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担任太守多年,却依旧两袖清风,他的家人以蔬菜为食,出行全靠步行。
有一位朋友曾劝他:“为了子孙后代,您多少也该置办些家产。”
杨震却笑着说:“让我的后代成为清廉官吏的子孙,这份遗产还不够丰厚吗?”
杨震后来到了京师,担任了太仆(负责车马的官员),随后又升任太常(负责祭祀的官员)。
这时候,邓骘再次推举他担任司徒。
朝中大臣都对他尊敬有加,邓太后也对他特别信任。
公元120年,汉安帝已经二十六岁,朝廷有了这样一位出色的司徒,邓太后本可以放心了,但她为何还要亲自临朝,不将大权交给皇帝呢?
原因在于,汉安帝小时候聪明伶俐,但随着年龄增长,他变得越来越不像话,只知道吃喝玩乐,不知道上进。
邓太后对此非常不满,她看到河间王的儿子刘翼才华出众,便封他为平原王。
汉安帝的奶妈王圣见邓太后喜欢刘翼,便起了疑心,担心邓太后可能会改立刘翼为皇帝。
她勾结了李闰和江京两位内侍,在汉安帝面前尽说邓太后的坏话。
汉安帝对他奶妈的话深信不疑,对邓太后既恨又怕。
公元121年,邓太后生病,甚至咯血。
她辛辛苦苦临朝十八年,四十一岁就死了。
邓太后一死,汉安帝亲自掌权,重用了大批宦官。
中常侍樊丰、刘安、陈达,以及内侍李闰、江京,还有奶妈王圣,都参与了朝政。
这一批人交了好运,另一批人则倒了霉。
第一个倒霉的人,就是龙亭侯蔡伦。
蔡伦也是一位宦官,来自桂阳(今湖南郴州)。
他学识渊博,喜欢研究手工艺,心灵手巧。
每当休息的日子,其他宦官都去玩乐,蔡伦却把自己关在屋子里,钻研手艺,认真读书。
宫中看到他有这样的长处,便让他负责制造机械器具的事务。
于是,他对书写材料产生了兴趣。
原本文字要么刻在竹简上,要么写在绢上。
后来,西汉初年出现了一种用树皮和麻丝制作的纸,但这种纸过于粗糙,不适合书写。
蔡伦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试验,最终用树皮、麻丝、破布、渔网等材料制成了一种又薄又细的纸,书写起来非常方便。
公元105年,他将这种纸献给了汉和帝,得到了高度赞赏。
从此,大家开始喜欢使用蔡伦的纸,这种纸也逐渐普及。
蔡伦因这项伟大贡献而被邓太后封为龙亭侯,大家也将他制作的纸称为“蔡侯纸”。
然而,邓太后去世后,有人向汉安帝告发蔡伦,称他曾经奉窦太后的命令参与一次暗杀行动,杀害了汉安帝的祖母。
汉安帝为了祖母报仇,下令将蔡伦下狱审问。
蔡伦不愿受辱,选择喝毒药自杀。
当时,汉安帝对邓太后的哥哥邓骘恨得牙痒痒,于是没收了他的大将军印,逼得他不得不自我了断。
邓家的子弟们也跟着倒霉,外戚邓家算是栽了,而新的外戚阎家却势头正猛,宦官江京、李闰等都成了侯爷。
奶妈王圣和她那位如雷贯耳的女儿在皇宫里横行无忌,风光无限。
汉安帝整天和这帮人瞎胡闹,国家大事嘛,自然是“甩手掌柜”,全扔给了樊丰他们。
司徒杨震一看这情形,心急如焚,多次上书劝谏,可汉安帝就是装聋作哑。
樊丰等人见状,乐得自在,假冒圣旨,拿国库的钱给自己建花园。
杨震再次上书揭发,樊丰却在汉安帝面前煽风点火:“杨震本是邓太后的人,邓家倒了,他岂能不怀恨在心?依我看,不如让他回老家歇着去。”
汉安帝一听,竟然真把杨震给免了职。
杨震无奈,只好回到故乡华阴。
他的学生们都来送他,为他打抱不平。
到了城西的夕阳亭,杨震对学生说:“生死有命,本不必过于悲伤;但我受了皇恩,未能除奸,有何颜面立于世间?”
“我死后,你们要以一般读书人的规格安葬我,切莫奢华。”
这位以“天知地知”自省的先生,就这么自尽了。
他的学生们悲痛欲绝,连过路的行人听了,也忍不住掉泪。
杨震一死,汉安帝耳根子倒是清净了。
他带着年轻貌美的阎皇后、国舅阎显以及樊丰、江京等人,离开了洛阳,南下游玩。谁知,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汉安帝走到半路,乐极生悲,突然生病,只得打消游玩的念头,匆匆返回。
这位糊里糊涂的皇帝,就这么稀里糊涂地死在了路上。
阎皇后听到这个消息,忍不住放声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