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沿《大理国梵像卷》的命运
书名:洱海传 作者:海男 本章字数:1350字 发布时间:2024-02-21

3.沿《大理国梵像卷》的命运

  

  《宋时大理国描工张胜温画梵像》,也称《大理国梵像卷》,是由大理国的宫延画师张胜温完成的。这部画卷约33米长,画中人物共637人。画卷以第一部分“利负皇帝礼佛图”,第二部分所绘出的诸位佛菩萨、金刚罗汉、天龙八部、中土禅宗法系及大理国高僧,第三部分绘出了天竺十六国王众。画卷展示出洱海流域的佛教世界。画卷出世以后,频繁的战乱就开始笼罩着大理国。

  深藏它的宫殿面临着战乱的入侵。画卷一次又一次的面临着遗失或者被劫持,这是许多艺术作品在乱世中最终的命运。那一年,当忽必烈的蒙军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息卷进洱海地区时,画卷的命运已经开始演变,从隐藏的密室中,画卷已经披露出了一幅幅梵像中的线条,那些金色的暖调是画家喜欢的色泽—铺满了整个漫长的画卷。我们很难猜测,置身于大理国利贞皇帝段智兴时代的张胜温,是在什么样的艺术情绪笼罩下,创造了令后人今世所震惊不已的旷世之作。

  张胜温画卷在忽必烈征服洱海地区以后消失了。当整个阳苴咩城宫陷入颤栗和喘息之中时,失去画卷是必然的。历史没有任何记载,在混乱中是什么人从王宫的秘室中带走或者盗走了画卷。当然,有一点是无毋庸置疑的,让它消息者,必须是一双手,必须是一个人。

  这个人必须了解画卷的永恒前景,了解画卷的神秘和艺术的绵延性:另外,这个人必须了解大理王宫的布局和密室:除此之外,这个人必须有智谋和勇气,在迷乱和刀剑中开始逃亡。许多年以后,张胜温画卷出现了。这已经是明朝初期的一天,江南地区天界寺的主持德寿在一个十分偶然的日子里发现了画卷的存在,他追随而去用重金即刻买下了画卷,自此以后,四处漂浮不定的画卷便寻找到了暂时的避难所,藏于寺院中。尽管如此,无穷尽的战乱和变革依然遍及全世界。1448年,画卷注定要卷入并漂流到一场来势汹涌的洪灾中去,即使是神秘的佛主也无法护佑并改变它的命运。画卷随洪灾漂泊到了一条大河,后被巨浪推上岸。然后,它又回到了民间收藏者手中。

  尽管如此,自从画卷离开洱海地区以后,画卷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模样。由于战乱、洪灾、时间和颠倒一切的时空以及被这时空所带来的一切磨难,它不得不失去昔日的光泽。由此,画卷不得不分类成册,它在清王朝时又从民间重返宫殿。

  在一个不断被历史的妖术所改变的世界里,或许,只有宫殿深处被阴晦、时间和侍卫所守护的密室才可能藏下它神秘的容貌。在清王朝的王宫,乾隆皇帝看见了这来自彩云之南洱海边的巨幅画卷,并视它为珍宝。所以,在皇帝的目光注目下,画卷便划分为《蛮王礼佛图》,这一册充分展现出了段兴智时代大理国的一系列活动。另一册为《法界源流图》则概括了佛教的世界。

  随同清王朝历史的演变中沉沦不息的画卷中的《法界源流图》,后来跟随离宫以后的溥仪离开了宫殿,先是到了长春,随同傅仪的命运在挣扎,后来,它终于被吉林省博物馆收藏,终于结束了逃亡之生涯。《蛮王礼佛图》,或许是被另一个逃亡者兼收藏家带到了台湾,后来被台湾故宫博物馆所收藏。当我们今天重温两册画卷时,内心仍会荡漾不息。《张胜温画卷》中隐藏着令世人惊叹不已的艺术之美。《法界源流图》所展现出的天龙八步以及“释迦牟尼佛会图”,使我们看到了画家的艺术境遇。《蛮王礼佛图》揭示出了从遥远的南诏国开始,佛教在洱海地区的流传方式,而历代帝王们与妙香佛国溶为一体的场景,在今天似乎仍历历在目。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洱海传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