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满族堪舆与谶纬理论基础今文经学的内在联系。今文经学又被称为两汉经学。《公羊》学是两汉经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具有特色的。什么特色呢?
那就是:《公羊》学中谶纬特别厉害。综合上文,现在进一步捋一下满族堪舆与完颜家的大金使用的谶纬和大清使用的谶纬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益时疆缘群文化考(摘要、目录、前三章)》中,提到:所谓“群”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灭国篇。群文化是一种古代天子(也就是皇上)利用先秦两汉时期的堪舆技术(不同于现在的风水)临制四方的一种天子专属文化。
《讲一个西汉时期的文化润疆的往事,谈谈满族堪舆文化精品》,满族堪舆师作为先秦两汉时期堪舆的嫡系,在旷日持久的清准之战中,通过望气找到了汉代祖师爷留下的堪舆文化精品,即益时疆缘群文化。这个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在大汉平津侯公孙弘、大汉才子董仲舒、大汉贾谊等神一样的人物都在世的时候产生的堪舆佳作,完美地阐释了天人感应学说,是汉代天人感应学说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
《古北口》
断山踰古北,石壁开峻远。
形胜固难凭,在德不在险。
康熙爷在古北口长城,看到雄伟壮丽的长城,不禁想起张廷玉写的“万里长城万里空,百世英雄百世梦”,提到江山在德不在险。
大清定都北京。北京南面一马平川无险可守。为什么康熙爷觉得江山在德不在险呢?
答案在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以《春秋繁露》(竹林第三)为例,开篇如下:
《春秋》之常辞也,
不予夷狄而予中国为礼。
至邲之战,偏然反之。
何也?
曰:《春秋》无通辞,从变而移。
今晋变而为夷狄,
楚变而为君子,
故移其辞以从其事。
董仲舒在此篇中讲了一个道理,《春秋》中阐释如何实现大一统,在德不在力,仁义以服之也。在德:强调的是地德;不在力:强调的是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