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年,汉章帝下令召回窦固,同时安排西域都护陈睦、耿恭和关宠带领的两支屯垦部队留守西域。
窦固刚一离开,匈奴便立刻发动攻击。
当时,耿恭的部队位于天山北部的车师后国金蒲城,而关宠的部队则在南山脚下的车师前国柳中城。
左鹿蠡王带领两万匈奴骑兵,向车师后国发起了进攻。
车师后王安得虽然知道自己无力抵挡匈奴的猛烈攻势,可他仍旧组织了军队进行抵抗,并向耿恭的屯垦军发出了求救信号。
面对人数众多的匈奴骑兵,耿恭的几百名士兵显得微不足道,但他仍然派出了三百名勇士前往支援安得,并派军吏范羌独自南下,向朝廷请求援兵。
没想到,这三百名援军在前往前线的途中,就遭遇了匈奴的大军。
尽管他们奋力抵抗,但最终因敌众我寡,全部壮烈牺牲。
看到援军被消灭,匈奴转而全力进攻车师后王,不久便攻陷了车师后国,后王安得被杀。
匈奴的铁骑长驱直入,直奔耿恭所在的金蒲城。
面对人数上的劣势,耿恭动员了城内的民众,共同保卫金蒲城。
为了抵御匈奴的两万铁骑,耿恭采用了非常规战术,不知从何处寻得一种毒药,涂抹在箭镞之上。
这种毒药虽不致命,但会与皮肤发生剧烈反应,使伤口剧痛并迅速溃烂。
耿恭站在城墙上,向匈奴大声宣称:“汉家神箭,中者必死无疑!”
左鹿蠡王听了没有放在心上,心想自己有数万兵力,一对一开战也足以将耿恭的部队消灭好几次,几根箭怎能改变金蒲城的命运?
就这样,左鹿蠡王开始全力进攻金蒲城。
尽管汉军人数不多,但他们的武器装备强大,强弓劲弩的威力远超匈奴的武器。
当匈奴大军进入射程范围后,耿恭下令数百张强弩同时发射。
涂满毒药的箭雨飞向匈奴,这些“神箭”发挥了作用,只要中箭受伤的匈奴士兵,伤口会迅速溃烂,造成了一片恐慌。
左鹿蠡王惊恐不已,急忙下令撤军。
这些“神箭”给匈奴人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受伤的士兵因剧痛而不停呻吟,夜幕的降临更增添了一丝恐怖。
恰好此时,天降大雨,电闪雷鸣,耿恭趁机率军主动进攻,左鹿蠡王内心震惊,无法想象耿恭竟敢带着几百人出城对抗两万大军。
由于夜色的掩护,匈奴大军没能摸清耿恭的实力,只觉得先是遭遇毒箭,后又是风雷大作,认为一定是天神的警告,于是在黑夜中,左鹿蠡王下令撤军,耿恭和金蒲城得以暂时解围。
之所以会出现这个转机,是因为匈奴有敬畏鬼神的习俗。
当年匈奴人把苏武扔在贝加尔湖边放羊,不给食水,结果苏武竟然顽强的活了下来,这让匈奴人感到匪夷所思,认为苏武一定是有神明的保佑。
眼下又是毒箭又是雷雨,这个心理打击实在太强烈。
尽管匈奴暂时退去,但耿恭知道他们很快会再次来袭,于是决定转移至疏勒城防守,继续与匈奴抗争。
疏勒城地处险要,易守难攻,成为汉军坚守西域的重要据点。
两个月后,匈奴大单于亲自率领铁骑围攻疏勒城。
然而,耿恭并没有按常规出牌,竟然再次带领几百人打开城门,主动对匈奴发起进攻。
他们在击退匈奴后迅速撤回城中,留下了一地的匈奴尸体。
这一次战斗,极大地提升了守军的士气。
可匈奴也由此发现了汉军的虚实,知道他们人数不多,于是逐渐向疏勒城逼近,开始对守军发起攻击。
眼看久攻不下,匈奴人就采取了残忍的手段,控制了流经疏勒城的小河,改变了水流方向。
当时刚好是酷热的六月天,缺乏水源的疏勒城陷入了绝境。
耿恭一方面下令节约使用储存的淡水,另一方面在城内挖掘水井。
几天过去了,储存的淡水已经耗尽,而挖掘的井也没有丝毫出水的迹象。
史书记载,当时“吏士渴乏,笮马粪汁而饮之”。
士兵们渴得只能从马粪中提取水分饮用。
绝望之际,耿恭来到井边,虔诚地拜井,祈求上苍的保佑。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泉水突然从地下喷涌而出,为守军带来了生机,并鼓舞了他们的士气。
但耿恭并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他立即下令用水和泥修补城墙,并让士兵们在城头接水洗澡,以此显示城内的水源充足。
匈奴大军的内心再次受到打击,千辛万苦地断了河,竟然没有用,建在半山腰的疏勒城居然打出了井水,实在是天意。
匈奴军无奈,再次撤退。
耿恭的坚持是他再次取得胜利的关键,如今的围棋界还流传着“耿恭拜井”这一招。
经过大半年的反复折腾,疏勒城依然屹立不倒,匈奴于是转移目标,进攻西域的其他小国。
北路的西域都护陈睦,随后在与匈奴的战斗中英勇牺牲,车师前国的关宠部队也全部壮烈战死。
在匈奴的铁蹄下,西域诸国纷纷投降,疏勒城再次成为孤城,被匈奴包围。
这一次,耿恭面临的是断粮的困境,原本的几百士兵也因伤病只剩下几十人。
车师后王的夫人,曾在解围期间秘密给耿恭送过一些粮食,但这对守军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疏勒城的将士们开始吃尽所有能吃的东西,包括皮革铠甲和弩箭上的皮条、弦。
匈奴单于失去了耐心,派人喊话招降,承诺只要耿恭投降,就把女儿嫁给他。
耿恭假装感兴趣,请求匈奴派使者进城详谈,但使者一进城就被杀死,士兵们在城墙上将尸体分割,煮食了。
匈奴单于愤怒至极,加紧攻城,但仍无法攻下疏勒。
这时候,耿恭与关宠发出的求援信在途中耗时六个月,终于抵达了首都洛阳。
然而,由于明明帝驾崩,朝廷忙于处理丧事,章帝这才开始考虑疏勒城的问题。
司空第五伦等人坚决主张不应救援,理由是距离太远,而且过去这么长时间,耿恭等人可能早已战死,为了救几十个人而牺牲更多人,这样的救援行动是不值得的。
但司徒鲍昱则恳切地说:“当初是皇帝派将士们去远征西域,如今他们有难,朝廷却在关键时刻抛弃了他们,这样做只会增强匈奴的士气,伤害那些忠诚的人。”
他建议命令敦煌、酒泉两郡太守各发两千精锐骑兵,火速救援,然后迅速返回。
汉章帝最终下定决心,吩咐敦煌、酒泉两郡太守率军援救,还加发张掖郡兵,以及鄯善国的军队,共七千人,驰援柳中。
同时,派征西将军耿秉(耿恭的堂兄)屯驻酒泉,领太守事,做好战略准备。
公元76年正月,军吏范羌带领救援部队抵达柳中城,只看到关宠部队的尸体,他们在一个月前就集体战死。
西伯利亚的寒流,动摇了救援军队的意志,这一趟柳中城之行似乎是白跑了。
秦彭等将领认为任务已经完成,准备返回,可范羌坚持还想去疏勒看看,确定耿恭是否还在。
秦彭等人劝不动范羌,便给了他两千兵马,让他自己去看。
范羌冒着严寒,历尽艰苦,终于来到了疏勒城。
耿恭和将士们早已奄奄一息,听到城下有动静,以为是匈奴来袭,准备起身做最后的抵抗。
范羌听到城头的呼喊声,知道耿恭还活着,于是大声呼喊:“我是范羌啊!我来迎接耿校尉!接你们回去!”
疏勒城内顿时爆发出欢呼声,城门大开。
范羌看着眼前这些不像人鬼不像鬼的士兵,内心震撼不已。
第二天,大军撤出疏勒城,匈奴兵紧追其后,耿恭且战且退,最后抵达玉门关的时候,二十六人只剩下了十三人。
后来,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的“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志饥餐胡虏肉”,说的就是耿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