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高于生活,刚才说了,也许可以说成艺术低于生活,不管是高于还是低于,这本身就说明,艺术需要造假,因为原封不动的反映生活那不叫艺术,艺术必须要进行抽象,抽象实际就是一种变相的造假,没有造假就不叫艺术。
在真实和含蓄之间,艺术界人士常常不好把控这两者的界线,现在,有一些艺术界人士含蓄得让人看不懂了,另一些艺术界人士又太不含蓄,他们试图抛开一切假面具。
太真实不是艺术,甚至是低雅艺术,太含蓄只剩下艺术,可能成搞笑艺术了,艺术不是那么简单。
艺术作品的发布也不能那么随意,艺术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是重要而明显的,艺术的创作应该是自由的,艺术作品的发布不能由着艺术界人士的性子来,也不能总是跟着群众的需要来。
有关部门对艺术作品的筛选是应该且必要的,艺术作品需要引导群众,引导文化的走向,艺术不是现实的真实再现,艺术是艺术的反映现实。
艺术形式没有高低贵贱,不存在所谓高雅艺术,也不存在低级艺术,只有低级趣味,有一些所谓高雅艺术,其实是用所谓高雅手段表现低级趣味,更多的情况是,很多艺术界人士是用低级手段来讲述低级趣味,最后把自己弄得很低级。
表达高兴的心情,你可以唱歌,也可以写诗作画,还可以跳舞,可以跳芭蕾舞,也可跳坝坝舞,所有艺术形式都是高雅的,所有艺术形式都是地摊的。
前面提到过,再聪明的猴子也弹不出《梁祝》,艺术是人特有的,假设还真有一只猴子弹出了《梁祝》,这只猴子高雅吗?此时,钢琴家会怎么想?《梁祝》的作者会怎么想?又像前面说的,鹦鹉会说点人话,但鹦鹉不知道自己说了些啥,毕竟,鹦鹉只是一种鸟。
艺术的方式很多,都是追求像与不像之间,艺术没有标准答案,艺术作品的内涵思想才是艺术家想要的,那个思想就是那个时代的文化以及那样的文化在艺术家大脑中的反映。
爱默生说:“时间在艺术作品中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表达出了用言语难以描绘的优美,只要时代的精神被艺术家所掌握,并且在其作品中得到了表达,那么,这样的作品就一定是一幅巨作。”是的,成功的艺术家都是有意无意间把握到了时代的脉搏,说“艺术家有助于塑造一个时代的普遍心态。”确实,艺术家既是时代的报幕员,也是时代的书记员。
艺术范儿人士是清高的,他们可能信了巴尔扎克的话:“一个大艺术家等于一个国王,比国王还强。”事实上,他们标榜自己对政 治不感兴趣,因为在他们看来,政 治是那些无聊,甚至无耻的人干的。
其实,一个声称对政 治不感兴趣的艺术范儿人士基本上是政 治的获益者,不然,他很可能没有闲心来说这句话,我的意思是,那个时候,他将非常关心政 治。
艺术范儿人士多少都带点小资情结,艺术作品有时就砸在这小资上,当然了,像夏洛蒂•勃朗特描写的那种,主人公不小资可能这书就成不了名著,落难了都还那么小资,看来,一旦小资,终生小资。
然而,小资作者忘记了观众不一定都这么小资,有一些艺术界人士是真陷进了小资的泥潭里。
就像托尔斯泰笔下的聂赫留朵夫,“他断定自己有绘画天才,就辞去军职,把艺术创作看得高于一切,瞧不起其他活动。”七年后,“他又一次深切地感到,他的绘画水平已无法再提高了。”
很多艺术界人士的问题在于太艺术了,他们总觉得艺术得不够,最后,艺术给人们带来了不方便,比如那个图书的封腰,像是书的裤腰带,老扎不紧,真正读书的人是直接扔掉。
前面说了,艺术形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艺术水平是要分等级的,可分为三类:一,纯艺术,指艺术家的艺术。
二,通俗艺术,指广大艺术界人士的艺术,这个是大量需要的。
三,世俗艺术,指广大人民的艺术。
艺术的追求是从世俗艺术向着通俗艺术前进,再向纯艺术进发,当然,也没谁严格遵守这些划分,纯艺术作品很可能是艺术家的自娱自乐,是一种纯粹的专业上的追求,艺术品最终必须由人民来检阅。
毛姆说:“只有人人都能欣赏的艺术,才是真正伟大而有意义的,局限于个别人群的艺术只是一种小把戏而已。”那些在历史上取得成功的艺术作品,也许是在艺术家没有意识到的前提下,碰巧触及到了时代的脉搏,艺术作品要想起到广泛的社会引领作用,这作品的内涵就必须顺应当时的文化。
对于世俗艺术作品,这个肯定就太多了,也必须多,一只穿着漂亮衣服的狗狗艺术吗?不管艺不艺术,只要人民喜欢,销路就肯定好,人民不断增加的收入所带动的艺术品消费高涨使得艺术界人士信心倍增。
艺术和人民之间有一个好玩的现象,艺术来自人民,人民培养了艺术家,艺术家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然后,人民成了这个艺术作品的杀手。
艺术家创造,艺术界人士和人民先欣赏,然后就是模仿,发展到滥用,最后,人民强大的传播能力把艺术不仅世俗化,还庸俗化。
不过,这正是艺术发展的模式,艺术家从世俗艺术走进纯艺术,再从那里回到世俗中去,在这循环中,艺术就在发展,艺术的精华留在了艺术家心里。
歌德说:“有些高明的人不会临时应差而写出肤浅的东西,他们的本性要求他们对要写的题目进行安安静静的深入研究,这种人往往使我们不耐烦,我们不能从他们手里得到马上就能用的东西,但是,只有这条路才能导致登峰造极。”黑格尔说:“……就应该让作者有自由的闲暇作七十七遍的修改才好。”感觉德国人确实太严谨了,艺术家要调整好心态,没有好的心态出不了好的作品,而好作品一定会被模仿、抄袭,甚至可以说,不被模仿、抄袭的作品不是好作品,同时,好作品也存在借鉴、模仿、抄袭,关键是看怎样的借鉴、模仿、抄袭,蒙田说:“笼里的鸟使劲往外飞,笼外的鸟使劲往里飞。”钱钟书说:“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都是经典,借鉴、模仿、抄袭是存在和需要的,其核心是自己的,叔本华说:“一个人若想其思想具有内在的真理性与生命力,那么,首先这些思想在本质上必须是他自己的,因为这是他唯一能够完全理解的思想。”也许,优秀的想法都想到了一块儿,他人觉得是在抄袭,智者们则惺惺相惜。
艺术的价值不能用钱来衡量,但艺术作品似乎只能用钱来衡量,从赚钱的角度看,一种艺术也许要演变为世俗艺术后才更赚钱,经济规律是直白的,对艺术的执着和对经济规律的适应是个现实的哲学问题。
清高、傲骨需要合适的土壤,在钱面前,艺术不一定值钱,一部艺术作品中,值钱的可能不是艺术部分,就好比眼镜,从发明眼镜的角度看,明显是镜片更重要,但是,一般来说,一副眼镜,贵的是镜架。
所以,心态很重要,在所有的事物都标上了价格的时代,对于艺术作品,有价无价看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