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写这种文章根本不赚钱,干嘛花心思搞研究呢?原因起于作为每一名炎黄子孙都有的对中华文明的朴素情感。面对西方科技的高速发展,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可能发展高科技?中华文明怎么才能在科技领域发展属于自己的高精尖?
研究它有什么具体作用呢?说到这,必须强调的是,中华文明正面临着西方科技日益进步的挑战。中华文明之所以如今相对没落,根源在于缺乏完整的、可量化、可计算、可实验、可复现的文化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
例如,西方高等数学微积分解决了日常所见的几乎全部力学、天文学、化学、生物学、经济学等问题,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这类体系特点是:可量化、可计算、可提供数学模型,经得起批判性检验。
在第九回中已经提到,大宋五行按《诗经》(齐诗)的四始五际理论,五行属金,而非我们通常理解的木与火。
1368年1月23日,明洪武元年,戊申(猴)年,正月初四日,大明开张大吉。
大明五行按《诗经》(齐诗)的四始五际理论,开张这年正好是“金之始”,《鸿雁》篇,五行属金。但是,有很多参考文献说,依据五德终始说,表示明朝取代元朝是以火克。例如,姜公韬(2010)、吴晗(2014)、商传(2013)等均提过类似观点。
结合之前,汉代王朝到底是土德、火德还是金德的争议;宋代到底是金德、木德还是火德的争议。可以看出,各自套用一套理论似乎都说的过去。但是,为什么5000年一直延续的文明自己的学说能跟自己打起来呢?
有位网友说得好:“科学理论只有自洽性和相容性,迷信中的歪理常常自相矛盾、盲目排他。”您听说过,三角函数sin(5)的值有争议吗?您听说过通过不同方法计算π得到的小数点后六位的数据有争议吗?
中华文明经历5000年,王朝更替十数次,怎么连最基础的五行都能产生较大争议?不管用邹衍的《五行》学说,还是《诗经》(齐诗)的四始五际理论,只是解题方法的不同,结论应该是一致的才对!不是吗?那么多闻名中外的学者对待五行这样基础性的研究,怎么就观点能一致呢?问题出在哪里呢?
不一致说明什么,分析不够客观!那么怎么才能客观呢?
结论:望气。作为一个对中华文明无比热爱的人来说,传承一个活的文明,让中华文明活下去才是第一要义。讲气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特点。
人没有气意味着:死亡!中医上来要望闻问切,其中望的就是气。没气了,哪还有医治的必要?又不是个个都是扁鹊和华佗,能够起死回生,对吧?
围棋没有气意味着:丢子!在围棋棋盘上,没有“气”的交叉点是不能落子的!
武侠里没有气意味着:花拳绣腿!没有气,金庸小说里的紫霞神功、九阳神功、九阴真经、凌波微步、降龙十八掌统统作废。
同理,没有望气,封建王朝的五行就失去了客观判断的基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日子真心应该将其结束掉。
更进一步说,没有望气,一个王朝的气数就无从谈起。例如,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玉杯第二》中记载,“易本天地,故长于数”。那么,对于王朝来说,气与数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自然是望气。明确了王朝的气数,王朝五行的争论自然不攻自破。
对于求圆周率π数学题的两种不同解题方法来说,不管是用祖冲之的切割圆的方法,还是用牛顿的微积分,最终结果应该是一致的:3.1415926-3.1415927之间。
中华文明现在面临最大的困境是什么?最基础的气,说不清楚,研究不明白,导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个网友说的好:“科学命题具有可检验性,迷信中的命题则尽量逃避检验。”如果把邹衍的《五行》学说与《诗经》(齐诗)的四始五际理论看作是:计算封建王朝五行为多少的两种不同的求解方法;那么,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像圆周率π一样,无论通过什么方法检验,都能得到一致的结论。这就是客观。
中华文明不是吹吹捧捧发展起来的,更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是5000年间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摸索出来的。以满族堪舆为例,堪舆的基础是长期的望气实践。上来第一件事,先谈望气结果,是满族堪舆的主要特点。例如,在《满族堪舆文化精品:新疆下洼里托海》中,无论是在汉代的祖师爷去望气,还是在清末我太师傅去望气,抑或是在2022年本人自己去望气,对于新疆克拉玛依市下洼里托海(小拐乡,大概在克拉玛依机场正东)的望气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这说明望气的结果禁得起时间的洗礼与检验。
当然,具体来说如何进行一个王朝的五行的判断?祖师爷从西汉未央宫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方法是:作为一个初学者,基础薄弱,可以采取最简单的办法,依据《诗经》(齐诗)的四始五际理论,直接看王朝哪年哪月哪日哪时正式开张营业的,进而得出其五行。
特别强调一下,这类方法适合初学者,只是表象。王朝的五行是高度与王朝气数息息相关的,因此真正判断王朝五行依据的是望气结果。毕竟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大清都已经覆灭110多年。想对封建王朝进行望气,那只能体现在穿越剧里。
分析王朝的五行的判断的现实意义何在呢?当然是为解决我们中华文明目前所面临的困境。为此,咱先给您举一个具体的、具有典型性的、面向未来的实际应用例子。确保动真格,谈实事儿,针针见血,拳拳到肉。奇妙的满族堪舆(第十一回):驳张其成的紫禁城被视为《周易》的立体展现观。
参考文献
姜公韬. 《中国通史 明清史·第一章·元明之际·第五节 北伐与统一》. 九州出版社. 2010,第16页;
吴晗,《朱元璋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87-88页;
商传. 《明太祖朱元璋(上)》.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13,第112-1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