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说到,在德不在险的理解源自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在《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中董仲舒开篇名义提到:“今所谓新王必改制者,非改其道,非变其理,受命于天,易姓更王,非继前王而王也。.......故必徙居处、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者,无他焉,不敢不顺天志明自显也。...”董仲舒强调:新王必须更化改制,要从若干方面开始。其中处于首位的是:“必徙居处。”也就是,清从奉天(今沈阳)迁都北京,金从上京会宁府(今天的哈尔滨阿城)迁都北京。
完颜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将首都定在北京的王朝。之后,老爱家的大金(后金)定都沈阳、大清定都北京。这些王朝都是女真建立的政权。要是按照大明的定都思路,百分之百要定都在有险可守的位置。但是,无论是完颜们还是老爱家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南面无险可守的北京、一马平川东北平原的沈阳、无险可守的金上京会宁府。
为什么呢?
原因是一致的。那就是:在德不在险。特别是大清,不管是老家赫图阿拉、东京辽阳、盛京沈阳、京师(北京)、陪都承德都选择了无险可守的地方。出自满族堪舆对于《春秋繁露》的理解:地德。
如《春秋繁露》(人副天数第五十六)所述:“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天气上,地气下,人气在中间。故精于气,莫富于地,莫神于天。”太师傅曾经跟我详细解释过《春秋繁露》。满族堪舆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对于“莫富于地”的解释就是康熙爷提到的地德。
这里提到了董仲舒非常著名的观点:“气”是发生天人感应的基础。例如,著名学者陈浦清在《春秋繁露》序言中写道:“他(指董仲舒)认为,天与地是通过气来发生感应的”。陈浦清是我国近现代古汉语研究专家,1936年生人,教授。
话说回来,从满族堪舆角度来说地德到底是个啥?说简单点就是对某个地域望气的结果。
本人心目中的神董仲舒,太帅了
图片上,长得像鱼钩的带钩子儿的棍是满文,上面的满文翻译过来是汉,下面满文翻译过来是贤人和圣贤的意思。有很多人问我“你学满文干啥?都淘汰的玩意了。”
我可以很肯定地回答:因为,满族堪舆作为从未央宫一代一代传下来的秦汉堪舆嫡系。在满文中保留有大量先秦时期和两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始理解。例如,天干地支。且听奇妙的满族堪舆(十四回):八旗绿营旗帜设计与天干地支的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