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师爷公孙弘鲜为人知的封侯往事
书名:奇妙的满族堪舆 作者:锦城烤事儿 本章字数:2947字 发布时间:2024-01-31

奇妙的满族堪舆第二章 满族堪舆前世今生

第42回:祖师爷公孙弘鲜为人知的封侯往事

第一节:满语中达林与平津侯封号的关系

上回说到,我的满语名字叫dalin。达林要是不好记,您可以叫我达令

达林在满语里什么意思呢?

满语里Da,是首领,领头人,领袖的意思。

满语:da

听太师爷说,满族堪舆的开山鼻祖是汉代丞相公孙弘。满语里的达林本身就来自于汉武帝时期丞相公孙弘的封号平津侯。因此,达林在满语里是彼岸、河岸、岸、(天津的)津等。因此,满语中达林引申为港口、津门、(某种学问的)路径分析,找到某种学问的实践方法等等。

满语:dalin

换句话说,开山鼻祖公孙弘找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津门,让春秋公羊学说找到了驶向“修齐治平”儒家学说理想彼岸的方法,让自此以后的汉代皇帝对他的学说深信不疑。因此,他被封为平津侯。

第二节:平津侯封号的由来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描述出一个重要史实,即在西汉时期,特别是西汉前中期,非军功不得封侯是一项铁律。公孙弘作为文官,虽然官至丞相,却是从来没有军功。但是,他就被汉武帝破格封为了平津侯。

据教我满族堪舆的太师傅敬泉先生说:公孙弘从史书上来看,平平无奇,没有卫青和霍去病那样的军功、更没有萧何和曹参那样的重大政绩。他为什么可封侯成为了历史谜团。

这个谜团只有满族堪舆师才知道个中原由。因为,满族堪舆是从西汉未央宫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嫡系。

太师傅曾经对我介绍说:“从公孙弘的封号就可以知道汉武帝想什么,为什么给他封侯。平呢是平天下的平;津呢是是天津的津,当渡口、门径、途径讲。所谓平津侯,就是他找到了修齐治平可以实际操作的解决方案。”

孔子只是提出儒家治理国家的理念:修齐治平。孔子处于春秋末期,公元前479年去世。在孔子以后的战国时期以及秦代和汉代初年将近300年时间内,儒家弟子一直没有找到修齐治平可以实际操作的解决方案。

直到贾谊的出现,贾谊在《论积贮疏》、《治安策》、《道德说》等著作中进一步将修齐治平进行了“两汉经学治理天下项目”的可行性分析。这就是贾谊著名的“富安天下”学说。但是,他的学说并没有被汉文帝采纳。

贾谊学说的魅力可以用“不问苍生问鬼神”来形容。贾谊一边唾沫星子直飞,一边教育汉文帝如何治理国家。汉文帝听的着迷,不由自主地靠近贾老师。贾谊学问高跟他有个好导师有着直接关系。

贾谊有个好导师,谁呢?张苍。张苍当过汉高祖刘邦的丞相。贾谊能以布衣身份直接面见汉文帝自然跟他这个好导师密不可分。

可惜贾谊没的早,英年早逝型选手。不知道天妒英才这个成语是不是从他那来的。公孙弘与贾谊不仅是同一批被汉武帝招聘到未央宫上岗的应届大学生,而且他们在同一个部门上班。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就算是现在,谁家孩子要是刚毕业直接考到部委工作那也能被高看一眼,堪称祖坟冒青烟。

公孙弘从公羊春秋角度进一步对老同事贾谊的学说进行完善,提出一整套完备的可行性方案。同时,公孙弘亲自主持进行了实践取得巨大成功。

第三节:开山鼻祖公孙弘的痛点

随着汉武帝平定西南夷,开拓沧海郡、朔方郡、五原郡,西汉的领土面积得到极大拓展。领土的拓展必然要引发移民实边、修建军事设施、修建直道等连锁反应。所谓直道,也就是官道,相当于于今天的高速公路,例如秦代有秦直道。

汉代的西南夷大概指的是今天云贵川一带。沧海郡大概位置在今朝鲜境内。朔方郡和五原郡在今天的内蒙古。

汉代沧海郡大概位置

这些连锁反应必然要大规模征用民力。公孙弘当时历任左内史、御史大夫、丞相等要职,位列三公,体恤民间疾苦,坚决反对,劝谏武帝停止西南、沧海、朔方、五原的建设项目。

汉代朔方郡和五原郡

在朝堂上,以朱买臣为代表的鹰派坚决拥护汉武帝的决议,宁愿苦一代人,也要为千秋留太平。鹰派把开山鼻祖公孙弘驳斥的体无完肤。

开山鼻祖公孙弘身为丞相面临两难的处境。一边是百姓,百姓要吃饭;一边是国家,国家要发展。武帝老刘要求穷兵黩武搞建设。正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建设的人、财、物必然出自百姓。不同意老刘穷兵黩武就被骂丞相卖 国;同意吧,老百姓日子可就过不下去了呀。正可谓是两难的死局。

那么,是什么让开山鼻祖将死局走活?是什么让老刘同意停止西南夷和沧海郡的建设?是什么让老刘破例给文官身份的公孙弘封侯?

答案是:春秋公羊学。

第四节:春秋公羊学杀手锏

此时执掌大汉江山的老刘是汉武帝刘彻,小时候叫刘彘。彘在古汉语里是野猪的意思。这位雄才大略的刘彘皇帝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在新开辟的疆土上修筑碉堡、开辟直道、移民实边。

面对强势的皇帝,作为丞相的开山鼻祖公孙弘。使出了春秋公羊学的杀手锏:不花钱、不驻军、不打仗一样平天下。大规模搞基建不是说绝对的不对。“对与错”是相对而言的。开山鼻祖公孙弘认为: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搞建设容易重蹈秦始皇帝修阿房宫、长城、秦淮河、秦帝陵的覆辙。

开山鼻祖力荐采用春秋公羊学平天下的方法,不花钱、不驻军、不打仗不仅可以实现卫青、霍去病取得的战果,而且还能实现新开拓的疆土社会稳定、长治久安。

据太师傅说,当年公孙弘能够说服汉武帝停止西南夷的基建项目的关键在于抓住了汉武帝的痛点。汉武帝啥痛点呢?老刘自己也知道穷兵黩武会重蹈秦二世而亡。换句话说,不能完全依赖于人治。皇上是明君国家就能兴盛,皇上是昏君国家就完蛋。本身这样的人治非国家之福,民族之幸。

国家严重依赖于雄才大略的君主和能干的大臣非百姓之福。国家是一直都在的,天下是一直都在的。但是,雄才大略的皇帝、能征善战的卫青和霍去病一样的将领是不常有的。因此,要想让大汉江山能够实现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必然要在长期性、基础性、战略性的治理天下的体系上下功夫。

治理天下的体系读者可能会陌生。换个词王朝的气数,估计就都听过了。在古代,跟皇帝说的气数换算成今天的时髦词汇就是治理天下的体系。在《奇妙的满族堪舆33回:历代封建王朝气数堪舆方案的归纳总结与优缺点简述》中,烤事儿简要地给大家归纳总结出历代王朝国家治理体系的各类方案。

打造治理天下的体系就是像满族堪舆这样高度为政治服务的堪舆价值。据太师傅介绍,当年汉武帝听完开山鼻祖公孙弘对于如何治理西南夷的方案,大喜。当即决定由他亲自到西南夷地区组织实施。他没有用一兵一卒、没花国家一分钱,使得西南取得了像卫青霍去病一样的军功。故而,公孙弘因功受封平津侯。

据《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及弘为御史大夫,是时方筑朔方以据河逐胡,弘因数言西南夷害,可且罢,专力事匈奴。上罢西夷,独置南夷夜郎两县一都尉,稍令犍为自葆就。”

第五节:举两个公孙弘平天下的方法在大清应用实例

前有车后有辙,自汉以后,只有大清将两汉经学复活了。要不怎么说,满族堪舆是两汉经学的生命线呢,自然是有道理的。大清应用公孙弘平天下的方法实例有很多。咱先给大家列举两个作为例子。

第一个,据太师傅回忆说,大清把平西王吴三桂封在了当年满族堪舆开山鼻祖公孙弘第一次向汉武帝展示春秋公羊学威力的实战之地。

另一个,据太师傅回忆说,八旗在全国很多地方都有驻防城。在整个汉地十八省,唯独在汉代西南夷地区不需要驻防。一方面是对开山鼻祖公孙弘平津侯封号的致敬,一方面也确实按照他治理天下的方式不需要驻兵。

光说不练没意思,咱下回说点实际的。咱跟大家说过很多次了,中华文明是实践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堪舆理论要在实践中才能成长。那就听43回《替开山鼻祖大汉丞相公孙弘教张其成教授认字》。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奇妙的满族堪舆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