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套哲学理论一定会有漏洞或者矛盾,哲学正是以这些漏洞和矛盾而兴旺,这一点与科学又不一样,科学怕错,哲学不怕,因为哲学没有对和错,只有不同的观点,罗素说:“哲学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要在它的不确定性中来寻找。”所以说,学习哲学就不要刻意的去找标准答案,那是考试的节奏,对于哲学考试,即使是错误的答案也可能得分,而事实上,谁知道这答案对不对呢,不应该为考试而学习哲学,但学习哲学会有一些考试,只要是考试,那就必须得死记硬背一些才行。
学习哲学不要迷信哲学家,哲学家是拿来参考的,毛姆说:“尽管我知道这些哲学家学识渊博、思想缜密、条理清晰,但我认为他们各持一家之言,并不是出于理性,而是由他们各自的气质决定的。”
哲学起于闲暇,也应该在闲暇中去学习哲学,学习哲学就是学习哲学史,学习哲学家们互怼的那些观点,管它正不正确都是哲学。
任何一套哲学理论一定有它的道理,哲学就是对与错、认可和反对构成的一个矛盾体,对的错的都得学,因为这里面的对和错都可以诱发出新的思想,一个哲学家对他人的暗示可能比其哲学著作本身更重要。
细细想来,哲学这玩意儿,也许需要站在哲学之外来探讨,钻进去就可能成了这派那派,有吵不完的架,但是,钻进去才更有意思,所以,哲学家们宁愿吵架得罪人也要钻进去。
不管是学习哪一门学科,了解一些哲学思想对自己的专业是有用的,哲学不能当饭吃,哲学的作用就在于它给其他学科划出了势力范围,就是前面说的打基础,没有打基础的地方,你要去建房,肯定塌。
同时,哲学是思想的体操,有锻炼和启发思维的作用,不管学哪一门学科,思考和善于思考都是重要的,不然,最终只能是学成操作者而不是创新者。
哲学的学习并不是根本,思考才是根本,思考本身就是哲学,不是因为哲学而爱上思考,是因为思考而爱上哲学。
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思想,哪怕是没有学过哲学的人也有,毛姆说:“就算是毫无思想的人也拥有属于自己的哲学。”哲学发现了不同事物的共性,找到共性才能找到事物的本质。
哲学思想给不同的学科带来的启发会以不同形式产生影响,也许自己没有意识到该影响,哲学具有母性的特点,哲学像不会造汽车和飞机的母亲一样可以生出会造成汽车和飞机的人。
哲学不仅对各门具体学科是重要的,哲学对生活同样是重要的,学习了哲学,事实上就把哲学变成了生活,因为,只要是人就是有观点的,人做事情总是有观点在影响其行为。
如同炒股时什么时候抛,不同的人想法不一样,甚至,这钱是用来炒股还是旅游,还是捐出,这背后是有观点在支撑的,而这些观点最终都是哲学观点。
这些观点不一定是学习哲学而来的,事实上,哲学甚至都不用专门学,生活就是哲学,哲学必然回到生活,哲学不是想象的那么神秘,只要会思考就有当哲学家的潜质。
只要深入思考,就将和哲学汇合,将一个命题一直思考下去,那就一定是一个哲学问题,把自己的哲学思想体系化就是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哲学的目的是使思想在逻辑上清晰。”所以,哲学其实不复杂,当哲学家其实挺简单,只要有思考,并且把思路理顺就行了,哪怕是瞎想,只要理得顺就行,那么,当不了数学家,当不了物理学家,当不了天文学家,当哲学家吧,回头一看,哲学家正在偷笑。
刚才说了,哲学是生活的,生活是哲学的,对此,有人还是会说,自己的生活没有一点哲学的感觉,那么,三观这个词总听过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三观是每个人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具体来说就是,怎么看待这个世界,怎么看待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每个人都会有三观的,这是哲学的结论,逃不掉的,其实,把三观说成哲学观也是可以的,关于三观的形成,这里面既有天赋,也有运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有道理的,出淤泥而不染也是有道理的,前面谈英雄人物的时候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主要是自己的问题。
爱思考,爱哲学,这会让人活得明白,学得明白、干得明白,这会提高幸福感。
哲学家都有怀疑一切的特点,否则当不了哲学家,那些哲学成就也是怀疑出来的,事实上,科学中也有这种情况,先通过怀疑产生一个假设,再去证明这个假设是否为真。
看上去,获得一个新点子似乎比较简单,是的,有时还真的那么简单,但是,怀疑一切是需要底气的。
如果没有足够的知识量支撑,怀疑一切是非常不明智的,还不如随大流、信权威,相信猫的权威的老鼠才有前途,但想挑战猫的权威的老鼠太多了,这个规律对人也应该是适用的。
人的思想是自由的,但人人都下意识里渴望理论,哪怕是别人给出的理论,因为人们下意识里不愿意首先怀疑,人们下意识里愿意首先心里有底,只要有理论,心里就有了底。
这个世界的有趣就在于,有些事,找不到或暂时找不到理论,那样的话,人们就只能猜,当然,猜的方法也不少,在不同范围内也能形成理论,但人们常常只能用小范围的理论去说明大范围的事,比如归纳、统计的方法,总体来说,这玩意儿好像不太保险。
所以,哲学家们一直在争论,归纳的方式对认识世界是否可靠,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没办法,刚才说了,人们下意识里认为理论更可靠,但有些事没法用理论得出可靠结论。
如果有人问,是不是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这个问题用理论还真不好整,采用统计的方法却是可行的,但只要说到统计,就没有绝对,除非统计所有,而这个要求是达不到的。
那么,统计、归纳的方法就显得悬吊吊了,归纳一万遍也不能说明第一万零一遍也是这样,哲学家们争论的地方就在于这一点,在于这个归纳的方法并不可靠,他们的意思还是想用理论的方法,有人给这群学究取了个名叫唯理论派。
人们下意识里还是看好理论,但是,有个问题,理论推导一定要有前提,这些前提最后会落脚到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之上,这些公理是怎么来的呢,这就麻烦了。
公理来自感觉和经验,人们曾经感觉太阳是绕着地球转,这在当时成了公理,这下子,公理成了经验,唯理论成了经验论。
但是,经验常常出错,这也是不证自明的,这时,肯定有人会突然开悟,原来辩证是才是不证自明的,有人就直接表明,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适用不同理论,即使这两种理论是矛盾的。
看来,哲学家总是有理,确实,哲学是有趣的,哲学不在于对不对,思考就对了,思考是人人的权利和习惯,这么说,哲学得到了普及?也许吧,其实,纯粹对于哲学这门学科,根本不需要普及,因为无法普及,有哲学刊物,有哲学书,有哲学课,有哲学专业,并且这个专业还不需开设很多,学生人数也不需要很多,那就行了。
哲学问题由哲学家们去捣鼓,人们只要思考就行了,思考是令人快乐的,正因为人们在思考,也就是在推动哲学的发展,因为人们的这些思考会被哲学家捕获并用于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