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 哲学20
书名:探来 作者:闪灭 本章字数:4274字 发布时间:2024-02-01

 

生活中的自由实际上是在接受外界约束的前提下才有的,生活规定了人在这个地方可以干或不可以干什么,在那个时间可以玩或不可以玩什么,对不懂自由的人,必须要约束其自由,人们是在约束下过幸福生活。

水是自由的,水是在堤坝里自由的流动,如果没有堤坝,水的自由是致使的,所以,水必须在堤坝的强制下享受自由。

实际上,讲个人自由必然存在约束,你要自由,别人也是这么想的,你的自由不能妨碍别人的自由,大家都这么想,那就只能加约束了,不管是外部约束还是自我约束。

由此可见,哪来绝对的自由,自由自带约束,傻瓜那里才有绝对自由。

人类去掉了看得见的锁链,却逃不过看不见的锁链,就像前面说的,今天的我们使用手机链、数据链,人们互联互链,在各种锁链下,自由的施展总是有困难的,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自由。

 

前面表达了,自由化是资本主义和法治社会的基础,这个结论本来就说明,当整个社会开始思考自由的时候已经有足够的自由了,资本主义的问题在于对自由缺乏全局性的把握,以致于过分强调自由,这样就肯定会出问题,自由的地位有多高,约束的地位就有多高,当今的约束以法律的形式来展现,但这绝不是根本的办法。

当今很多人对资本主义那一套自由很在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于,他们认为资本主义很像人类之初的社会,拥有绝对自由,这显然是一个错误。

今天人们所谈的自由不完全是当年的自由,但他们总不这样认为,今天的资本主义人民依然在不停的争取自由,很大程度上是在争取错误理解的那个自由。

有人发自内心的相信资本主义是和谐的,因为自由的资本主义可以尽情的展示动物般的自私自利,这里想到雨果说的,“驼子个个都爱昂首挺胸地走路,结巴子个个都爱高谈阔论,聋子个个都爱低声说话。”还真有点那个意思,在这种自顾自的个人主义心态下有一个好处,这就和当年产生道德类似,能够自发的产生出一些规则,一定程度上可以代替政府。

于是,资本主义看上去挺稳定,喜欢资本主义的人总能找到资本主义的和谐之处。

前面说了,沉迷于事物发展之初的快速状态,思想就会掉进这个陷阱里,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一只二维的虫子可以连续的走遍整个平面,相当有逻辑,走得那么的稳健,但它不知道头顶上还有一片天。

 

西方理论家们清楚的知道自由不是绝对的好,“自由就像火一样,你问火本身好不好,这是不合理的,这个问题取决于要用它来达到什么目的。”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正确的方法用在不正确的地方就是错误,关于自由,哈耶克的说法更为简单,自由是指受他人的强制尽可能少。

这就意味着自由还是受限的,是不是真正的自由,要看自己内心对那些限制是否认可,这么说来,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自由,因为总有一款规则是你看不惯的。

罗素说:“自由是实现我们的愿望不存在障碍。”这话说得太没水平了,同时也太有水平了,大佬的意思可能是说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

也许只有进入共产主义才会有真正的自由,因为只有那时,所有人都已经是真正的君子,我们今天太多的规则都不需要了,那时才有最大的自由,而那时的自由是自己对自己的最大约束,而且是快乐的在约束自己。

哲学中对自由的价值的讨论最终都要落脚到自我约束,外界的约束根本就不是哲学家们关心的范围,或者说是自己认可外界的约束,是在自觉的遵守和执行这种约束。

 

黑格尔认为,自由不等于遵循道德和法律,真正的自由是主体的内心生活无拘无束。

他这话有道理,他提到了法律,用的是“不等于”,也就是说,在黑格尔的内心里,自由和法律是有很大关系的,只是还没有到等于而已。

卢梭认为,不存在没有法律的自由。

也就是说,法律在卢梭心里的档次很高,同时也说明卢梭对自由的理解可能与咱们有点不同,同时还有一个风险,这可能把卢梭的档次给弄低了点,这可能不是卢梭的问题,而是西方文化的问题。

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哈耶克说:“不服从任何人,只服从法律,就是自由。”霍布斯说:“法律沉默时就是自由。”这三位都像卢梭一样栽在法律上,对此,我们说,在中国文化下,满街都是圣人状态是现实的,是可能的,西方人太相信局部的道理,根本看不到全局,所以,也只能在杨朱思想的约束下思考,那就好理解了。

其实,人之初,大家追求自由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法律,谈自由只要提到法律就是不自由,自由是忘记了法律,却无意间遵守了法律,刚才那四位谈到的不是一个哲学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当然,这也许是他们的策略,不这么说不行,西方人民不答应。

对于法律的理解,西方人确实比中国人强,要想让一个不胜酒力的西方坚定的民主自由派人士喝下这杯酒,可以告诉他说:这是法律规定的。

他就闭着眼睛喝下去了,对一个同样不胜酒力的中国人,则可以说:感情深,一口闷。

他同样也喝下去了,这说明,对中国人,感情和文化可以管人,对西方人,不强制是管不住人的。

遵守法律的西方人看似相当文明,实则是丛林法则心态被法律压制着,这个档次确实不高。

在中国文化看来,内心生活无拘无束是一种悟道的状态,没有接受过东方文化的深刻影响,欧洲哲学家在欧洲文化下是达不到的,黑格尔说出来了,但黑格尔不可能达到这种状态,因为我们对黑格尔对东方文化的了解程度是有数的。

黑格尔的这句话只有圣人才能达到,把“内心生活无拘无束”说成内心有自我约束更适合,可以直接理解成,无约束无自由,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类还没有走到不需要外界约束的状态,法律照看下的自由是指可以干法律没有禁止的事,对于哲学家来说,讨论这种自由毫无意义。

 

自由与道德有着相似的起源,这俩儿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有点类似于鸡和蛋的关系,自由和道德一样都是强制出来的,从小就受到不同的强制,方能习惯成自然。

自由是一种如水往低处流的本能,只要没有约束就会有绝对自由,而绝对自由是不行的,自由得到合理的约束才真正叫自由。

自由又类似电路的硬件行为,只要有路,电子就可以跑,电路的目的就是规定电子按哪条路跑,电路板上的那些零部件就是给电子设的关卡,让电子不能自由的跑,最终,电子是在电路的规定下自由的跑,这样,电子欢快的跑起来就实现了某个功能。

实际上,电子根本没有自由,谈自由是人的事,人的自由是一种软件行为,即大脑在对外界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后的输出,这个输出一定与他人有关,因为这个输出一定是有所约束的,约束都是为他人而约束,在为了他人而约束当中,自己实现了自由。

动物的自由就如同只有硬件行为,其自由受限于外界条件,在人看来,就是没有自由,人是因为对自己施加了某些约束,所以人不是动物。

现在,西方人追求的自由,是向动物靠拢的自由,这是西方文化的正常现象,仅就这一点来说,西方文化不可能长久,这是走错了进化方向。

前面说了,道德是个人对自由的追求,也希望别人同样自由。

前面还谈到了信仰,信仰是对某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信仰的一大特点就是在为他人而奋斗,即希望他人也获得这样的自由。

 

对于自由,可以这么说,自由是对不执行别人的指令的向往,同时也希望别人这样。

当认可别人的指令,即认可某些规则的时候,自由就变成了自愿,自愿按规则办,自由从追求对抗约束变成了顺应约束。

这就和道德有几分像,甚至可以这么说,道德是一种自由行为,自由是一种道德行为。

这样,道德所要求的尊重对自由同样适用,最终,人类思想的进化方向就在于是不是能发自内心的尊重他人。

中国文化的自由是在道德的基础上表现自我,西方文化的自由是在自我的基础上讲道德。

差别仍然是在对“我”的认识上,西方讲自由的时候是踩着道德底线,中国是在这条底线以上讲自由。

西方人的自我概念太强了,人人都是单独的原子般的存在,只考虑自己即可,这也是西方人对个人自由特别在意的重要原因。

中国人心中则总是有他人,中国文化已经把中国人变成了社会人,中国人在思考、办事的时候早就习惯了考虑他人的感受。

确实,人的行为最终都是社会行为,必然影响他人,但西方总有一股试图切断这种社会联系的倾向,追求我的地盘我作主,也许西方那一个个孤立的城堡就是这种心态的实例,如果西方以后也玩类似中国曾经的“除四旧”游戏,要不要也推掉那些城堡呢。

自由的呼声是从西方传来的,欧洲人经过中世纪的思想管制,对自由有着中国人不理解的亢奋,西方对自由的追求既启蒙了西方,也终将把西方送上绝路。

自由是自我能力的体现,越是缺乏能力越是感觉不自由,能力足够的人会乐于把自由、权利、义务都绑在一起,自由不是孤独的,是多个变量的函数。

 

孔子对自由给出了清晰的表达,“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生就是对自由的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应该是:学习¬——独立——学会做人——服务社会——完善哲学观——成为自由的人。

 

学习,是全方位的学习,包括学习语文、数学等具体学科,其实这些学习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学习做人。

 

独立,是指思想的独立。

当然,法律上的独立、财务上的独立显得很现实,但不在这里讨论。

 

学会做人,是指对世界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判断,有了自己认为需要坚持的原则,哪怕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一步需要前面两步,特别是第一步的坚实基础,否则就是句空话。

 

服务社会,是指以主人翁思想服务社会。

孔子说成知天命,就是说,到了这一步要懂得肩起应该有的社会责任,古人常以做官来兑现这句话,也就是说,走到这一步的人可以做官了,因为其思想达到了,即使是被动的达到。

对于我们今天的人,不一定非要以做官来达到这一步,带着这种心态,在任何岗位上都实现服务社会的初心。

 

完善哲学观,是指将主人翁思想上升为主人翁精神。

此时已经是心中有天下,自己不仅是天下的一分子,自己也在带着责任感在关注着整个天下,思想境界已经上了一个层次,已经拥有完善而健康的哲学观。

 

成为自由的人,是指自己的行为始终是在规则之内,在不妨碍他人的前提下,在规则范围内的随心所欲当然不会逾矩,这里的随心所欲已经不是普通人的随心所欲了,是心中始终有天下的随心所欲。

事实上,这里的随心所欲是外界看来的随心所欲,是外界基本没看懂的随心所欲,其随心所欲充满着快乐的约束,这才是真正自由的人。

 

在生活中,西方人对自由是敏感的,因为他们曾经渴望自由,西方人对自由的理解与中国人是有明显差别的,中国人是遵循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人是在体现杨朱的“人人一毛不拔,天下就太平了”。

在对自由的理解中,重点是看怎么处理“我”的概念,再次发现,睿智的杨朱被中国文化抛弃是有道理的,杨朱早就践行了闪灭模式,资本主义正在践行这种模式,资本主义让杨朱思想复兴,资本主义让杨朱再次伟大。

 

只有到了共产主义,人们就不再讨论自由这个话题了,因为没有意思,那时,满街都是圣人,圣人都是随心所欲的。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探来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