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 哲学9
书名:探来 作者:闪灭 本章字数:2912字 发布时间:2024-01-21

 

---德国哲学

 

关于德国的哲学,这里需要多说几句,前面就说了,“这个规律被打破了,德国成了哲学思想的发源地。”德国其实挺不容易的,特别是德国的国家之路是坎坷的,也许这种不顺的经历使德国的哲学更有素材。

 

从蛮族名号中走出来的德国人保留了蛮族的一个特点,蛮其实意味着纯,进而可以称为执着,德国人在哲学上的纯粹和执着使得德国成了出哲学家的地方,而且德国总是出大哲学家,整个德国似乎都有一股哲学味。

谢林说了,在德国,你要说谁没有哲学头脑那就当是在骂人。

这是谢林在搞笑还是德国人都在搞笑呢,德国的地理位置也是使德国成为哲学国度的重要因素,东欧文化和西欧文化在德国碰撞,东欧的东方文化成分是浓厚的,西欧的海洋文化成分是独特的,德国夹在中间。

西欧在科技上的先行一步使德国必然向西看,德国对海洋的向往是强烈的,但德国人没有见过真正的汪洋大海,德国成不了真正的海洋民族,东方文化的浩瀚使德国人有了在思想汪洋大海上冲浪的冲动。

 

德国长期不是作为一个国家,而是作为一个松散的国家联盟存在,这似乎更加激发了德国人对国家的向往,东方文化的神奇和中国的大一统模式,再加上并不高大的拿破仑在德国大地上骑着高头大马时的高大形象,黑格尔发自内心的喊出:“国家是行走在地上的神”。

德国确实是伟大的,用西方人的话说,德国人以了不起的耐心和牺牲精神替现代大厦凿好了所有的石头。

这话虽然有点过,但也过不了哪去,不同文化的碰撞,把纯惯了的德国人搞得不知道该相信谁了,这反而使纯纯的德国人对寻找世界的真谛表现出更加的好奇。

德国哲学家的思考是深邃的,一本正经的纠结哲学的底层构造是德国哲学家的常态,这就注定容易把别人和自己搞凌乱,然后就会如约而至的听到一阵阵骂声。

底层没有标准答案,但德国哲学家的定义是立足于底层,并以标准答案的形式发放,好在德国哲学家有着高超的集成能力,最后还总能把这个包裹扎上个结,不得不佩服德国哲学家严谨、执着和勇气。

前面就表达了,哲学没有对和错,哲学是拿来启发人,给人思考的,即使是零散的、点滴的思考也是哲学的。

德国哲学给人的思考是一串一串的,把人往底层引,读德国哲学要有一点哲学基础,要站稳自己的脚跟,在拥有足够强大三观的基础上再去修正自己的三观。

也就是说,此时,三观的底层框架已经基本不变了,变的是一些具体细节,一个拥有坚实三观的中国人不容易因那些响当当的哲学家名字和哲学名词而全盘笃信他们的学说。

 

德国哲学在哲学界带了一个坏头,使得哲学越来越难读,越来越脱离众群,哲学原本可以不这么晦涩的,或者是有限度的晦涩,现在整得不这么晦涩还叫哲学吗?也难怪,哲学家说了,哲学需要这么晦涩,康德说哲学是可以通俗化的,只是没得必要。

从康德开始,哲学家的价值就在于听众听不懂,但这种听不懂是有价值的,其价值就在于启发,在于听者突然的开悟,不在于一定悟对了哲学家的原意。

 

以前的哲学家往往都是多面手,德国哲学家也不例外,德国哲学从莱布尼兹开始,不过,很多人反映说,莱布尼兹这个名字更多的是和数学联系起来,也对,他在数学上露脸的机会似乎比在哲学上多多了。

特别是他和牛顿共同成为微积分的创始人,感觉莱布尼兹的数学味比牛顿还浓,牛顿则完全属于我们今天所说的运用数学家,其实直接称为物理学家更合适。

当年的事真的很奇怪,究竟是哲学家创立了一门数学,还是数学家玩转了哲学?同时代的笛卡尔创立了解析几何,你说笛卡尔是哲学家还是数学家?你说康德是哲学家还是天文学家?莱布尼兹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哲学成就不太让人太在意,但莱布尼兹把德国人带进了哲学的殿堂,他对后世德国哲学家的影响坐实了莱布尼兹的哲学家地位。

康德作为哲学家那简直是德国哲学的标杆,很多人一说到康德就要提到他的三大批判,其实是三大研究、三大评论、三大反思、三大自我标榜。

一般在哲学上用批判这个词的时候都是自认为在这个领域有重大突破,科学的发展形式是假说,哲学的发展形式是批判。

对于德国哲学家,不批判是过不了的,德国是批判的“神圣家族”所在地,德国人就喜欢玩批判和批判的批判,无论是德国的批判者和被批判者都有这个爱好。

胡塞尔说:“只要我有理由和机会对他人的经验作为经验加以批判……”看,哲学家有多喜欢批判,不进行批判就不是哲学家,不进行深刻的批判就不是大哲学家,批判这个词不是一般人玩的,哲学上的批评是一种能力,是一种高雅,是哲学家谦虚的说法,而且,都是哲学大牛们才敢用这个词。

 

康德哲学的特点是庞大、严密、晦涩、学究、矛盾、争议,大家对康德是崇拜与批评并存,能做到这个份儿上就不愧是大哲学家,前面就提醒了,读德国哲学要站稳自己的脚跟,哲学本身的性质和康德哲学的各种断言决定了康德哲学的影响是第一位的,作用是第二位的。

康德给人最多的是启发,让人产生深刻而广泛的思考,对康德哲学的理解不存在正确或者错误,只是对哲学的一种理解,哲学是拿来触发人思考的。

 

我们先来谈谈康德那个大名鼎鼎的物自体,或自在之物,康德的本意是想说明事物的本质,这物是无条件的存在,绕个弯还可以说是以自己为条件的存在,而事实上,我们的世界找不到这样的存在,但我们的世界得以该物为基础来组建,看来,我们必须得为基础的基础而烦恼。

康德从建立物自体概念起就处于矛盾之中,康德说:“物自体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与其说物自体是康德解释世界的一种表达,不如说是康德搞不清楚这个世界的一种表达。

哲学家是为解决矛盾而生,但哲学家似乎又是制造矛盾的人,哲学似乎就是面对这些矛盾做选择题,不管选哪个,都能写成高水平论文。

对于物自体,可以这么来理解,你感知到一只杯子的时候,这只杯子所对应的物自体已经进入你的思想,你甚至可以直接认为,这只杯子就是物自体。

你知道这是一只杯子的时候,不需要物自体了,这只杯子是作为杯子的现象存在于你的思想中,它叫不叫杯子已经不重要了,此时,可以认为物自体就是这只杯子之所以存在的根本所在,物自体就是原因的本质,这个本质通向神。

我们从另一个方向再来理解物自体,物自体是事物的属性在人脑中的抽象存在,我们能感知现象,但我们可能不知道这个现象的原因,而物自体就是描述这个原因的。

从这一点说,物自体不可知的说法是有道理的,事物背后的本质也是分层的,如果不是指底层,就是可认识的,康德要的是底层,那就真不能认识了,或者说只能是近似的认识。

说来也好玩,既然康德要在底层找答案,可他为什么喜欢研究7+5=12,按理应该研究1+1=2呀,这才更靠近物自体呀,可以作一个比喻,物自体好比是数学上的n维空间,是抽象的存在,是不存在的存在,数学上的n维空间几乎不需要解释就明白是在说什么,但谁又能说清楚什么是n维空间呢。

物自体的道理是类似的,科学可以解释任何事物,但科学解释不清楚任何事物,康德爱科学,同时,他也爱神,神能解释一切吗?也许能,但我们相信,康德和我们都认为神是人造的,同时,我们还认为,只要是人造的,那就不可能是完美的,因为人解释不了一切。

对于欧洲人,可以大胆的表达科学不是万能的,但不好说神不是万能的,康德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觉得有必要弄一个名词出来平衡科学和神的关系。

欧洲文化确实有令中国人搞不明白的地方,以致于西方哲学就如同西方宗教一样对中国人必须是搞不懂的、晦涩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探来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