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 艺术4
书名:探来 作者:闪灭 本章字数:2341字 发布时间:2024-02-09

 

---对艺术的态度

 

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总是以真不真、像不像来评判好坏,人们把像不像当成了判断一件艺术作品是否艺术的唯一指标。

真实对于艺术确实是重要的,至少创作灵感就需要现实来启发,追求真实也是艺术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工匠级选手,做得不像就是失败作品,销量或销售价格肯定受影响。

 

我们这里讨论的是艺术家眼里的艺术,刚才说了,写意才是真正的艺术,刚才还说了,写实是艺术家的基本功,这就是指的要做得像。

不是说了么,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就说明艺术不等于生活,其实,说成艺术低于生活也许更好,因为艺术在表达生活的时候丢掉的成分太多了,艺术不可能表达生活的全部。

要真实,就盯着大街看就行了,那上面的人和车是最真实的,但大家还是要花钱去看电影里假的人和车,真实确实成了卖点,但是,我们说,直来直去不是艺术,艺术需要含蓄。

现实中的风流韵事被大家狂热的传着,其实,大家希望这等好事落在自己头上,艺术对这方面的事尤为重视,这个不是说艺术有错,但是,一些艺术界人士对这方面的表达纯粹搞直来直去,就显得不艺术了。

哲学家谈风流韵事的时候并不让人觉得黄,哲学家显然需要研究男女之事,但哲学家会理性的表达风流现场。

这里想到,对真实性的重视有时显得有点变态,有一种说法,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这话是对新闻理论的侮辱,这话只能产生在西方文化下,完全没有考虑新闻、文艺对人民的文化导向,肤浅而错误的把新奇当新闻,我的意思是,报道这件事也许是可行的,带着什么心态报道这件事就成了新闻界的思想问题。

他们总是要抓典型,什么是典型?是指代表性强、代表面宽才叫典型,现在有一些人把很不典型的事物当典型在写。

新闻报道也是一门学问,但是新闻报道绝不是直接报道,因为记者必须带着某种态度或者任务去报道,都是选择性报道,我们说,只要不是故意造假,这种选择性是可以有的。

只是有一些记者始终觉得自己很有社会责任感,应该把看到的诸如人咬狗事件报道出来,因为是真实的,他们既不懂什么是艺术,也不懂什么是新闻,更要命的是不懂什么政治,也不懂得文化的影响力。

他们常常是以自己那颗火热的心点燃了社会舆论,然后,一大群和他一样啥都不知道的人就有了瞎起哄的热情,这种人咬狗的事报道就报道了吧,问题也不大,但是,记者的这种心态使得其他的类似人咬狗事件被当成了重要新闻在报道。

他们已经不是在写新闻,他们想当电影导演,他们想要还原当时的状况,结果,报道成了写剧本、拍电影,这只说明一点,在新闻界、文艺界,肤浅的人不是一两个。

 

作家们要求真实,这其实是打自己的脸,有几个文学人物是真实的?文学本来就有几分猎奇心态,添油加醋的把不同人的事加在一个人身上。

科学是要找普遍规律,文学当然也是要表达普遍,但文学是通过特例的堆加来实现,结果表达成了个案。

文学首先不是要表达真实,现在的很多文学作品 是不是才气已尽而只能引导真实了,有时真实得很小人,把一些细节当成普遍的、社会的、政府的问题进行放大。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当代文人要学当年的文豪们,文豪们表达的人和事相当真实,对社会的揭露相当到位。

当代文人可能是忘记了一点,那就是时代不同了,那个年代,国家权力处于混乱或者受到外来势力操控,人民吃不饱饭,这是当时普遍的社会问题,当年的政府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那时的文豪们表达当时的社会细节就成了名著,而现在还这么原封不动的干,就可能会成了笑话。

要知道,当时的文豪们很多是在生活艰难,甚至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前提下写出的名著,当今的文人却是在喝着鸡汤、啃着烤鸭的优雅中在模拟名著,心态达不到,根本写不出名著,往往是一种搞笑的模拟。

 

真正的艺术家不一定是做得最像的那个,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既是艺术家思想的反映,也是时代思想的反映,对于后一条,也许艺术家没有意识到,但无意中做到了。

托尔斯泰说:“如果某件作品没有表现艺术家的特定感情,因而也不具有独特的个性,如果说它没有明白易懂地表现出来,如果它不是出自作者内在的表现需要,那么,它就不是一件艺术品。”这话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确实,一件艺术作品一定是艺术家思想的反映,按照古希腊色诺芬的说法,如果马和牛能作画,马画的神就像马,牛画的神就像牛。

费尔巴哈说:“人按照人的形象造神。”所以说,一件艺术作品不是死的,而是代表着艺术家的思想,鲁迅说:“美术家固然须有精熟的技工,但尤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他的制作表面上是一张画或一个雕像,其实是他的思想与人格的表现。”确实是这样,艺术家需要用作品表达出自己想说的话,当然,不是只要真心表白就成名著,就像鲁迅说的,“须有进步的思想与高尚的人格”,否则,这表达怕是在挺搞笑。

 

关于艺术的鉴赏,可以参考一下康德的意见,“美的艺术必须看起来像是自然,虽然人们意识到它是艺术。”是的,美丽的风景看起来是艺术,虽然人们意识到它是自然。

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判断,可能要从作者试图表达什么,表达方式与想法是否吻合,运用手段是否得当,是否具有文化上的先进性、制作的独特性、手法的稳健性等方面来看,至于像不像嘛,常常排到很后面去了。

欣赏一件艺术品不仅仅是用眼睛,一个飞奔状态的人物雕塑,观众一般都着重于其发达的肌肉,其奔跑的优美姿势,喃喃的念到:像,很像,很真实。

而艺术家则希望观众关注其炯炯的目光,目光所视的方向可能才是该作品的亮点。

其实,主要是看观众和作者是否想到一块儿,或者说,他们思想的相似度是否足够大,艺术作品的生命力在于能否让读者从感性走向理性,能否从艺术的思考走向非艺术的思考。

如果仅以像不像来考察,那当今时代还要画家干什么,谁能比照相机更像呢,培根说,“最高的美是画家不能表现的。”我们不知道培根所说的最高的美是指什么,但我们知道,艺术就是追求美,艺术追求的是:像却不是,不像却是。

 


上一章 下一章
看过此书的人还喜欢
章节评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添加表情 评论
全部评论 全部 0
探来
手机扫码阅读
快捷支付
本次购买将消耗 0 阅读币,当前阅读币余额: 0 , 在线支付需要支付0
支付方式:
微信支付
应支付阅读币: 0阅读币
支付金额: 0
立即支付
请输入回复内容
取消 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