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神秘的法教寺终于跃在眼前
在洱海地区还流传着云南最早的佛教典籍,它就是南诏大理国写经。当我们翻拂南诏安国圣治六年(唐昭宗乾宁元年,公元894年)的《护国司南抄》时,我们会看到历史上发现最早的南诏大理国写经。古风弥漫的洱海边为何隐现出如此神秘的写经事件?这个漫长的秘密使我们开始又回到了洱海的佛教历史中去。
当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在历史上了产生了供养设殿、诵经念咒的神圣仪式以后。在洱海地区出现了以天竺僧人的布教的佛教密宗者们已经开始以“译咒翻经、开建五密坛场”,这些佛教背景中与焚僧弟子的大姓阿叱力的“通释习儒”、“唐、梵之字靡不勤习”互为联系。于是,一种神赐的力量,形成了洱海地区从南诏大理国直至元明各代的阿叱力僧人们,以传抄佛教密宗典籍来弘扬宗教。
这些手抄经文出自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僧人们之手,在僧人们翻译、传抄、撰写的经书中,以三藏经疏、仪轨忏文,这些写在纸卷中的经文汇集而成—南诏大理国写经。宋绍兴丙辰元年(公元1136年),大理国派遣使者杨贤、彦贲等人入宋朝,进贡的国礼中就有金银书写经品《金刚经》三卷,金书《大威德经》三卷。这些来自洱海边的写经品不仅开创了云南最早的佛教典籍:南诏大理国写经,而且还影响了中原的佛教文化。
此外,在大理国写经典籍中还有另一种语言存在,它就是源于洱海地区的白蛮语,这种从本民族游移而出的地方语种与汉语同时进行着。在漫长的语词字改革中寻找到了白文的符号学,所以,在大理国写经中同时出现了用汉、梵、白三种语系的写经书,这一奇特的佛教典籍史话,使佛教密宗阿叱力教派成为最显著的传奇之一。
沿洱海的波浪,我们会寻找到去大理凤仪北汤天村法藏寺的路线。风,再一次的激荡起我们的视野,神秘的法藏寺终于跃起在眼前。据法藏寺旁的董氏宗祠内《董氏本音略叙碑》记载,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北汤天村,曾经是著名的佛教密宗阿叱力大姓董氏的出生地。董氏自南诏以来,以相传40余代的神力,造就了历代的高僧曾为封为国师,是南诏大理国以来最有影响力的阿叱力世家。
我们也来了,北汤天汤法藏寺就在眼前:一束束落日前夕的光泽垂照于它的瓦砾,历千年而保存下来的经书收藏之地,显现出无限的沧影。这里曾经是被明成祖封为“国师”的故地。御书“金銮宝刹”与“国师府”匾额就悬挂于法藏寺。在阵阵秋风的呼啸声中,我看见寺院中的金色秋叶在旋转在旋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