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57回中,10多年前的夏天,烤事儿在北京坐公交,瞬间望气望到“使民不惧”。过了5分钟左右,公交车报站名为正黄旗站。进而发现德胜门附近清代正黄旗驻地遁之随的气依然强劲。在第44回中,亲自望气北京故宫是“天山遁”气。
第一节 望气经历
这是一种什么感觉呢?就是自己本来与同伴有说有笑,不可能分神想别的。自己到某个特殊的地域点(穴)位,突然之间思路强制被切换到一个不可思议的频道,而且会在脑海中不断回响一些特殊的画面或语言。可以理解为一种天然的谶语或纬语。当公交走过一段,过了那个点(穴)位,自己思维又莫名其妙地恢复正常。
第二节 祖师爷的解释
祖师爷说:这是一种天赋,根本就不是学出来的。”八旗入关之前,天天都是捕鱼打猎,平时说的也都是满语。个别高级军官能听得懂《三国演义》就算是汉文化水平高。注意他们是听说书,不是读书。
入关之前女真部落在东北的山林和江河中打猎捕鱼居无定所,不需要研究阳宅;女真部落实行的是火葬,亲人骨灰都是随身携带,不需要研究阴宅。他们从来就没接触过阴宅、阳宅、风水、算命等等。
你说他们靠什么研究《连山易》?
靠的就是这种生下来就有的天赋。
第三节 八旗入关中原最先做的两件事
据祖师爷回忆:八旗从龙入关深入中原地区,每到一处,上来先抓认字的当包衣,然后干两件事。
第一件:问包衣该地汉代时期,特别是西汉时期,地名叫什么?例如,叫睢阳。那算了,河南商丘,虽然是汉代地名,用不上。又例如,洛阳。嗯,这是东汉都城。这个就可以用“谶语公孙病已立”堪舆标准研究了。
第二件:让包衣读《焦氏易林》中的林词。从头读到尾的过程中,突然喊停,那就是基本上能对得上那种特殊的感觉了。汉字都不认识,不要紧,阴阳爻组成的八卦卦符,就八个,还是很容易记住的。
然后就开始结合所经之地的望气结果研究该地在汉代时“谶语公孙病已立”堪舆标准设计的群文化体系中相对位置。然后用祖师爷平津侯公孙弘平天下的方法去扫平天下。
第四节 八旗入关过程中为何喜欢读《三国演义》
其实,八旗读《金瓶梅》也一样一统天下。《金瓶梅》的插图更好理解。不过,书里面全是汉代地名的小说好像就只有《三国演义》。这种特殊性导致《三国演义》成为指定汉语学习教材。
从堪舆角度来说,为什么他们喜欢读《三国演义》呢。书里面都是汉代地名。以本人置顶的文章《益时疆缘群文化》为例,汉代地名之间的关系是汉代祖师爷留下来的,以气为基础的,通过反复阴阳变化组成的社会治理体系。整个新疆的这个群文化就是我2022年亲自去新疆望气最先发现的。虽然大汉王朝早亡了,但是汉代祖师爷留下的气的关系还在。这从一定程度说明“气”是一种客观存在。
当年,大清与准噶尔持续70多年的大战,通过分析西域汉代地名的方式,慢慢发现西域的确存在汉代祖师爷留下的堪舆精品。而且非常确定的是:这个堪舆精品是用“谶语公孙病已立”堪舆标准打造的。原因很简单,满族堪舆作为西汉未央宫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嫡系,非常清楚汉代的王朝气数设计方案就只有这一个标准。
既然说,满族堪舆望气靠的是与生俱来的天赋,也就是说符合“满族堪舆公理(3)又称火眼金睛公理”。那么这种人怎么找,怎么培养呢?且听第59回,《海陵王完颜亮关于孔子和董仲舒“凤鸟至河图出”的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