾谊。”
“他从小就博学多才,绝对是个天才,再加上我的指导,称得上是治国良才。”
谈到贾谊,他出生在河南洛阳,从小就聪明好学,十多岁时已经声名远扬。
文帝见到有官员极力推荐,就将他召入宫中,担任政事方面的顾问。
这个职位,相当于一份辅助的职务,因为只有在文帝闲暇无事的时候,才会召集大家一起讨论问题。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贾谊作为顾问,表现得非常出色。
每当文帝提出问题后,在场的众多官员都束手无策,支支吾吾。
而此时,贾谊总会站出来,清晰地分析问题的利弊,让文帝十分赞赏。
时间一长,文帝准备提升他的职位,还说:“虽然贾谊年纪只有二十一岁,但是他有很多想法,是个治国的能才,可以大用。”
于是,他被提拔进入中央的决策层。
贾谊在官 场上飞黄腾达,年纪轻轻就成为高级官员。
可惜树大招风,周围的官员看着这个刚刚上任的年轻人,暗中嘲笑道:“哼,这只是个刚乳臭未干的小子,跟我们这些曾经与高祖一起打江山的人比起来,算得了什么?”
“他是否有真才实学,还有待考察呢!”尽
管许多官员对他不满,但仍持观望态度,因为皇帝提拔一两个人对他们来说,并无太大的威胁。
然而,当贾谊提出一系列政 治主张后,众人就无法保持淡定。
试想一下,他年轻轻地进入了中央,自然会兴奋不已。
此外,他还怀揣着远大的政 治抱负,想要针对当时的国内形势进行改革。
官员们听到改革这个词后,内心不禁打了个寒颤:“这小子也太不懂得顺应时势了,难道不怕自己最后像商鞅一样死无全尸吗?”
贾谊不计较这些,他向文帝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
比如:重新制定礼乐制度,废弃秦朝的传统;提倡重农抑商;还提议让有封地的王侯迁出长安城。
贾谊的主张,损害了许多人的利益,官员们开始不满,三天两头地到文帝面前闹事。
其中一些人说:“贾谊这小子年纪轻轻,不但不知道谦虚,还有点自负。”
“陛下,他整天在您这里唧唧歪歪,说了一大堆治理国家的措施。”
“但这些措施真要实施起来,其实动摇了国家的根基,根本不是在治理国家,简直是要毁了大汉。”
文帝在这方面原本没有明确的立场,但听到大家如此议论后,开始变得犹豫不决。
邓通这个宠臣见状,更加勇气十足地说起贾谊的坏话。
经过一段时间,文帝说:“好了,既然大家都不喜欢贾谊,那我就不用他了。”
这话一出,官员们松了一口气。
于是,文帝将贾谊派到长沙去,让他担任长沙王的老师。
贾谊的政 治抱负,就此落空了。
在任教期间,他内心郁结难消,即使去湘江游玩,也常感慨万分。
他想到战国时期的屈原,觉得自己跟他一样都没被重用,于是专门写了一篇《吊屈原赋》。
文章中他抱怨道:“真是时运不济,无能之辈却在身边横行,善于讨好的人得以显贵,而真正有才华的人却屈居人后,贤德的人也只能依附别人。”
尽管贾谊很悲伤,但并没有放弃心中的抱负。
他不时给文帝提建议,谈自己对国家事务的看法。
也多亏这样,一直忙碌于国事的文帝没有忘记他。
三年后,文帝将他重新召回长安。
贾谊非常高兴,一回到京城,就去见皇帝,这才发现文帝刚刚参加了祭祀。
文帝见到他后,招呼道:“小贾,好久不见了,朕有很多问题想请教你。”
贾谊非常高兴,回答道:“皇上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吧,臣一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想想也是,他离开长安已经三年了,皇上竟然还记得他当顾问的才能,可见今后还有可能得到重用。
文帝拉着他道:“朕刚参加完祭祀,既然你愿意,那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鬼神的事情吧。”
贾谊愣了一下,心中失望极了。
原来他大老远回来,却不能和皇上谈政事、经济,只能聊起鬼神来。
贾谊心里非常郁闷,但毕竟对面站着的是皇帝,他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回答。
文帝见对方连说鬼神,都如此出众,更加感兴趣,一直和他聊到深夜。
之后,文帝再次赞道:“贾谊这个人真的博学多才,甚至在鬼神方面也很了解,朕在这方面还真不如他。”
贾谊听后,又产生了希望,也许这次通过谈鬼神而成功晋升呢?
然而,他的仕途却在此处黯淡了。
之后,文帝给了他一份工作,让他留在长安教导梁怀王。
贾谊心里明白,自己这辈子在官 场上的前途已经堪忧,但他依然关心国家大事,经常写奏折为文帝分析国内外的局势,并提出国家未来的方针政策。
可惜老师这种职业与他的抱负相冲突,他刚担任梁怀王的老师不久,梁怀王便因坠马而去世。
贾谊深感责任,十分内疚。
再加上他在事业上的诸多挫折,便患上了抑郁症。
公元前168年,年仅33岁的贾谊,因忧郁而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