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黑暗时期如何肆虐,总有一些有识之士渴望拨乱反正。
范滂是其中的佼佼者,而陈蕃也是如此。
陈蕃,这位河南平舆的才子,与秦末农民起义的先驱陈胜同乡,却选择了破旧立新,致力于引领东汉王朝走向复兴。
陈蕃的祖父曾为官,然而家道中落。
不过,陈家人深明事理,坚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原则,从小教育陈蕃勤奋读书。
陈蕃不负众望,刻苦学习,视野日益开阔。
在他十五岁那年,一位名叫薛勤的老友来访。
薛勤看到庭院杂乱无章,堆满了杂物,不禁皱起眉头。
他问:“咱们好歹算是客人,你难道不知道我要来吗?怎么不收拾一下?”
陈蕃耸耸肩,回答:“我将来是要做大事的人,以扫除天下为己任,这不过是个简陋的住处罢了,何必劳我亲自动手呢?”
薛勤惊讶之余,暗自赞赏陈蕃的远大志向。
但是,他也提醒陈蕃:“你有志向是好事,但连眼前的杂物都无法处理,将来又如何能扫除天下呢?”
这句话犹如醍醐灌顶,使陈蕃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开始打扫庭院。
后来,陈蕃步入仕途,正如他年少时的誓言,立志匡扶天下。
当时,由于天灾人祸的连绵不绝,零陵、桂阳一带的山贼横行。
官员们向皇上建议,说一定要严惩不贷。
至于负责镇压山贼的官员和将军,为了不让他们白干活,事成之后都一律有赏。
然而,陈蕃对此提出了异议,他认为这些办法只是治标不治本。
他强调,造成反贼众多的原因在于贪官污吏的肆虐,百姓被逼无奈才走上反抗之路。
他主张撤换那些贪赃枉法、不顾百姓生死的官员,选用清正廉洁的新人。
他认为只有这样,百姓的日子才会真正好转,到那时候,谁还会愿意铤而走险去当山贼呢?
他直言不讳,却引来了众人的不满。
他们暗地里骂陈蕃:“这家伙这样说,不就代表我们也是那些浑水摸鱼的贪官吗?”
“哼,既然只有你是正直的官员,那还是别跟我们同流合污了吧。”
没多久,得罪了众人的陈蕃便被贬官到豫章郡,临行前也没几人愿意送他。
然而,陈蕃对此毫不在意,他觉得在洛阳当官和在外地当官都一样,都是为了国家。
到了豫章郡,他就开始打听:“这里有哪些人才?”
有人告诉他,有个叫徐孺的人,他品德高尚、学问渊博,是个不错的人才。
陈蕃一听,马上派人去请他。
手下们提醒他:“你刚到这儿,还是休息几天再去找人吧。”
陈蕃却反驳说:“我休息的时候多得是,但徐孺这样的人,对国家来说却是可遇不可求的,现在国家衰败,难道还能等吗?”
“周武王那样的国君都会礼贤下士,我这种普通人就更不用说了。”
其实,徐孺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人,但他有真才实学,德才兼备,是个难得的人才。
为了表示对人才的重视,陈蕃让人准备了一张舒适的活动床。
当徐孺一来,他就把床铺好,让他坐在上面,与他探讨国家大事,畅谈古今。
他们的谈话常常忘了时间,直到徐孺离开,陈蕃才命人把床收起来,并说:“对待像徐孺这样的高洁之士,我愿意用真心打动他。”
然而,由于东汉后期的动乱和徐孺的隐居生活,陈蕃最终未能说服他。
他自己也因当时的内忧外患而命运多舛,身首异处。
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