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崇圣寺三塔的神意弥漫
洱海边升起的祟圣寺三塔与其塔身中被时间和神圣所塑造的力量,塔体玄妙华丽而壮美,很显然,这是人类生活与精神顶礼馍拜的神址。这个源自南诏丰佑时期的三塔位于现在的大理城西北外的点苍山雪峰下,距洱海三公里。关于三塔有如下记载:据《南诏野史。丰佑传》载:“唐敬宗乙巳宝历元年(公元825年),重修大理祟圣寺成。先是王嵯巅广寺基方七里。。。。。。佛一万一千四百,屋八百九十,铜四万五百九十斤。(宪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经始,至是(敬宗宝历元年)工竣。”最早记载祟圣寺三塔的文献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唐乾符二年(公元875年),韦陀将军童真告宣律师曰:西洱河袤百里,广三十里,中有洲岛古寺,经像尚存,无僧主持,经文与人同(与汉文卷相同)。时闻钟声,百里殷实,每年三时供养。古塔基如戒坛,二重塔上覆釜,彼土诸人见塔每放光明,即以素食祭之,求其福祚也。”据万历《云南通志》载:“崇圣寺中观音像,高二丈四尺,唐蒙氏董明善者,吁天愿铸,是夕天雨铜,无欠无余,仅足铸像。”元初郭松年的《大理行记》中记载:“(苍山)中峰之下有寺焉,是为点苍神祠,亦号中岳。中峰之北有祟圣寺,中有三塔,一大一小,大者高二百余尺,凡十六级,样制精巧。”元代李源道《大崇圣寺碑铭并序》中有记载:“寺在郡之点苍山下,蒙氏所创也。三塔峙立,金壁交辉,巨丽与山埒。”明末《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中写道:“是寺在(苍山)第十峰(按即雪人峰)之下,唐开元(成)中建,名祟圣寺,前三塔鼎立,而中塔最高,形方,累十六层,故今名为三塔。塔四旁皆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壮。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即天,为蒙氏时铸,其声闻可八十里。楼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而中溪(按即李元阳,字中溪)所勒黄华老人书四碑俱在矣。其后雨铜观音殿,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
祟圣寺三塔在各种人文地理文献记录中,都敞开了一个属于洱海的圣境。
这圣境破开了洱海上的水雾,迎着崇圣寺三塔的圣境而来的人们络绎不绝,朝圣者的目光充满了无限的虔诚。就这样,我们也来了。祟圣寺三塔互相环绕的神意,已经延续了一千多年。在这漫长的千年时间里,三塔已经成为了洱海地区一个不可缺少的神祗,再也没有任何力量将它剥离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