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关于《南诏奉圣乐》的历史庆典
在长约42公里,东西宽4—9公里,常年湖面积约250平方公里的洱海之畔,居住着从古老的历史中繁衍下来的先民们的后代。正是这些洱海的百姓们陪伴着美丽的洱海,并以时间的进程被洱海所养育着。洱海畔,依然是物事的一轮轮辗转,在我们面前,农田依然被粮食果木的轮回所笼罩,水利、耕植、作物品种是洱海之上自然的魂灵,这魂灵曾相伴历代南诏大理国的文明史记,使那些繁荣的史事中盈溢着芳香、芳草、芳心、芳名、芳菲、芳龄,这也正是于洱海永不消亡的秘密。现在让我们倾听洱海之波涛,并前去倾听一曲曲古老的音律。远在南诏时期就已经产生了洱海地区独特的宫廷乐舞,即《南诏奉乐舞》。
洱海畔在经历了南诏异牟寻弃蕃归唐后,创造了《南诏奉乐舞》这批从洱海边走出去的乐队和歌舞者是历史上表现洱海地区歌舞言律的使者,在《新唐书。骠国传》中我们寻找到了纯洱海的记载:异牟寻遣使指韦皋言,请献夷中歌曲,且令骠国进乐人。于是,皋作南诏奉圣乐,舞南诏奉圣乐字……凡乐三十,工一百九十六人,分四部。一龟兹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舞者服南诏衣,绛裙襦,黑头囊,金个法苴。”这批古老的歌舞团队逾越了洱海,首次将这个地区的宫廷歌舞带到了唐朝。我们可以看见那些壮观的乐队,直到今天,参加《南诏奉圣乐》的乐器依然是洱海地区的主流乐器。那些显现在唐王朝的乐器有羯鼓、揩鼓、腰鼓、短笛、拍板、横笛、大铜钹、竖箜篌、笙。。。。。。这些杰出的乐器出现在唐朝的舞台上。在巨大的歌舞中,二百七十一人演唱者们穿着纯南诏贵族服装进入了唐朝乐舞的历史。骠国的音律与南诏结合,将神秘的西南边陲歌舞音乐从洱海带到了京城。唐朝伟大的诗人白居易用诗《骠国乐》记述了诗人的感受:
骠国乐,骠国乐,出自大海西南角。
雍羌之子舒难陀,来献南音奉正朔。
德宗立杖御紫庭,簧纩一击纹身踊。
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纹身踊。
珠缨炫转星空摇,花蔓抖薮龙蛇动。
曲终王子启圣人,臣父愿为唐外臣。
左右欢呼何翕习,至尊德广之所及。
须臾百辟诣阁门,府伏拜表贺至尊。
伏见骠人献新乐,请书国书传子孙。
南诏歌舞出自洱海流域及云南众多的夷中歌曲,这些来源于云南边地和骠国的歌舞者们,在唐王朝的舞台上,头戴金冠,铜冠,身披手工绣制的五色彩衣,创造了云南历史上歌舞的奇观,当一百四十多人的舞者用队列排成“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岁,宝祚弥昌”的十六字时,那一年,《南诏奉圣乐》的艺术表演震撼了京城,其神秘歌舞充分展现了南诏国在异牟寻时代归顺于唐朝的心情。
《南诏奉圣乐》出自浩荡的洱海,它汇集了除了夷中歌曲之外的民间流传的歌舞,这些采用多种乐器、歌手、舞者所形成的由二百七十多人组织的队伍,曾经在异牟寻时代,从洱海出发,现在让我们抬头眺望那些乐器的组合:你是否已经看到了箜篌、笙、五弦琵琶、短笛、横笛、铜绕、铜钲这些乐器途经洱海时的喜悦?你是否已经感觉到耳畔回荡不已的是一千多年前洱海地区创造了《南诏奉圣乐》后的庆典之声?神秘的南诏妇女们已经穿上了圣装,这是出自《蛮书。蛮夷风俗》中的圣装:“妇人一切不施粉黛。贵者以绫锦为裙襦,其上仍披方幅为饰。两股辫其发为髻,髻上及耳多缀珍珠、金贝、瑟瑟、琥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