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顺帝即位后,心想:“咱辛辛苦苦爬上这个宝座,总不能啥也不干吧?虽然大事我插不上嘴,但好歹也得为国家找俩能干的人才,对吧?”
于是,顺帝开始四处张罗,想找个牛人给朝廷添彩。
这时候,一个叫樊英的大隐士,因为跟汉光武帝刘秀是老乡,而且学问大得不得了,自己还搞了一套樊氏学说,引得一群知识分子争相拜师学艺。
时间一长,他在东汉的学术圈和思想界混了个脸熟,地位那是相当高。
可惜啊,这位大学问家对当官没兴趣,私下里他还吐槽呢:“现在朝廷那叫一个乱,太监、外戚,一个个跟猴子似的在里头蹦跶。”
“咱这种没后台的小白兔进去,不是跟着乱,就是上台三天就被贬被杀,图啥呢?”
“我现在过得挺滋润,才不跟自己过不去呢!”
汉顺帝一听,心说:“嘿,这可是个宝贝,我得把他弄到朝廷来。”
于是,顺帝派人送礼、拿着聘书去请樊英。
结果,樊英装病,死活不去。
顺帝那个气啊:“我这当皇上的亲自请你,你竟然还摆架子!”
“好,你敬酒不吃吃罚酒,我就不信弄不来你。”
顺帝下令,强行把樊英弄到洛阳。
到了洛阳,樊英还是那副德性,只要顺帝派人请他,他就躺在床上,有气无力地说:“唉,我身子骨不行了,怕是没几天活头了,要是我进了宫,把病传染给皇上,那多不好意思啊!”
顺帝那个怒啊,直接让人把樊英抬进宫。
樊英看见皇帝,还是半躺在椅子上,一点恭敬的意思都没有。
汉顺帝指着他就骂:“你不过是个臭教书匠,我看得上你才让你当官,你骄傲个啥!”
“我劝你还是老实点,不然你的生死可就由不得你了。”
樊英不慌不忙地回答:“你虽然是皇上,但我可从来没想过要在你手下干活,要求平等有啥错?”
“再说了,我从小到大只想当个好老师,那些贫富、官位高低,在我看来都是浮云,你虽然是皇上,也不能强人所难啊。”
顺帝一听,觉得这话有点道理,只好暂时按下怒火,把樊英留在洛阳,希望他哪天能回心转意。
樊英在洛阳一待就是两年,顺帝为了让他改变主意,天天好吃好喝地招待他,住的地方也是豪华得不得了,走到哪儿都有人跟着。
时间一长,樊英过得越来越舒服,态度也慢慢软化了。
话说有一天,汉顺帝又把樊英请进宫里,这次的目的是喝酒吃饭,顺便谈谈心。
席间,顺帝突然站起来,向樊英深深地行了个礼,说:“先生,您这学问比我多多了,而且您还喜欢收徒弟。”
“要不,我也当您的入室弟子得了。”
“国家大事上,我还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今后还得请您多多指教呢!”
说完,顺帝就开始询问起政事来,还大声嚷嚷着要封樊英做官。
樊英心里想拒绝,但又琢磨着:“我在你这儿吃了这么久,喝了这么久,现在让我怎么好意思说不?”
“吃人嘴软,拿人手短,我这也吃了,那也拿了,总不能还板着脸说不吧?”
虽然心里叫苦连天,但为了不给顺帝丢脸,樊英只好硬着头皮,咬牙接受了。
顺帝见状,高兴得哈哈大笑,“哈哈,先生这下终于能在朝廷上大展拳脚了,将来朝廷里还有好多事需要您帮忙呢。”
樊英皮笑肉不笑地跟着笑,心里却暗自嘀咕:“我这是不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当了官后的他,对处理政事一点兴趣都没有,整天就想着怎么辞职。
没过多久,他实在忍不住了,给顺帝写了封辞职信:“其实我也挺想当官的,有钱拿,有房住,多好。”
“只是我现在身体真的不行,就是想发光发热也没这条件啊。”
“皇上,我老占着官位,浪费国家粮食也不是个事儿,不如把位置让给有能耐的人吧!”
顺帝看了辞职信,感到一阵无力:“我这两年算是白招待他了,这家伙真是顽固不化。”
“当初还以为他名声在外,能派上大用场,结果到头来却是中看不中用。”
虽然心里挺挫败的,但顺帝也知道强扭的瓜不甜,只好答应了樊英的请求,给他办了离休手续,封了个空头官衔,让他回老家去了。
樊英满意得很,现在不仅能回到田园生活,每个月还有退休工资拿。
有人见了,就跑来劝他:“你以前死活不愿做官,后来碍于情面,接受了官位。”
“然而你在其位却不谋其政,对国家没有贡献,怎么还能享受俸禄呢?”
樊英一听,像是被雷劈了一样,说:“你说得对,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我既然不愿为国家效力,那还让国家养着我,这还叫什么隐居呢?”
后来,樊英再三写信,让顺帝收回官衔和俸禄,一门心思地隐居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