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说了,银行在进行货币创造,而银行的货币是从央行来的,最终是央行在搞货币创造,这个过程实际是央行在控制货币创造的强度。
央行的钱是拿来借给社会的,这些钱去创造价值,完事后又回到央行手里,然后,央行可以拿这些钱当被子捉迷藏玩,也可以烧掉取暖。
市场就像一个黑箱,央行从左边塞1个单位的钞票进去,右边就打印出数倍的金额,黑箱内具体怎么运行的,央行不用管,银行会一手一脚步给办完,最终,银行就是央行的一台打印机。
经济要发展就得不停的印钱,如果央行不小心,把钱印多了,钱就要贬值,钱的贬值如果是慢慢的、平稳的,那是经济发展需要的,如果钱贬得太快,那就麻烦了。
所以,央行也是挺难的,既要不停的发货币来保证经济的发展,又要随时监控市场动态,该收点钱回来的时候绝不手软,就如同那句台词:“拿来吧,你。”下面我们看看央行发放钱和回笼钱是怎么弄的。
央行调节货币供给的方法挺多,比如调节利率,央行给银行们规定了一组基准利率,银行根据实际情况可以上下浮动一定范围,银行的其他各种利率都围绕这个基准变化,调整基准利率,整个市场都会有反应。
把基准利率调高,就是说拿贷款的付出更多,同时,存款的收获也更多,大家就不想贷款而更愿意存款,货币的流动性就减弱了,市场就没那么热了,反向操作就可以把市场搞热,市场不是越热越好,太热要出事的,就像人发烧,可能会烧糊涂的,甚至烧成永久性糊涂。
中央银行的制度是从西方传来的,西方最擅长的就是讲民 主,什么都要讲民 主,央行也要讲民 主,有人就发现,央行直接调基准利率显得不 民主。
本来,央行很西方,这下子整得很不西方,逻辑上就出现矛盾,于是,央行换了个办法,有个名称叫存款准备金。
其实,银行早就在用这个办法,银行是非常了解自己心态的,希望把每一分钱都贷出去,就像剁手党一样控制不住,但这样是不行的,钱全都贷出去了,如果这时有大量储户要取现金,那就没钱对付了。
所以,银行也知道,还是得留点现金在手里,但是,央行是很了解银行的,知道银行常常管不住自己,于是,央行就跟银行说,为了防止你们乱用钱,我这里给各位各开一个账户,各位拿一部分钱存在这个账户里,如果到时现金提取量太多,各自的现金用光了,就可以从这个账户里提,就是为你们保管,多少还给你们点利息。
银行对央行的这点信用还是放心的,于是,就同意了这个建议,比如,拿出自己总额的10%的现金存在央行那里,反正央行也不缺钱,也就不用担心他们会乱用这钱。
实际上这钱只会给央行增加管理上的麻烦,央行根本就看不上这点小钱,银行真要是遇到短暂的缺钱状况,这笔存款准备金还可以顶一下,好处是明显的,那就从了吧。
央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调整货币的供给量,把这个比率调高,即银行要存更多的钱到央行账户里,这样,银行的贷款规模就是减小,市场就没那么热了。
反之,把这个比率调低,就会有更多的钱留在银行手里,钱只要到银行手里,就如同一个孩子拿到了盼望已久的玩具,兴奋之情是控制不住的,这下就把市场搞得骚动起来,也就提高了市场的热度,货币的流动性就增加了。
后来又有人提出来,说这个存款准备金制度还是不够民 主,当然,央行办法多,那就再换,如果央行想给市场注入点货币,不用费那么多神,央妈直接给孩子们发钱就可以了,央行就是想这么简单了事,但这是违法的,让孩子们交一点利息就是合法的。
因为银行对外发钱叫贷款,央行给银行发钱就叫再贷款,这一招在央行希望加大货币流动性的时候就可以用。
这时,央行的心理就如同初恋的女孩焦急的等待男朋友的心态,央行急切的盼望银行都来再贷款,不管怎么说,这一招可以调节市场的货币供给,但央行显得很被动,所以,这个办法让央行这么小资的单位觉得这一招很不爽。
央行还有别的招,比如再贴现,打个比方,别人欠你钱,在还钱期限到达之前,你遇到大事要用钱,你没有办法,就只好拿着这张借条,也许是一张汇票,到银行要求贴现,即你给银行付点手续费,银行就提前把钱给你,期限到达,银行就找那人还钱。
如果期限到达前,即银行还没有拿到这钱的时候,银行也穷了呢,银行马上就想到央妈,就拿着这条子去找央行贴现,这时就叫再贴现,央行当然也要收手续费的,不然规矩就乱了,这个手续费就叫再贴现率。
这一招绝对民 主,因为是银行主动找上门的,不是央行强制要求的,不过,这一招把央行整被动了,要等银行主动上门才行,就如同刚才那个女孩,心里在想,这男朋友老是不来也不行,于是,央行又想招。
那女孩知道,男人都喜欢玩游戏,央行也知道这个,于是有了中央银行票据,简称央票。
这是一个高级游戏,一般人是不让玩的,央票是央行和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玩的游戏,也相当于一种内部债券,老百姓是买不到的。
既然是游戏,那就自愿参加,央行印一些票据,银行可以来买,到期就退本金,还有利息,然后,银行之间也相互买卖央票,就跟炒股一样,央行给出了央票的利率,这个利率类似于准备金率,央行就可以用央票来适当调整一下货币的供给,因为央票的利率会影响银行的贷款热情,那就会影响市场的热度。
前面不是说了么,央行和政府是一家的,所以,央行和财政部就常常可以联手玩点债券游戏,游戏开始的时候没央行什么事,央行是在后面再上场。
说财政部有钱,其实老是缺钱,因为要钱的单位太多了,所以,财政总部老是想着集点资,也就是发行国债,这国债,想购的人可多了,国家信用作保证,是包赚不赔的买卖。
财政部先指定一家银行来负责发行这些债券,各路人马都来抢购这批债券,此时的央行不动声色,等一些债券卖到了不同人的手里,这时,央行就可以动作了,这时,钱也到了财政部手里。
央行这时参与债券买卖就合法了,不是和财政部搞买卖,是和债券的持有人搞买卖,这也是央行调节市场的一种手段。
只要央行不是直接从财政部手里购债券就没有问题,这样显得很正规,很民主,很公平,而且,刚才不是说央行不和人民来往么,这样一来,央行似乎一下子就和人民在一起了,显得很接地气,显得相当和谐。
央行的各种操作都是为了调节市场,不过,这市场是没人能完全摸清楚的,所以,有时候,央行一顿操作,结果市场却出现了相反的效应,这正是市场给予的魅力,也正是经济学家常常被人们调侃的一个原因。
就连经济学大佬凯恩斯也有过自嘲,当年,伦敦大学不让他讲经济学,但牛津大学允许他讲,是到乡下去讲,只限于讲工人阶级生活的问题,一个慈善事业协会决定请他去一个讲座讲经济学,然而,突然的没有任何解释,聘书撤销了,可见,大佬曾经不是大佬 ,破坏政治的经济学不准讲,中外皆然。