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顺应匈奴之愿,决定与他们修好,因为此时的汉朝正处于艰难之际。
汉武帝为了征伐匈奴、通达西域,不惜耗费巨资,生活奢华,迷信鬼神,大兴土木。
多年的战乱与奢侈生活,使得文景帝时期积蓄的财富与粮食消耗殆尽。
为了筹措资金,他重用严酷官吏,加重赋税与捐税,让富人出钱买官位,买爵位。
这些官员为了一己私利,拼命搜刮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
大小官僚、地主趁机兼并土地,弄得农民在遭遇天灾人祸的时候,不得不将土地卖给他们。
汉武帝意识到,若继续如此,国内必将陷入混乱,汉朝的统治将受到威胁。
因此,他决心采取一切措施来巩固统治,挽救国运。
公元前89年,正值汉武帝六十九岁之际,农民开始春耕的时候,他命大臣们准备农具,亲自下地耕作,并吩咐全国官吏劝导农民积极耕种。
这会儿,财政大臣向汉武帝建议说:“咱们在轮台东部五千多顷土地上建造堡垒、驻扎军队,招募百姓开荒。”
“这样不仅可以种植五谷,还有助于乌孙,让西域各国有所顾忌。”
然而,汉武帝并未采纳此建议。
他发布诏书称:“轮台在车师以西千余里先前派兵攻打车师,虽然打了仗胜,但因路途遥远、补给困难,损失了好几千人。”
“至于更远的车师以西之地,若再派人前往筑堡垒、驻军,将再次扰乱天下,害苦了百姓。”
“当前最紧要之事,就是废止残暴刑罚、减轻全国赋税、鼓励农民努力耕种、养马的人免除劳役。”
“只要国家开支不匮乏、边疆防守不放松,即可安好。”
这份诏书,后人称之为“轮台悔过”。
从那以后,汉武帝停止了用兵,而是采取了各种方式来帮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农民反抗朝廷的行动,开始逐渐减少。
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他的小儿子刘弗陵登基,是为汉昭帝,只有八岁。
霍去病的异母兄弟霍光,成为了托孤大臣,掌握了朝廷的大权。
公元前85年,匈奴的单于也去世,他的儿子继位。
新单于的叔叔和其他匈奴王都想做单于,于是内乱爆发了,无形中分裂成了三个势力。
新单于意识到匈奴已经没有实力再与汉朝打仗,就派使者到长安,请求与汉朝和好。
霍光也派人去回报,只提了一个要求:“让单于尽快放回苏武、常惠等汉朝的使者。
匈奴人骗汉朝使者说:“对不起哈,苏武他们已经死了。”
汉朝不相信,再次派使者到匈奴去。
有一天,常惠贿赂了单于的手下,私下里见到了汉朝使者,告诉他有关苏武的情况,还教给他一个要回苏武的办法。
汉朝使者见到单于,要求他送回苏武和其他使者。
单于说:“放不了,苏武早就死了。”
汉朝的使者严厉地责备他,说:“既然匈奴打算与汉朝和好,就不应该再欺骗汉朝。”
“我们的皇帝在上林苑射杀了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绑着一条绸子,上面是苏武亲笔写的信。
“他说他在北海放羊,你怎么说他已经死了呢?”
“大雁传信,那是上天的意愿,你怎么可以欺骗上天呢?”
单于听了大吃一惊,他四处看了看,周围的人目瞪口呆地愣住了。
过了一会儿,单于张开嘴巴,望着天空说:“苏武的忠诚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
他当即向使者道歉,并答应一定会将苏武送回。
汉朝使者说:“感谢单于放回苏武,请将常惠和其他人也送回,这样才算是真心地和好。”
单于没办法,只好答应了。
苏武当初出使的时候,有一百多个随从,这次回来只剩下常惠等几个人了。
苏武出使时刚刚四十岁,在匈奴遭受磨难了十九年,如今回国,他的胡须和头发都发白了。
长安的人民听说苏武回来,纷纷出来观看。
他们看到了白发白须的苏武手持空杆的使节,无不感动。
有的流下了眼泪,有的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真正的英雄。
苏武他们拜见了汉昭帝,交还了使节。
汉昭帝亲自接过那根光杆子,看了好一会儿,又看看苏武他们,鼻子酸了,不知道说些什么好。
汉昭帝将使节亲自交给苏武,对他说:“您去拜祭先帝(指汉武帝),将使节交还给先帝,让他老人家也高兴高兴。”
说着说着,小小年纪的汉昭帝,直流眼泪。
大臣们也都流着眼泪,内心恨透了匈奴不守信义,扣留汉朝使者那么多年。
苏武回来后,汉朝与匈奴再也没有打仗,双方都有使者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