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币的产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纸币是人类使用最广泛的钱,纸币在存储和流通方面是最方便的,这一方便导致钱的流通速度会大大提高,这就更加注定了纸币成为最重要的、可能是唯一用于流通的钱。
可以这么说,不发行纸币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银行,经济学似乎也没那么有意思,经济学理论对社会发展的贡献再大,能比得过货币本身的贡献大吗?硬币必将发展出纸币,纸币必将发展出经济学,纸币还真就这么霸道,没有纸币,人类有可能走不到今天这样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有了纸币,钱的流通量大大增加,银行对钱的理解就发生了变化,于是,钱这个名词需要发展,就产生了货币这个新名词,其实,货币这种说法倒是挺早,但现代经济学对货币的理解比钱来得更有必要。
银行是一个生钱的地方,储户把钱存进银行后,这钱就变为存折上的数字,银行怎么用这钱与储户没有关系,银行拿到这笔钱,就会像变魔术一样变出更多的钱。
不过,银行不会变魔术,这些更多的钱只是一些数字,但确实起到了钱的作用,你的钱也是存折上的数字,你能说这些数字不是钱吗?为了区分这些钱,也是为了银行和政府好管理这些钱,就启用了货币这个名词。
对于货币和经济学的关系,可以这么说,没有经济学就没有货币,没有货币就没有经济学。
原理上,一张钞票进入银行后就可能会导致银行显示的金额大于这一张钞票的面额,来举个例子,你到银行存入1000元,银行就欠你1000元,对银行来说这是负债,你一转身,银行就可能将其中的800元贷给别人,贷款人把这钱拿去花了,被花掉的这些钱到了其他人手里,又作为存款回到银行。
银行只认为又有人存入800元,此时,银行手里有现金1000元,负债为1800元,然后,银行又收到还贷的800元,这时,银行手里有现金1800元,负债为1800元,这些负债就是存折上的数字。
这时,吃瓜群众一看,就发现钱变多了,其实,这多出来的钱是那1000元钱生出来的,是虚拟的钱。
这个过程是不是在一家银行发生也不重要,从整个社会来看,钱增加了,钱被创造出来了。
这个存款和贷款的游戏可以一直玩下去,从账面上看,钱的确是被创造出来了,这就是所谓的货币创造,在这个过程中,银行赚的就是贷款利息减去存款利息,当然是指不考虑风险的前提下。
我们觉得钱应该是实实在在的,比如刚才那1000元存款就是实实在在的钱,但是这钱产生了一些虚拟的钱,也就是存折上那些数字,把这些数字也叫作钱有点别扭的感觉,最后就把各种钱都叫作货币。
这个货币创造的过程对社会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不管是现金还是刷卡,只要钱从银行流出,就可以认为货币创造开始了,钱循环着流动一圈,经济就发展一圈,所以,经济学家老是关注货币的流动性。
但是,钱要流动起来,或者说要想让钱流动得更快,这个不是银行或政府说了算,是由市场来定。
而市场里有大量的人,这其中有很多人是喜欢花钱的,有喜欢存钱的人,特别是那些贷款人,他们和消费者一起刺激着市场,货币创造因他们而展开,只不过,他们的行为会受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银行和商家的各种花招的诱导,使得有贷款爱好的人和有存款爱好的人在不同时期对贷款和存款的热情是不一样的。
最终是贷款人的冲动加上银行们提供的各种方便,货币就被创造出来,那些贷出去的款不管是否能收回来,对于货币创造来说没有影响,因为这些钱大多都会以另一些人的存款再次回到银行。
不管是以存现金的形式还是转账的形式向某个银行存入,该银行就有贷款的冲动,不管是贷出现金还是账面形式,钱从这家银行出去了,不管这钱最后回到哪家银行,对市场来说,货币已经被创造出来,货币创造是银行们共同办成的。
银行要运行就要进行有效的管理,这里说的是对货币的管理,同时也是政府对银行的管理,即使西方的私人银行,也是要服管的。
银行内部就有不同的货币,有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之分,具体还有M0、M1、M2的区别,为什么他们要整这么复杂呢?他们说是为了方便。
西方人说方便的时候不要盲目相信,在哲学上,我们就上过当,在经济学上,整这么多不同货币出来,感觉更不方便了。
他们解释说,一是为了使经济学作为一门学问看上去更像那家人。
二是为了使经济学更像数学,像而已。
反正经济学家总觉得钱不好使,还是货币好,从刚才说的情况来看,货币比钱大,对于老百姓来说,那些数字也是钱,根本就不需要货币这个词,这个词是银行需要、政府需要、经济学需要,后面我们也不完全区分货币和钱,这是为了叙述上的方便。
前面说了,政府已经宣布钱不再与黄金挂钩,对老百姓来说无所谓,对政府来说就是个巨大的利好,这下子可以敞开了印钱,当然,历史上不加节制的印钱,最后印死的教训也历历在目。
事实上,当今所有发行货币的政府都非常清楚滥发纸币的危害,如果不是万不得已,他们也不会乱来。
究竟印多少钱合适呢,这个需要搞市场调查,市场才能给出最佳答案,就好比一个商品要出售,怎么标价格就是一个市场调查的过程,高了没人要,低了划不来,多试几次,价格就被市场给定出来了。
从政府可以自由发纸币开始,政府瞬间感觉到责任重大,纸币或者直接说成是货币成了一个工具,这工具既可以稳定社会,也可以搞乱社会。
政府明白了经济学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白了,政府不仅在管钱,政府事实上也在管市场。
货币上绑着政府的信用,但人民在使用货币时,只相信货币,忘记了货币和政府的关系,政府对此也没意见,反正对市场的管理就是对钱的管理,想收紧市场,就从市场收一些钱回库房,想活跃市场就多放点钱出去,这说起来,经济学就这么简单。
老有人强调自由市场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还真就只是个经济学概念,自从政府发行货币以来就没有了自由市场,市场的自由是政府给的,政府就成了市场管理员,经济界老是有呼声说政府不要或不要过度干预市场,这个呼声显得比较幼稚,如果政府做到了,就不是政府了。
但还是有个问题,纸币是政府发行的,政府虽然知道不能滥发纸币,可纸币一旦印出来就可以换实实在在的物品,怕是有时候政府忍不住要乱印钞票,怎么办?可以肯定的是,政府不会故意滥发纸币,这会导致通货膨胀,整个市场就要乱,社会也可能跟着乱,最后就会危及政府本身的稳定性。
当然了,政府就算是认真的发行纸币,也会有通货膨胀的现象,不要一听到这个词就觉得大事不妙,经济的发展就会伴有一定程度的通货膨胀,用伯恩斯坦的话说,“通货膨胀是经济繁荣而不是经济萧条的结果。”不要太相信他,也不要完全不相信他,通货膨胀来得温和一点就好。
不管怎么说,政府发行纸币这事总是让人不放心,那么怎样来防止政府有意或无意的滥发纸币呢,这个问题是政府和人民同问,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建一个中央银行来专门负责发行货币的事,政府原则上不能干预中央银行的运作。
这个办法只有西方人想得出来,本意上是想约束政府的行为,最终成了糊弄老百姓的办法,但整个过程显得相当民主,只要民主就好办,西方的事还真的简单,后面我们再说说中央银行的事。
猜谜
甲:很轻,人们都很爱惜这物件。
乙:我想起那句“像爱惜眼睛一样爱惜什么什么。”是身体的一部分吗?
甲:不是。
乙:用于哪方面?
甲:好像没啥用处,但又好像处处都能用。
乙:神,神这是这样,好像也没啥用,但信神的人觉得神无处不在,处处都有用。
甲:我为你的想象力所折服,你刚才说的是指信神的人,可这物件,无神论者一样喜欢。
乙:可以吃吗?
甲:非要吃,这个,好像也可以吃一点,没事的,人们想拥有这物件不是想吃这物件。
乙:不会是空气吧。
甲:空气肯定更重要,只是人们不在意空气的存在,但人们肯定在意这个物件的存在,在意的是为我所用。
甲再补充一下:其实这物件,有轻的,也有重的,古人只用重的,今天的人只喜欢轻的。
乙:越整越复杂了,又有重的,又有轻的,能点燃吗?
甲:轻的可以。
乙:那是纸吧,古人喜欢重的,那是竹简,也能点燃呀。
甲:算了,公布答案吧,这玩意儿不是万能的,没这玩意儿是万万不能的。
乙:原来是钞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