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 艺术3
书名:探来 作者:闪灭 本章字数:3508字 发布时间:2024-02-08

 

---艺术的发展

 

历史上,艺术的发展之路并不平坦,在西方,亏得有宗教,西方艺术在西方宗教的关照下发展着,同时,西方宗教对艺术的压制也是明显的、长期的,直到文艺复兴后西方艺术才迎来第二春。

在中国,艺术长期以“雕虫小技”的方式存在,中国宗教对艺术还是有贡献的,中国有大量绘画和雕塑就是以宗教的名义保存下来的。

总体来说,艺术在中国一直火不起来,在现象上是由于艺术在人民中没有火起来,但肯定也死不了,因为中国文人是要玩艺术的,文学艺术就不用说了,文人们还特别爱玩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但中国人对艺术一直没能作为一门学科来认识,艺术在中国真正迎来高潮是在民国时期。

 

那时的中国,人们因为西方科学的强势而把西方艺术高看得不是一点点,那时的中国艺术家们对西方艺术的崇拜用现在的眼光来看那就是病态,而且,这一病态一直影响到现在。

当时,中国艺术虽然遭到了打击,但由于民间艺人的数量太大,民间艺术太普及,西方艺术在中国一直成不了大势。

直正的巨大改变,还得归功于中国的革 命战争年代,当年,有一大群思想活跃的艺术工作者,他们抱着救国的热情投身革 命,他们很多都是受过西方艺术熏陶的,对艺术普遍存在执着而天真的理解。

对艺术与社会,艺术与人民的关系还没有理清楚,他们带着救国的美好愿望,以高傲的姿态出现在革 命队伍中,与战友们有格格不入之感。

后来,他们是经过了其他革 命人士的思想熏陶,甚至可以说是深刻的思想改造,费了很大的劲才搞明白艺术和人民之间的关系,以及艺术和时代的关系,艺术的灵感要到人民中去寻找,人民才是艺术的生命和源泉。

以当时中国的情形,在艺术上玩高雅,最终只能一败涂地,时代要求中国的艺术家们必须贴近农民和战士。

红色艺术家们终于明白,不管是中国艺术还是西方艺术,不管是红区还是白区,只要是在中国,就必须与中国时代的红色挂钩,这才是中国艺术与文化的真正关系。

之后,他们的作品展现出了艺术强大的引导力,在各个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战场上,那就是战斗力,在农民、工人、科技界,那是强心针。

 

东西方由于文化的不同,在艺术上也是有明显区别的,比如说绘画,西方作品善于表达细节,中国作品则善于从远景把握全局。

毛笔造就了中国画,与西方油画用的刷子相比,毛笔总是有细细的笔尖,这使得毛笔能通吃书法和绘画,中国的绘画艺术是在中国书法艺术的指导下发展的,虽然绘画比书法早得多。

自从中国人发明了毛笔后,书法就变成了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基础和前沿,草书是最接近哲学的字体,哲学的晦涩和中国哲学的飘逸还真有点草书的神韵。

西方人的画板常常是立着的,中国人作画的时候一般不立着来,因为墨会到处流,中国画是水性的,西洋画是泥性的,水一旦下笔就是不可控的,泥是可控的,所以,相比之下,中国画在下笔之前更需要三思,理性的成分更重。

绘画时表现人飞的状态,西方画家一般要画上翅膀,这个很容易理解,但中国人不这么干,画上云再加上飘逸的丝带就是飞,这也明显是更具理性。

 

东西方艺术在雕塑上的差别有点大,大家主要是认为西方雕塑更逼真,这个也有文化上的原因,西方是写实,必须追求逼真,中国是写意,显得更加理性。

其实,大家可以参看一下秦兵马俑以及敦煌的一些作品,认真看后会发现,相当逼真,兵马坑里的作品还千人千面,我在想,如果他们只做一个作品,那会有多精细呀。

西方雕塑的逼真是有文化原因的,西方人直来直去的性格是注定、肯定要追求逼真,中国文化追求意境,回避了对人体的逼真要求,可以说,中国文化不允许把人体艺术玩得那么逼真。

也可能是中国人对雕塑不太有追求,表现为对雕塑缺乏需求,听说过中国皇帝有各种爱好,包括爱养宠物的,爱玩打仗的,爱旅游的,爱书法、绘画的,爱做木匠活的,没听说过爱好雕塑的皇帝。

中国古代对雕塑的需要量不大,雕塑在中国缺乏群众基础,导致该工艺失传的概率大增,西方对雕塑的需要量大,且有一定的稳定性,相关工艺的传承和进步更能得到保障。

其实,人们在比较东西方雕塑的时候,常常、基本不是同一个时期作品的比较,很多文艺复兴后的雕塑作品被当成了之前甚至古希腊时期的作品。

这个现象我们要习惯,西方的历史书以及考古成就,搞笑的地方太多了,“皮尔当人”满街跑,汤因比说:“荷马时代的诗人几乎对米诺斯文明一无所知,他们完全是凭着想象来描述英雄的时代。”斯宾格勒说:“到了凯撒时代,有关前汉尼拔时期的罗马史还在被匿造……公元前二百五十年之前的罗马历史,正如凯撒时代的人所了解的,实质上是捏造的,我们现在所知的那一点点东西,其实是我们自己编造出来的。”他还说:“最初是关于东地中海地区的历史,随后,在大迁徙时,这个事件只对我们拥有重要性,因此,被我们大大的夸大了,变成了一件只对西方有意义,连对阿拉伯都没有意义的事件,由于场景的突然变换,他就变成了一部西欧、中欧史。”

当有人谈古希腊文化、古希腊哲学、古希腊艺术,谈得眉飞舌舞的时候,我常常想到《西游记》,说这是假的吧,玄奘西天取经是真的,说这是真的吧,从唐僧、孙悟空,到猪八戒、沙和尚都是假的。

可以肯定的是,古希腊和《西游记》的重要性不依赖其真实性,即不管其是否存在,不管是否真实,研究之是重要而必须的。

有人研究古希腊的精神,这当然是可以的,我们也可以研究西游记的精神,玄奘精神、孙悟空精神、猪八戒精神、沙和尚精神,甚至白龙马精神,这同样是重要的。

更重要的在于,这些是真实的也好,是想象出来的也好,这些精神在文化中的表现和作用显得相当重要。

汤因比也有类似的描述,“如果你一开始把《伊利亚特》当作历史来读,你将会发现它充满了虚构,同样,你一开始把它当成虚构来读,你将会发现它充满了历史。”这种说法很文学,很高明,这种说法本身就说明《伊利亚特》乃至《荷马史诗》不是信史,是不是有点《封神演义》的感觉。

当人们思考究竟是西方文化中的那些精神更强大还是中国文化中的那些精神更强大的时候,其实,不用研究也能得出结论,这些精神可以相互借鉴,扬弃的借鉴,而最终要看谁笑到最后。

在我看来,这又是一个闭着眼睛就能回答的问题了,因为西方何处去,资本主义何处去的提问早就冲上了西方的热搜,西方的未来会是一个必然,西方必然不得不以中国文化为师。

 

继续谈艺术,中国人天生是玩艺术的,中国文化的弯弯绕才是艺术,西方文化那种直来直去,那顶多算工匠精神,但这里要明确,工匠精神是重要的,这个不要搞艺术那一套,是实打实。

按理,西方人应该不太会玩艺术,在体育比赛中,只要不是“贴身逼抢”项目,中国人就有戏,中国人是不是太文雅了,艺术不是“贴身逼抢”,只要中国人有需求,就会做到极致,中国人玩艺术是最在行的,中国人具有艺术所需要的全部素养,西方艺术大多是工匠行为,不太艺术。

也许是中国文化本身的艺术性使得中国艺术更像艺术,中国艺术还有一个明显特点,总是要极大的赋予其文学的特征,一幅中国画,上面一个汉字都没有,那完全不可想象,不管是作者写的字还是别人赏鉴后题的字,没那玩意儿,估计是画家水平不行,诗、章、字、画,还有词和曲都是不分家的。

中国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综合反映,达•芬奇说:“诗是给瞎子的画,画是给聋子的诗。”确实,艺术不是单纯的,艺术是思想的表达,似乎只有在中国文化下才会有真正的艺术,这话说得有点绝,但细细一想,似乎还真是那么回事,西方艺术常常显得纯粹而逼真,以致于可以被称为艺术产品,注意,这里用的是产品而不是作品,即使只有一件。

与西方艺术相比,中国艺术,如绘画、音乐,还是其他艺术,都更讲究韵,这是作者与观者之间的互动。

西方艺术重视写实,中国艺术更重视写意,写实就是强调像,很像,写意强调意境,强调韵。

吴冠中所说的“笔墨等于零”,虽然这种说法有点绝对,确实透出一种智慧,如果艺术成为技术,艺术就不是艺术了,只能说艺术美包括技术美,技术美不能代替艺术美。

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这已经是艺术了,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对模仿的模仿,柏拉图说:“艺术是影子的影子。”实际上,艺术是对模仿的抽象,艺术需要两次抽象,这第二次抽象,我们就可以称为韵,真正能称得上艺术的作品一定是有韵的,不是只看一眼,是需要慢慢欣赏、鉴赏的,以文学作品为例,按钱钟书的说法,读文学不懂鉴赏,就如同太监混在女人堆里。

 

写意的作品,观者与作者之间是在交流的,从作品能感受到鲜活的作者,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个作品的用心程度,能感受到作者创作时的心态,不能把自己的思想融进作品并调动起观者的情绪,这个作品就不太艺术。

写实是技术性的,写实本身和艺术的关系并不大,是艺术家的基本功,写意才是真正的艺术。

写实和写意两者从来没有明确界线,艺术家都是在写实和写意之间游走,写实不一定写得好,写意人人都会,要得到一个高水平的艺术作品,重点和难点都在于意。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探来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